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韩君庸墓志》《韩纬墓志》记载了辽代安次韩氏家族韩君庸、韩纬父子的家世、仕宦、婚姻等信息,其中有关丁忧、任官回避尤其是科举入仕等史料,对于深入探究辽朝选官、职官管理制度及辽朝后期汉人世家大族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价值。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崔宗之是大诗人李白、杜甫的重要交游,因经典名作《饮中八仙歌》闻名后世。关于其卒年与仕宦,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借助近年陆续刊布的崔宗之家族墓志,可明确其卒年为天宝七载,而非此前认为的十载,进而纠正李白悼念崔宗之诗作的系年之误。结合传世史料与新见墓志,还可重新钩稽其生平仕历,知其十年三任礼部郎官,卒于右司郎中,从而对《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等著述作出补订。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奚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唐代,奚人保持与唐中央的密切交往交流,向心于唐,认同华夏,这在奚人家族墓志中有明确的反映。奚人家族墓志中将族属归于黄帝系的记载与文献所载奚族为东胡系民族、源出宇文鲜卑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差异性书写缘于唐朝“华夷一家”的民族理念、奚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及奚人家族“不外于中华”的历史事实,体现了奚人的华夏认同。奚人的华夏认同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内涵的深刻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族源书写是胡族融入汉族社会、淡化自身种族身份的汉化手段之一,表现为胡族通过改易姓氏、嫁接世系、攀附汉人祖先和郡望,以“源出于汉”的族源书写形成族源认同。北朝隋唐时期侯莫陈氏家族在反复改易姓氏的过程中与刘姓产生密切联系,利用刘姓的祖先资源建构了源出于刘、避难入边的历史。透过侯莫陈氏墓志的族源记载,可以历史性“复原”侯莫陈氏攀附汉人族源的过程。族源书写的内容呈现出愈是晚出、愈加精密的特征,这一知识整合过程反映出侯莫陈氏家族对于汉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认同感不断增强的发展脉络。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宁夏出土墓志中有不少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信息和案例。固原南塬出土的史氏家族墓志反映了流寓固原粟特人的华化,主要表现在选取汉名、尊崇郡望、参与政治、模仿葬俗、族际通婚、文化认同等方面。北周李贤夫妇、宇文猛、田弘、大利稽氏的墓志和唐代契芯氏、慕容威、念子的墓志见证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归附和融合。杨钊家族作为归附明朝蒙古人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大一统”观念下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与发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忠”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个人道德中的一种核心观念,自产生伊始就在调节国家政治、社会秩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演进,“忠”观念不断变易,发展出“单向忠诚观”“双向忠诚观”“多向忠诚观”等多种形态。五代社会在传统史传视域下是一个政治混乱、道德败坏的乱世,“忠”观念荡然无存,然而在五代墓志等出土文献之中,“忠”观念作为一种书写策略被反复提及,对墓主个人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忠孝”并举、“履孝资忠”等书写模式反映了特定时代下“忠”观念的变易,“罄家输公”作为墓主“忠节”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君臣间“私”关系的维系,墓志中对“忠”的书写也渐渐从忠于国事转向忠于个人。五代墓志之“忠”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五代的历史本相,有着特殊的认识价值。
分类: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一》著录的《明故承务郎冰川梁先生墓志铭》,是明代著名诗法著作《冰川诗式》作者梁桥的出土墓志文。与普通的出土墓志相比,梁桥墓志由志盖背面的《梁伯子传》和志石正面的墓志铭构成了“志传同刻”的独特形制,可视为在墓葬空间内的一组特殊的“别体同传”作品。再结合《真定梁氏族谱》中的嘉靖朝梁氏家族史料,可以还原梁桥的生平履迹、家族文化传统及《冰川诗式》的早期刊传过程,并对台图藏本的版本性质,以及《冰川诗式》在其早期刊传中的书籍性质作出新的认识。亦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认识明代出土墓志的价值及其独特性问题。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北朝胡姓对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中古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方面极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北朝墓志的系统梳理,可知胡姓墓志关于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在时间、地域与人群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北魏晚期以来,黄帝祖源记忆的主要书写人群为内迁胡姓中的洛阳新贵,尤以北魏宗室成员数量最多。墓志对黄帝祖源的历史书写已经成为新兴内迁胡姓的文化传统,黄帝祖源记忆是其认同拓跋氏皇权体系、参与分享政治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北朝墓志对黄帝祖源的历史书写,是内迁胡姓拓展华夏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强调华夏身份的结果,反映出“大一统”话语体系的广泛影响。对北朝黄帝祖源记忆的历史书写变迁历程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古边疆民族在祖源书写方面融入华夏历史的研究,而且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山西大同北朝博物馆藏北齐《陆净墓志》,极具文物和学术价值。志主陆净代人勋贵出身,接受华夏化和士族化的洗礼,跻身中古北方著姓名门。墓志详载其祖先世系和生平履历,足可添补传世史籍之缺漏。该墓志紧密围绕官僚体制和贵族主义双线展开,因此厘清基于近世三代官爵资集的姓第层级和仕宦轨迹的对应关联,成为解读该墓志的重要视角。作为元魏代人集团的骨干成员,陆净经历了北魏洛阳时代的辉煌与魏齐交替之际的动荡,人生际遇堪称时代的真实写照,透射出中古内徙胡人群体演进的潮流趋势。通过该墓志的研究,证明门阀士族体制及附带的官僚仕进制度,才是揭示中古碑志底层逻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