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挤出:县域体制内年轻女性婚配困难问题解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6-28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县域体制内大龄未婚女性数量的增多,县域体制内年轻女性的婚姻问题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调查发现,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配困难成因不同,县域体制内大龄未婚女性不是因为遭遇婚姻市场上女多男少的性别“挤压”而出现婚配困难问题,而是在狭窄的县域社会空间内和“男高女低”婚配规则支配下,由于她们的学历高、社会地位高、工作能力强、事业有成就,县域婚姻市场内能跟她们条件相匹配的适婚男性数量少,从而导致她们中有些人会被“挤出”社会正常婚姻轨道。县域婚姻市场中的“挤出”性结构包括性别挤出、体制挤出和空间挤出三个方面,挤出的是县域体制内大龄年轻女性,而非体制内男性或体制外女性。在县域婚姻“挤出”性结构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前提下,体制内年轻女性要实现结婚意愿,就需要在年龄较轻、职务职级较低时确定婚恋对象,或者勇于破除“男高女低”婚配规则而在体制外寻找婚配对象,否则就需要走出县域参与广阔的全国婚姻市场竞争。

  • 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村脆弱性与留守家庭困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对河南、江西、四川及贵州四省农村的婚姻家庭状况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劳动力流动加剧,当前我国农村婚姻关系呈现出高度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主要表现为:跨域婚姻、早婚早育、“闪婚”以及事实婚姻等多样化的新婚恋模式及其潜在的不稳定性逐步显化;离婚、逃婚与婚外情等婚变现象日渐增多。打工经济浪潮下,这种婚姻脆弱性不仅致使留守妇女(及丈夫)长期陷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抑,还造成留守老人因代际剥削而面临养老困境、留守儿童因弱势延续而遭遇成长困境,进而导致农村留守家庭陷入整体性发展困境。农村婚姻问题不仅触及留守妇女群体,更波及整个留守人口群体乃至整个农村社会,而不稳定的农村婚姻状态只是整个农村社会转型过程的折射与缩影。

  • 退休对老年人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银发离婚”现象愈发普遍。应用CHARLS数据,通过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就退休对老年人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退休对老年人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具体而言,退休使男性的婚姻满意度上升,女性的婚姻满意度下降,家庭经济、社会支持和健康状况的变化是导致这一区别的主要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丈夫在配偶退休后的婚姻满意度明显改善,妻子在配偶退休后的婚姻满意度则没有明显变化。总的来说,男性退休后在婚姻中获得了更多红利,女性则不然。对此,可以适当延迟女性法定退休年龄,宣传子女对女性晚年情感支持的重要性,提升养老保障和服务水平,构建积极平等的家庭相处模式。

  • 同胞数量和结构对农村家庭彩礼支出的影响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同胞数量和结构对农村家庭彩礼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兄弟姐妹数量对彩礼数额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农村家庭生育数量下降对彩礼价格上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农村男女有别和长幼有序的客观现实导致兄弟对彩礼的挤出效应比姐妹大,且年长兄弟姐妹对彩礼的负面影响大于年幼兄弟姐妹。第三,2000年以前农村确实存在用女儿出嫁所得彩礼补贴儿子的现象,但这主要存在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2000年以后,姐妹对彩礼数额的影响已由正转负,且即便在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家庭,姐妹也无法为男性获得高额彩礼带来任何帮助。这一发现表明,农村家庭的彩礼性质已从婚姻偿付转变为婚姻资助,新婚小家庭是彩礼的最大受益者

  • 婚配实践的个体本位:农村“老实人光棍”的形成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老实人光棍是当前农村一种新型的光棍,这类光棍群体的出现是农村婚配实践变迁的产物。婚配实践包括婚配权力和婚配能力两个重要变量。在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婚配实践的主体发生变迁和分化。其中,婚配权力的主体逐渐从父代向子代转移,子代个体的婚配意志凸显,父代成为退居于后台的支持者;婚配能力的主体日益从家庭整体转向子代自身,子代的个体性禀赋在婚姻达成中愈益凸显,因而婚配实践呈现出个体本位的特征。当年轻人主导婚配权力之后,其个体性的情感偏好和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了婚配对象的选择。那些太老实、不善于与女孩子交往的男性很容易成为婚姻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极可能面临打光棍的命运。可见,当前的婚姻市场竞争不再是局限于以父代为核心的家庭经济竞争,而是扩展为子代的个体性竞争,后者放大了个体性因素的婚姻市场分化效应,“老实人”群体沦为光棍的风险显著增加。

