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理学“平心”说析论——以朱熹、陆九渊“平心”说为例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理学“平心”说继承并改造了先秦儒家平心理论和孟子以寡欲为核心的养心学说,使“平心”由治国理政之方转化为道德哲学概念。在宋明理学中,平心是平恕公正、纯一无私之心,其理论基础为公私之分、天理人欲之辨,其最终目的为朗现天理、实现天人合一。朱熹、陆九渊的“平心”说是理学“平心”说的典型。二人以习学和切磋为探索平心的切入点,以气质和意见为妨碍平心的因素,其中尤以意见为关键,并从致知诚意、发明本心两大角度寻找对治意见、实现平心的方法,最终共同聚焦于自欺的问题。关于如何克服自欺以实现平心,朱熹的天命思想和陆九渊诉诸同心以发明本心的思路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若能克服自欺,便可祛除成见、将心比心、以物观物。

  • 论殷商王朝上帝为百神之君的观念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殷墟卜辞所见上帝观念之研究,历经120余年,成果丰硕,如郭沫若提出上帝为至上神,胡厚宣认为帝五臣指四方与社,等等。 目前,学界对上帝是否为至上神等问题及殷代神灵体系,认识上仍存在分歧。 李学勤认为,研究甲骨文反映的思想文化可借鉴周代礼制知识。 我们循此思路与方法,结合西周金文“上帝百神”“先王在帝廷陟降”“先王在帝左右”等材料,再分析卜辞内证可知,殷代上帝也是百神的君主,四方(包括四方风)、社、河、岳,以及高祖、先王、旧臣均被上帝驱使,执行上帝的意志与命令。 卜辞“大甲宾于咸”,可联系《左传》诸侯死后“在先王左右”来理解,即大甲辅助大乙,共同实施帝命。 孙诒让提出的“天神、地示、人鬼”说,并不能客观阐释殷代神灵体系,在殷商王朝的自然宗宙观中,上帝是百神之君,控制着天地万物运转与人间社会发展,决定了农业丰歉,都邑兴衰,其意志不可捉摸,也无法改变。 四方(包括四方风)、社、河、岳,与高祖、先王、旧臣作为上帝臣僚,具体落实帝令或天命,故受殷人祭祀,以求趋福避祸。

  • 研究“四端七情论争”需要了解的背景及其问题意识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近年来,中国学界已经从多种角度对退溪与高睾之间的“四端七情论争”做出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然而在现有的退溪研究成果之中,研究兴趣大都集中从理气、四端七情等哲学问题本身进行论证和比较,而对四端七情论争发生的背景以及起因往往是忽视、模糊或者根本就没有去了解,以至于只能就概念本身进行分析和主观判断。鉴于此,深入探析“四端七情论争”中的韩国朱子学问题意识及其根源问题,对其他学者研究四端七情论争以及韩国朱子学带来抛砖引玉之作用。

  • 自由与 ——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担的存在身位,如何在当下的中国经历并沉思这种身位,是中国学人的使命。 我们尝试通过儒学的经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觉识到、但未曾充分展开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这种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伦理结构中。 我们指出,揭开这种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们的天命意识,并在我们的生存中正视自由与天命的张力。 在这种深度的思想阐发中,我们能够获得理解和消化近来“自由儒学”热的恰当位置。 简言之,“让”自由身位和天命意识成为奠基性的儒学的自由,取代流行的观念化的“自由儒学”,是“自由儒学”的真正使命所在。

  • 武王告天:西周初期周人政治合法性建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世俘》篇与周初金文均见武王告天,是西周初期周人建构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策略。《世俘》篇武王告天凡两次:第一次告天内容包括克商成功、殷商之罪,表明周人已经完成天所授予的“受命克商”大任;第二次告天内容是文王修商人典,目的是向商人宣扬周人克商是效仿殷商先人受天命伐夏的政治义举,借天命来化解初失政权的殷遗民的反抗情绪。周初金文中武王告天是以会同诸侯的方式昭告天下周人“宅兹中国”,“中国”的提出是周人构建君天下新政治秩序的尝试,以此进一步从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上整合地方势力。周初武王告天为周人确立天下共主的政治合法性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 藩镇时期”的危机应对: 吴郡陆贽的政论分析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为应对唐德宗建中以来的政治危局,陆贽尝试以藩镇格局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为基础,构建存有制度保障的以 “诚”为中心的双向性政治伦理关系,并由此形成李唐内部的资源配置格局,从而实现李唐在王朝安全与社会治理上的双重目标。但陆贽杂封建与郡县于一体的政治构想与德宗大一统的追求之间,有着难以弥补的裂隙。相较而言,其对于轻重之势与德威二柄的关注更符合德宗朝对于 “王朝安全”的目标设定。陆贽政论中对于天命与人力关系的解读,则对当世的社会心态与知识氛围产生了冲击,对于贞元而后的思想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 朱元璋的元朝观和正统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元朝的天命及正统,同时也持夷夏之辨,在此基础上论证明朝的天命与正统。其正统论顺应、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