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数据资本视域下的消费:现实表现、生成逻辑与解蔽之径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新的资本形态一一数据资本,在数据资本逻辑的作用下消费异化有了新特征,主要表现为数字技术驱动下消费方式的虚拟化与过度超前消费,数字传播下的消费诱导与消费目的的符号化,数据操控下的信息茧房与消费行为的非自主化三个方面。数字时代消费异化的生成逻辑仍在于资本增殖作为根本驱动力,在竞争驱动下放大了消费异化问题,消费异化与劳动异化的相互作用加强了消费异化的正反馈作用,数字传播下的消费主义文化侵蚀使得消费异化更为严重。要解决消费异化问题,需要引导数据资本健康有序发展,监管规范消费信贷,发挥制度优势,推动数字技术合理运用,构建健康消费文化,抵御消费主义渗透,让消费回归本质,推动绿色健康消费。

  • 马克思理论的当代诘难与价值辩正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异化术语的误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辨析异化概念的发轫与演变,对于厘清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真实蕴含、消除人们的模糊认识很有必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批判理论,更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伦理基础,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 大众文化视域下式微的美国无产阶级运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大众文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艺美学理论批判的重要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更多地是从大众文化对人性的消蚀,压抑人的自由意志等角度来进行批判的。在资本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方社会中,一切都被纳入资本生产及其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链条中,而对资本统治之下的社会大众尤其是作为资本对立面的无产阶级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以美国市民社会为例,浅析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对美国无产阶级运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 体育领域“饭圈”现象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审思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近年来,追星热潮从娱乐圈向其他领域扩散,在粉丝情感劳动商品化、媒介技术传播异化和资本强力助推下,体育领域“饭圈”异化现象蔓延,具有组织性、群体极化倾向和泛娱乐化等突出特点,带来了青少年认知局限、价值观解构和行为失范等风险。基于此,需从提升青少年思想认知正面引导,增强青少年价值自觉,引领青少年追星行为三方面出发,明确体育领域“饭圈”异化现象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治理路向。

  •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现象及破解对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生成性能,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智能服务时,我们亦需正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以及情感异化等问题,应坚定站在“人本主义"立场,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宗旨,厘清人机责任边界,并积极推动构建人机协同合作新模式,以期引领技术向善发展,实现科技与人文和谐共生。

  • 数字化时代下人的数字身份的与扬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的数字身份的异化是数字异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贯穿于生命实体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进而展开数字交往的过程之中,表现为“真实自我的迷失”“自我主体性的削弱”“孤独自我的出现”。这种异化引发了自我认同危机和社会关系疏离,反映出数字化时代个人主体性的逐步崩解。数字身份的构建被嵌入资本积累的逻辑之中是人的数字身份异化的根本原因,算法技术带有控制与操纵作用是关键原因,个体对认同与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其心理原因。为推动数字社会健康发展,遇制人的数字身份的商品化趋势,帮助个体良好适应数字化时代,保障人的数字权益,促进数字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建立数据权益保护框架、促使数字平台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个体数字素养等措施,树立个体在数字浪潮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个体与数字社会协同共进、和谐共生的理想格局。

  • 清代节烈事件呈现的婚姻书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海烈妇案件是清代节烈案件中的代表。梳理相关作品可知,海氏夫妇在婚姻中的地位呈现出失衡现象,其夫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皆处于弱势。海氏遭受礼法与风俗的多重压迫,在制度层面呈现出隐性的从属地位。物质困境打破了其夫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其家庭责任的缺位和精神层面的危局。其夫的性格缺陷和畸形的江湖观也是海氏悲剧产生的推力,悲剧根源实为封建婚姻制度。

  • 泛娱乐化环境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与消弭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的快速演进中,娱乐元素在各领域的过度渗透和泛滥,导致明显的泛 娱乐化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现实表现是:人们倾向于以娱乐化的心态审视周遭一切,并将娱乐作 为衡量价值的标尺。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在尽情享受网络便捷性的同时,也面临着 泛娱乐化环境下精神生活的异化危机,其具体表征为泛娱乐化使主流价值观认同弱化、泛娱乐化 使理想信念受到冲击、泛娱乐化使道德意识的形成受到影响、泛娱乐化使审美观念出现不良发展 等四个方面。泛娱乐化环境下的娱乐失真、娱乐过界、娱乐至上和娱乐低俗是大学生精神生活异 化的主要原因。需要从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夯实校园 文化建设根基、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四方面着力,以消弭异化风险,助力大学生的精神 生活回归本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创造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

