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大中城市的劳资关系问题十分复杂。各级工会对于劳资关系的调整、新型劳资关系的建立等工作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会构建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的相关工作,对于现阶段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摘要:1979年成立的云南省经济研究所(后改为云南宏观经济研究院),起点高,人才荟萃,平台与观点影响大,在全国经济学界处于先进地位。本文仅就我所了解的它成立初期的机构与学者的贡献,所做的片断回忆。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1983年成立的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后改为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省政府最重要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全省名符其实的研究中心之一。本文仅就我所了解的它成立初期的机构与学者的贡献,做的一些片断回忆。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08-21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并非简单地诉诸暴力去反对旧法统,而是怀着社会主义法制自信,“尽可能利用公开合法手段”发挥革命法制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利用资本主义法制形式上赋予的有限权利,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推动当局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民众的法律制度;组织工会、农会并基于恶法非法的理念发动工农运动为劳农阶级争取权利;通过工农运动领导机构进行萌芽式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系列革命法制活动。这些都是人民民主法制的最早萌芽,直接影响了此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盘踞在广州。受制于复杂的环境、有限的组织力量等因素,广州郊区农村建立青年团的基础相当薄弱。解放后,中共广州市委设立团广州市工委作为领导机构,自上而下地建立团组织。在发动青年学生、青年工人支持协助城市接管的群众运动中积累建团经验后,团广州市工委依托郊区团委发展郊区党政机关团员作为建团骨干,选取试点村落开展建团以获取经验,把握土地改革运动等契机适时发展团组织。经过努力,广州郊区农村青年团初具规模,在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解放初期,广州青年团分步骤推进郊区农村青年团组织建设的经验对当前基层团组织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做好残疾军人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历史经验与现实缘由的综合考量下,党和政府持续落实残疾军人各项优抚保障政策的同时,以教育培训助力残疾军人实现妥善就业,并通过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模范评选及宣传等诸多举措塑造残疾军人身残志坚、不甘人后的英雄模范形象。残疾军人工作的切实推进,有效提高了残疾军人的综合素养,也为前线部队的巩固、义务兵役制的宣传与实施、社会凝聚力的增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青年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宣传、教育、就业、婚姻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推动青年与政治、青年与社会的有机互动。通过梳理《中国青年》相关内容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主要集中在动员青年参加革命与建设、开展青年思想文化教育、引导青年成长需求,并积累了诸如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关注青年成长需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等经验。这一时期党关于青年工作的探索,不仅实现了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为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育人目标,亦为当前青年工作提供了历史镜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典型报道对当下英模宣传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人民日报》(1949-1956)典型报道主要塑造了三方面的英模形象:拥护社会主义,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者形象;信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有责任心的主人翁形象;秉持国际主义,爱好和平、不畏强权的正义者形象。《人民日报》(1949-1956)在典型报道的内容、主体、手段、策略方面以新闻记者与民众主体共生描绘、先进经验与高尚品格双向律动、文字叙事与图像叙事互文渲染、模范形象与生活形象平衡展现为主要方法,这为当下提供了宏大主题融进微观叙事、议题设置结合民众需求、事迹宣传与价值引领并重、多种报道形式互构合围的四重宣传经验启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水利建设方针指导下,以荆江分洪工程为中心的治江工作迅速开展,减轻了荆江大堤防洪压力,为根治长江争取了宝贵时间。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国家重新审视长江流域治理问题,把根治长江提到工作日程,积极编制长江流域规划。195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的编制完成,标志着以三峡工程为主体的防洪治本方略的初步形成,由此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根治长江的伟大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