  • 县域市场与农村青年的相亲实践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机会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 代际关系视角下的子代满意感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婚姻满意感作为婚姻质量的主观性评价指标,对于理解婚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父代-子代”的代际关系二元结构维度探讨父代婚姻干预、子代主体反馈及代际流动效应对子代婚姻满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父代婚姻干预的“家庭包厢”效应会对子代婚姻满意感起到显著影响,即父代对子代的婚姻干预会弱化子代婚姻满意感,尤其当子代的阶层地位发生向下代际流动时,弱化效应更明显;另一方面子代主体反馈的“个体成就”效应同样会对其婚姻满意感产生影响,对自身达到的成就反馈越积极的子代越具婚姻满意感,尤其当子代发生向上代际流动达到更高的自致阶层地位时,强化效应更明显。婚姻紧密关联于代际的家庭因素,需深入理解现代社会中代际关系由“先赋性”导向向“自致性”导向的转变,在倡导积极正向的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同时,应在家庭层面建立良性互动的代际关系,在社会层面促进形成积极有序的流动状态,从而促进婚姻质量的提升,维系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秩序。

  • 金朝民族交融管窥——以文化与为中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金朝文化交融与族际婚姻是民族交融大趋势的两个侧面。金初统治者积极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文化,广泛搜求图书典籍和金石碑刻文献,女真权贵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其中金熙宗、海陵王、金章宗三位皇帝尤为突出,金朝迅速完成封建化进程。金朝的汉人、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之间相互通婚,虽部分族际婚姻有政策上的限制,但事实上并未禁绝,族际婚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婚恋同构抑或分离:基于年轻人恋爱和偏好的选择实验研究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中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念正在转型,恋爱与婚姻的同构性被打破,年轻人选择偏好的分化成为驱动婚恋分离的关键因素。基于选择实验法,对431名未婚青年的6825个观测值进行分析,考察年轻人恋爱和婚姻偏好的共性与差异。结果显示:年轻人在无约束条件下对婚恋选择持积极态度;恋爱和婚姻的选择偏好既有一致又有差异,婚恋同构和婚恋分离并存。对方的家庭背景、外在形象和价值观一致性是共同的影响因素,而差异体现在年轻人在恋爱选择上更注重情感满足,在婚姻选择上则更强调经济稳定和住房保障。恋爱与婚姻的选择偏好在性别和恋爱经历等个体属性上呈现群体差异。研究为深入理解当代年轻人从恋爱进入婚姻的决策机制及其变化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 柳永“词”考辨——与薛瑞生先生商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1 合作期刊: 《中国韵文学刊》

    摘要:薛瑞生先生所撰《乐章集校注(增订本)》,资料丰富,校注精审,然其对柳永婚姻情况及相关词作的考证却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薛先生首先以柳永《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为据,推断柳永于咸平四年(1001)十五岁时早婚,该词乃为其新婚妻子所作;然后进而认为之后五年间与其第一任妻子有关的词作达三十余首,占其全部词作的七分之一左右。但从北宋社会的婚姻习俗、词体在北宋前期的发展状况以及柳词本身的内容格调来看,薛先生的这一看法难以成立,这部分词作应是歌妓词。

  • 清代节烈事件呈现的异化书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海烈妇案件是清代节烈案件中的代表。梳理相关作品可知,海氏夫妇在婚姻中的地位呈现出失衡现象,其夫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皆处于弱势。海氏遭受礼法与风俗的多重压迫,在制度层面呈现出隐性的从属地位。物质困境打破了其夫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其家庭责任的缺位和精神层面的危局。其夫的性格缺陷和畸形的江湖观也是海氏悲剧产生的推力,悲剧根源实为封建婚姻制度。