  • 生态休闲:数智时代休闲的消解与重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摘要:数智时代的到来虽然以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拓宽了休闲广延,却因数字理性无序膨胀与资本逻辑加速运作的双向交织而使得休闲呈现出反生态的异化图式:休闲的主体,人同自然的纽带被切断;休闲的中间环节,自觉审美不断衰退以及休闲的本真价值,生态价值沦为附属的反生态异化图景,人从而走向自身与自然的反面。为了规正异化的休闲,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绿色休闲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须描摹理想的生态休闲图景、从而探讨构建原则以铺设实践路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为异化的休闲指明出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休闲生活的向往。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 数字资本空间中的数字劳动与扬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天才地洞见了资本逻辑中劳动的本质,是我们今天面对劳动问题的思想智慧。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表现出许多新样态,劳动异化现象并没有弱化或消失,反而由于数字劳动的隐蔽性等特点愈发加剧。数字资本凭借对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占有和支配,使得劳动商品化、剥削隐形化、操控无意识化、社会关系等级化表现得愈发明显。走出数字资本主义的藩篱、走向数字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扬弃数字异化劳动,为此须重构数字生产关系和解放数字生产力,智治善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最终推动“人向自我”的全面复归。

  • 的界限及其反思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在黑格尔的原初语境中,异化的界限是实存的,任何一个主客体转化运动的精神发展阶段均不过是辩证历史过程的一个环节,主体始终不可能被彻底对象化、具身化、物性化。马克思的异化观则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1844年手稿中人的四种异化形式揭示出异化在人学意义上的无界限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症候必然会激发社会群体的革命潜能,异化以辩证法的形式显现出有界限性。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变化,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对异化界限实存与否的理论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其中以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的异化有界限性说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批判理论的异化无界限说最具代表性。回顾异化界限问题的理论历程不仅是洞见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必然要求。

  •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中情感的批判及消解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生产劳动作为现实、感性的人的活动,除了具有理性的因素外,还内含情感因素。生产劳动体现劳动者的创造性、需要、意志和情感等,并随着劳动者的劳动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从而使得生产劳动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劳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实践过程中情感产生的载体和情感的体验者,不同的情感使劳动者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以不同的力量开展生产活动。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情感的异化现象。原本属于劳动者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沦为单纯的谋生工具和手段,异化劳动让劳动者丧失了通过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本身来肯定自己的积极情感。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让劳动具有了“体面”与“尊严”的形态,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 人民法庭在基层治理中的差角色定位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法制与社会发展》

    摘要:如何找准人民法庭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是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既有研究大多落入了“统一角色定位”的窠臼,要么认为人民法庭均受制于司法专业性和人案矛盾,不应兼顾基层治理工作;要么认为人民法庭都应延伸职能,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多作用。实际上,无论是在应然层面还是在实然层面,不同的人民法庭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都存在差异:一方面,基层社会和法治需求的不断分化,导致不同地区的人民法庭需要达到的社会治理参与度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在需要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人民法庭中,只有在部门社群中占据有利位置、关系、资源的人民法庭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不同情境下的人民法庭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差异化的角色定位。这种差异化的角色定位使得人民法庭在落实诉源治理工作时,会根据所处的情境调整其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和程度。诉源治理的涵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 数字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困境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凭借其强大的数字范式重塑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主体在数字化存在中陷入身份迷途,导致生命量化、技术依赖和精神规制;日常生活时间的时长遭到资本逻辑的剥夺、其休闲的本质遭到异化、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呈现出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特征,且在时间压缩中表现为步调加速;日常生活空间则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走向虚实融合,在资本的全景监控下成为数据工厂,生活空间表现为一个巨型工厂,同时空间的媒介化进一步侵蚀了原本的真实生活空间。

