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董仲舒将“名号”作为推行教化、达成良治的观念前提。具有天意权威性的“名号”由自然世界之摹状转化为意义世界之建构,包含丰富的政治与伦理意蕴。“名号”不仅具有“制名指实”的作用,更加具有理想秩序的建构性功能。“君王”对于治理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君王”名号在描述其地位之所指的同时,更是规范了其职责之所在。作为君王治理和引导的对象,民众之性虽有“善”之潜能,但并没有形成“善”之现实。通过对“民”“性”“善”的“正名”,董仲舒论证了君主推行教化的必要性和以伦常纲纪为教化内容的合理性,展现了他通过“深察名号”来解决“治乱问题”的政治意图。董仲舒将“名号”与“治乱”关联起来,有利于儒家德礼教化的推行,但同时也容易导致“观念先行”的趋向。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作为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在传统与近现代社会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伴随现代化的发展,与传统相对的“现代性”在制度结构、价值理念与个体精神气质上引起的整体变化和秩序转型给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裂、个体与共同体的疏离、规训与教化的悼反。但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弊端的破解离不开其所植根的文化传统。荀子从重构社会秩序的现实出发来考察人与社会的存在,其教化思想内蕴着理性与情感互渗、个体与群体统一、规范与德性融合的价值特质,可以为当今社会的人格重塑、人与社会的秩序关系重构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郭文斌自觉践行传统文化,将散文写作视为一场唤醒传统的行动。他在散文中提倡阅读文化典籍,主张修复传统礼俗,以之指导现实社会人生、重建当下社会秩序,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功能。面对当下社会的焦虑躁动、急功近利,他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给予激烈批判,而是寻求以正面价值来感化和安顿,特别是他对带有乡土气息的节日和节气的书写,走出了一条文学教化的独特之路。但郭文斌的教化性散文并非简单、粗暴的说教,而是以鲜活的故事带出道德律令,以细腻、具象的笔法表达抽象的伦理观;另一方面,由于典籍和故事的频繁引入,他的散文创作实用理性超过了审美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化功效。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家庭在传统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了注重家教家风的社会风尚,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得以通过家教内化为家风的基本精神内核。社会范围内家庭普遍对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实践,为家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厚重的思想基因,极大地促进了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使家庭的和睦安宁、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有序统一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家教传承主流价值观的运行层面,家训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通俗化,家礼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日用化,家法促进了主流价值观传承的制度化。与此同时,多种制度化教化举措的协同配合,为家教传承主流价值观提供了外部保障,使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更加自觉主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人”是儒家道德教化的对象,但与孔孟从“天人合一”的理路来认识人不同,荀子一方面主张“明于天人之分”,重新发现人的自然生命存在与确立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提出“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从“群”的视界来阐析人的社会性存在与人之为人的本质。在荀子看来,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属性,社会群性是人之本质的体现,并具有善的价值,自然情性因情欲的不确定性而具有趋恶倾向。二者之间的张力以及人的后天道德践履之“伪”对这种张力的化调,构成了道德教化的发生逻辑及其可能性。荀子的道德教化重视对人之存在的现实考察,突出人类历史文化与道德践履在人和社会的德性形成中之重要作用,开辟了儒家教化的新模式,对我国传统教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之影响。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摘要:与当时国内以“协会”为名的各类同业组织不同,伪华北广播协会是北平沦陷时期以“财团法人”名义创设的广播事业统制机关。其日常工作一是与日本控制下的“东亚”各广播机构联合,成为日本帝国广播网的重要一环;二是受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控制,与多家日伪媒体社团组成闭环式的殖民传播矩阵。假借民众教育和生活娱乐之名,通过安排各类广播节目和组织多项文娱活动,对华北民众施行政治宣传与社会教化,以实现其所倡导的“东亚新秩序”之意识形态灌输,则是该组织贯穿始终的传播策略。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传统仕宦家训之所以重视政德教化,受中华民族政德建设思想的影响,由家训撰作训家教子宗旨决定,也与家训作者仕宦经历和体验密切相关。传统仕宦家训政德教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核心思想包括清廉自守、仁爱百姓、勤勉为政、宽法省刑、执政公允、笃守名节等。为提高教化实效,传统仕宦家训政德教化形成了日常训诲、铭镜鉴、建章立制、家风濡染、罢祭削谱等方式方法。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传统仕宦家训的政德教化无论内容还是方式方法,仍具有跨越时空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当前政德政风建设提供镜鉴。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摘要:志在成风化人、文以化人的古老“教化”,一直护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两个结合”等学说,开创红色文化“化成天下”的新纪元。首都北京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布局红色文化战略,取得靓丽进展。促使红色文化做大走强,须对三项要务——以党的路线方针为主导,以卓越队伍为主体,以杰出人物、美好风物、经典事物为主流——狠下工夫、精心建设;通过其累累硕果,推进现代文明,持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要:中华传统美育以“同和”为核心观念,贯穿天人、群己与身心的和谐统一,形成独特的伦理教化体系。以《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为理论基点,“同和”思想融合史伯“和实生物”的多元共生观与儒家礼乐相济的实践路径,强调通过艺术调和自然秩序、社会伦理与个体心性。相较于西方美育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中国传统美育更注重“礼辨异,乐统同”的互补机制,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现代社会中,“同和”理念展现出多维价值:在素质教育中,通过情感教育与创造力培养促进“全人教育”;在社会层面,以艺术共情弥合价值差异;在生态维度,依托“天人合一”哲学拓展为生态美育资源。然而,当代美育面临理论与实践割裂、技术工具理性泛滥等挑战,需通过“五育融合”、非遗活化及数字媒介的伦理重构,推动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作为中华美育的精神内核,“同和”思想不仅为全球现代性困境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更通过培育兼具人文关怀与生态意识的“生活的艺术家”,为人类和谐生存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