  • 她身之意:贯彻法运动中的女性与政治——以川西北农村地区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的贯彻婚姻法运动是一场围绕身体开展的运动式普法活动,其间身体不仅是推行法律的载体,还是政治操演的主题。在身体之伤的体悟中,多种元素交织互化,妇女借助“具身性认知”场域,认清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多重劣根性。婚姻法赋予了女性平等和解放,但她们的身体同样需要接受新道德和政治文化的规训,在国家看来,挣脱枷锁、参与生产与回归家庭三位一体,同等重要。妇女的认知模式在贯彻婚姻法运动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更迭,承载着丰富象征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身体,成为构建政治认同,实现“人之再造”的基础和依托。身体、法律、政治三者互动共生,彼此嵌入,合力塑造着中国妇女的新样貌。 

  • 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非线性影响——基于金融结构变动的视角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变化对个体婚姻行为和家庭决策具有深远影响,并对人口出生率产生持续冲击。全面系统评估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于推动人口增长、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构建三期世代交叠模型,从理论层面探究中国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差异化影响。其次使用中国31个省份2001~2022年的面板数据,从银行、证券与保险三个维度选取相应指标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详细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当金融发展水平低于拐点时,银行信贷系统占主导,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当金融发展高于拐点时,证券投资占主导,金融发展会抑制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倒U型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老龄化程度高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力度较强的地区表现更为显著;第三,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个体规避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逐渐降低,生育惩罚效应逐渐显现,婚姻稳定性和家庭收入支出变动是金融发展影响人口出生率变动的重要作用机制。

  • 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非线性影响——基于金融结构变动的视角分析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变化对个体婚姻行为和家庭决策具有深远影响,并对人口出生率产生持续冲击。全面系统评估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于推动人口增长、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构建三期世代交叠模型,从理论层面探究中国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差异化影响。其次使用中国31个省份2001~2022年的面板数据,从银行、证券与保险三个维度选取相应指标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详细探究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当金融发展水平低于拐点时,银行信贷系统占主导,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当金融发展高于拐点时,证券投资占主导,金融发展会抑制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金融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倒U型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在老龄化程度高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力度较强的地区表现更为显著;第三,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个体规避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逐渐降低,生育惩罚效应逐渐显现,婚姻稳定性和家庭收入支出变动是金融发展影响人口出生率变动的重要作用机制。

  • 夫妻共治下的家族企业代理问题:异地的调节效应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夫妻共治作为我国家族企业最为常见的治理模式之一,对家族企业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婚姻异质性可能会对家族企业治理效率产生差异化作用。本文基于制度理论和嵌入理论,以企业实际控制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夫妻共治在其异地婚姻关系下对家族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并以2008 ~ 2020 年我国A 股家族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异地婚姻关系显著加剧了夫妻共治模式下的家族企业代理问题;姻亲涉入将显著恶化异地婚姻与夫妻共治模式下的家族企业代理问题,而实际控制人更长的婚姻持续时间及其后代涉入则显著地缓解了该代理问题。本文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通过分析异地通婚的婚姻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夫妻共治与家族企业代理问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教育匹配对父母育儿分工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育儿分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面向,不仅影响夫妻劳动参与、婚姻质量与儿童发展,对家庭生育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扩张进程的推进,中国教育婚姻匹配模式逐渐发生改变,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针对育儿分工的协商互动也随之变化。文章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使用分数响应回归模型,考察了青少年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各类育儿活动分工安排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父母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照顾子女日常生活起居的分工排影响较为有限,母亲的投入时间始终多于父亲。其次,辅导子女功课学习的分工安排受到父母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显著影响,由受教育程度相对更高的一方主导,但双方受教育程度相同时,母亲会付出更多时间。最后,在男高女低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下,父亲更可能与母亲共同参与陪同子女娱乐玩耍,但不会成为该项育儿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实证结果表明,父母育儿分工既包含基于相对受教育程度的理性考虑,也受到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两种机制交互作用,在不同类型的育儿活动中塑造出不同的育儿分工安排。总体上看,母亲仍为育儿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父亲更可能以辅助者的角色参与育儿活动。基于此,研究从增强育儿的性别平等化观念、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政策与服务等方面为促进家庭和谐发展与扭转低生育率提供建议。