  • 官僚主义、与自治——对弗兰尼茨基社会主义批判观的再批判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弗兰尼茨基是南斯拉夫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围绕官僚主义与异化问题对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反思和理论探索是其思想中最具批判锋芒的内容。他以自由、民主、自治为内涵的新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念很大程度上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基本理论,他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异化问题的分析对马克思异化理论有所发展,尽管仍有不够自洽之处。但他的理论中也有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等概念缺乏必要的界定和梳理,以至于发生在不同语境中出现歧义的问题。他几乎把自治奉为解决传统社会主义问题的圭臬,但这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南斯拉夫的自治实践最终形成了地方集权主义,以失败而告终。在一种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基础上如何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激发社会经济活力,不能简单地陷于“集权—分权”的两极摇摆,而必须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形态。

  • 关系运作视角下全屋定制中间商的定价行为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在全屋定制市场中,中间商利用结构洞位置,链接工厂和消费者,兼具买家和卖家角色,表现出不同的定价行为。本文从关系运作视角出发,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内生的激励结构和交易策略,鲜明塑造了中间商的定价行为。中间商和工厂之间是双向耦合关系,在维系货源稳定的激励下,中间商会妥协让步并与工厂结为商业伙伴,其定价行为具有合意特征;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是过程嵌入关系,中间商的目标是赚取差价,在关系工具化的激励下,采取建构信任、打造消费者参与感的交易策略,并就设计元素所延伸的价值进行灵活议价,其定价行为带有赋权色彩。总之,关系类型、激励结构和交易策略的差异化匹配,形成了中间商在不同关系下的定价行为差异。

  • 理论视域下当代青年的平台交往研究——以“搭子社交”为例》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平台逻辑与算法技术的耦合进一步加剧了数字空间中的交往异化问题,平台交往呈现出交往模式异化、交往逻辑异化、交往过程异化、交往体验异化等新表征。“搭子社交”是一种基于平台逻辑衍生的新型社交形式,因其在青年群体中广受欢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景观。“搭子社交”具有随找随搭、交往轻盈、搭完即扔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表层化为数据之间的交往。人类交往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搭子社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平台作为“搭子社交”文化衍生的土壤,应当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社交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止步于搭子,还可以在“搭子社交”的基础上以真诚的态度发展真正的友谊。

  • 网络意识形态视域下“数字崇拜”的样态嬗变与风险防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崇拜”是一种因对数字技术过度依赖而造成的数字遮蔽事实、数字主导话语以及数字引领价值的颠倒性社会现象,是资本逻辑推动下的一股社会思潮。在“数字崇拜”的社会背景下,大众容易丧失理性判断的意识形态认知基础、形成物化的意识形态心理依赖,甚至成为“数字崇拜”的意识形态信徒。网络化世界是“数字崇拜”思潮的现实土壤,网络为“数字崇拜”的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并助推了“数字崇拜”思潮的蔓延。“数字崇拜”从数据主义到数字资本主义、再到数字拜物教的样态嬗变过程体现了其意识形态化的重要特征与未来趋势。“数字崇拜”的信徒认为“数字即信仰”,表现出对数字技术、数字价值的过度追崇,甚至围绕数字来建构社会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数字崇拜”不断影响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争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要有效防控“数字崇拜”造成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前提是培育提升社会大众的数字主体意识;风险防控关键是推进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消解数字资本的意识形态侵蚀;风险防控保障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筑以人为本的数字正义空间。

  • 马克思的分析—综合法与循环论证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和私有财产”文本再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12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运用了分析—综合法,形成事实—概念的文本逻辑,表明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不先验地、分析性地包含私有财产的概念。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具有“(认识)理由—结果”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包含“异化劳动事实→异化劳动概念+‘资本家’→私有财产概念”的分析—综合过程。通过马克思的这种方法论,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在此文本中为自己制定的理论任务及性质,证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推论不是循环论证,并从多个方面澄清学界认为此推论是循环论证的质疑。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维方式、思想层次和哲学观点,以及马克思分析—综合法的科学性和深刻性。

  • 虚幻的“数字利维坦”:人工智能现象的哲学思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交往方式。数字技术原本可以凭借大数据全局式地把握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遗憾的是,它却在资本的裹挟下依靠极致的算法控制,构造出规训和监视所有人的“数字利维坦”。在“数字利维坦”中,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物体系俨然化身为全知全能的“上帝”。相比之下,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却丧失了创造性,沦为了为生产数据而生的“工具”。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作为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数字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发展到下个历史阶段前必然经历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揭露和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的虚幻面孔,将人从“数字利维坦”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