•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摘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均衡发展,在理论指导上坚持正确方向、配齐优良师资、建设大课程体系、形成共建效应。陕西以试验区建设、大练兵、三级领导听课与对口帮扶为依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均衡发展的实践创新。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善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巧用学科资源、共用数字资源、广用文化资源,积极开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 我国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探索历程、反思与展望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摘要:随着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学前教育正朝着优质均衡的目标迈进,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我国学前教育大致经历了重点关注“规模发展”、全面关注“均衡发展”、转向关注“优质均衡”三大阶段,并且各阶段研究普遍比较丰硕。但是,相关研究探索尚未形成系统、多元、特色的研究体系,主要局限于研究特色趋同、交叉研究不足、实证研究欠缺、指标体系缺乏等方面。后续研究需要超越单一层面的重复探索,走向更具独特性、多视域、针对性、可行性的策略体系创新,立足县域管理,从静态关注转向动态发展探索;重视政策优化,从单一均衡转向多元视角的优质均衡关注;着眼实践成效,从外延式均衡转向内涵式优质均衡关注;聚焦路径创新,从发散式关注转向聚焦式优质均衡探索。

  • 公共产品·数字鸿沟·文化资本:乡村振兴中青少年出版资源均衡的三重逻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青少年出版资源失衡制约着教育公平与文化振兴。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数字鸿沟理论与文化资本理论的三元分析框架,系统揭示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公共产品理论指出,非排他性供给的“物理在场”与非竞争性效用的“认知缺位”形成实践悖论;数字鸿沟理论剖析技术赋权的双重性,即设备普及与内容断层并存、算法推荐可能放大城乡认知差异;文化资本理论阐明代际断裂引发的符号暴力与认同危机。现实困境聚焦于制度性供给问题、技术隐性排斥与文化资本链条断裂。破解路径需以制度优化为基础,构建动态需求评估机制与城乡资源共享网络;以技术赋能为驱动,通过算法伦理治理与数字素养教育重构认知公平;以文化再生为核心,激活家庭一学校一社区协同的文化资本代际传递。通过“制度一技术一文化”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推动乡村出版资源从“规模覆盖”向“效能提升”的系统性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且公平的知识资源支持。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西安市公共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及优化对策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发展公共文化产业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但西安市公共文化产业结构和运行逻辑存在偏差,不利于新型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本文立足西安市当前公共文化产业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在西安市公共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管理与市场运行机制错位、公共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不均、专业化人才匮乏、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偏弱和数字化融合不足造成创新驱动乏力等问题。为破除上述瓶颈,本文提出相应优化启示与政策建议: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促进公共文化产业均衡发展、推动公共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业投入机制、促进公共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旨在共同推动西安市公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加速新型城市化转型进程,仅供参考。

  • 民营实体经济促进省域的机制与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区域均衡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民营实体经济对省域均衡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促进了省域均衡发展,这一结论在对变量进行滞后一期处理、引入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技术溢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民营实体经济影响省域均衡发展的主要机制,民营企业集聚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民营实体经济持续赋能省域均衡发展,需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制度变革、释放民营经济溢出机制、优化民营经济空间布局。

  • 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影响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贸易经济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存在影响。本文立足于区域异质性视角,构建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发展的经济指标,从全国及三大经济区层级分析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渠道,在2010—2021年的观测期内:(1)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水平整体偏低,低于0.50的中位值,三大经济区中,仅东部地区高于中位值;(2)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长的影响系数始终为正,且符合倒“U”型曲线,在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分位值处于60%时影响系数达到峰值;(3)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三大经济区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水平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长的影响水平均显著为正,且呈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的阶梯式分布状态。为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引导作用,需要重点破解流通数字化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因地制宜结合市场特征进行相应的政策激励。本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