  • 毛泽东寻乌调查与中央苏区制度的创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5-04-17

    摘要:毛泽东《寻乌调查》蕴含土地革命与创制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内在逻辑。土地革命构建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形成新型婚姻场域的结构。妇女占有地权,是创制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根基。寻乌旧有土地关系展示出封建婚姻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程度,寻乌土地斗争展现地权演进推动创制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规律。寻乌调查精神是创制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灵魂,它开拓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力争独立自主创制苏区婚姻制度的路径。反封建精神,是临时中央政府创制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特定价值指向。毛泽东寻乌调查,为一年后创制中央苏区婚姻制度打基础。《寻乌调查》展现妇女期待解放、渴望自由、追求平等,为创制中央苏区婚姻制度提供价值规范。

  • 明代九边军兵的与家庭关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军人家庭史是明代家庭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以九边军兵为个案:婚姻对象包括宗室、文武官员、文人、军兵、普通百姓等,续弦、纳妾、赘婿者不乏其人。辽东档案显示军户家族规模多者达男丁28丁,但地方志列女传反映出的核心家庭规模只有2—5口,绝嗣者不在少数。许多军兵家庭夫妻恩爱,孝事父母。军兵去世后,寡妻依靠女红等微薄收入养老抚孤,育子成才。但夫妻不睦、不孝敬父母、争夺家产或旗役等纠纷亦屡见诸史。军兵家庭生活与其他社会群体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在国家强制力下离开原来的生活地区,改变原先的生活轨迹,征战成守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军饷是其生活的基础,国家会尽力保障其军饷、婚姻。但军饷微薄且发放不时,战死军人及军属抚恤、老疾军兵保障等政策执行不力,是导致部分军兵生活水平低下、娶妻困难、婚后乏嗣的重要原因。这又影响士气、影响卫所制度的可持续性,甚至危及军队和国家的安危。明代军人家庭史研究仍有深入拓展的必要和空间。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间社会学视角下不婚意愿青年与“错配”格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推进,青年婚恋以及生育决策从传统的“单一脚本”向“多维脚本”转变。在此背景下,探问不婚意愿青年的婚恋观、不婚缘由以及决策动因过程成为理解中国婚姻与家庭结构变革的重要视角。基于时间社会学理论,不婚意愿青年形成的过程印证了不婚意愿青年正在反思与反抗“恋爱-结婚-生育”的传统社会时钟规训,延迟或规避个人生命历程里婚姻这一重要事件成为青年主体性实践新现象。青年采取“主体性表达”“重塑适婚时间”“情感补偿”等多种行动策略重建个人时钟。同时,工作时间挤压、“内卷化”就业文化共因导致了青年群体不婚意愿。

  • 相识方式与稳定性——基于CFPS数据的事件史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中国离婚率的走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夫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在当前自由恋爱式为主流的婚配背景下,学习和工作场域成为适婚个体在婚姻市场认识潜在对象最重要的两个场域,因此在学校或工作场所相识成为夫妻相识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2010~2018年五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研究“学校相识”和“工作场所相识”两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显著更高,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39.043%;(2)“工作场所相识”的离婚风险峰值出现更早,约在婚后7年,而“学校相识”的峰值出现在13年左右;(3)分教育程度看,高教育程度群体在“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更高,其中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45.611%,而低教育程度群体内不存在该差异;(4)分出生队列看,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效用在不同出生队列组中均显著且比较稳健。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夫妻不同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讨论集中于婚姻稳定性维度。然而,稳定的婚姻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幸福的婚姻。因此,研究结论并不能代表“学校相识”或“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幸福度,不应被视为鼓励寻求特定类别对象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