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些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行动者是县乡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部、信息技术公司和农业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与营销人员,主要工作是引入数字技术和配置信息设备、建设数字平台和数据库,开展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服务和电子商务,而这些工作的主要展开空间是在县城和规模较大的乡镇。通过这种路径展开的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数字乡村建设悬浮,即没有同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为了把数字乡村建设同“三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应当大力培训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主体,提高农民的数字知识水平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加强农业数字化建设,把数字治理和数字服务切实同农民的乡村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避免数字乡村建设仅由县乡干部在县城乡镇开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真正深入农业、农村和农民之中。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创业是解决农民就业与富裕农民的有力举措。本文基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资源票赋效应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户创业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及各维度对农户创业行为均有正向积极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均在数字乡村建设及各维度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农村双低弱势群体,数字乡村建设的红利更多帮助了农村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优势群体进行创业。在创业行业、类型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相对于第一产业,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进行第二、第三产业创业选择的影响更为突出;相对于发展导向型创业,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进行生存导向型创业选择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在创业中的赋能作用,推进数字乡村的包容性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乡村居民带来数字红利,也带来了一定的数字化贫困风险。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来考察,当下数字乡村建设中生成的新型风险具有“数字鸿沟”“算法殖民”和“数字区隔”三种表征。数字化贫困风险的生成在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想规划与乡村客观现实的冲突、乡土性与数字应用推广的不相容,以及数字社会中的风险转嫁和双重贫困再生产。为保障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有序推进,需要在数字赋能层面关照特殊群体、倡导与乡村文化接合的数字化建设、对技术垄断进行制度监管,以及健全数字社会财产与职业安全保障机制。只有秉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健全数字化贫困风险保障机制,让村民和村庄成为数字技术运用的受益者,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才能实现新时期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目标。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下乡的重要输入抓手,不仅可以使国家体制与乡村社会有效对接,还能够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现代数字技术支撑。然而关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存在上热下冷的乡村不动问题,却从文字下乡时期一直延续至数字下乡时代。与既有研究不同,本研究引入嵌入失灵视角发现,当前的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中之所以普遍存在“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实践困境,究其根本症结在于数字技术并未真正有效地嵌入到村庄事务的日常运转中,导致本应下沉的数字实际上却停滞在下不了乡的层面,最终迫使这些数字技术在乡村社会深陷于“嵌而不入”的瓶颈束缚。由此,造成其在农业生产产品、农民生活服务、农村社会治理等嵌入过程中遭遇内卷化、错位化、形式化等诸多梗阻,结果使数字嵌入的落地成效不得不大打折扣。为此,函需针对性地调适数字嵌入路径来化解由于嵌而不入引发的嵌入失灵困境,改变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中不会参与、不能参与、不愿参与的难题,打通乡村不动的最后一公里。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感知维度出发,实证分析数字素养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异质性效应,对于优化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至关重要。数字素养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中社交层面的数字素养影响尤为突出。数字素养通过激发农村居民的数字行为,间接提升其生活质量。在低受教育水平、男性和党员群体中,数字素养对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建议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和开展数字素养帮扶模式,以提升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感知力。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通过释放数字乡村综合效应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采用多元线性模型评估数字乡村建设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集聚资源要素、提升村庄人力资本水平和增强农村创业活跃度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已完成农村产改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议从数字乡村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推进农村产业数字化建设,深化农村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挥数字乡村建设的多重效应,集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势能;找准村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在数字治理中,基于群体内部的技术接受与民意回应是衡量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准。从现实处境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面临技术供需失衡、场域信息落差、人群分层游离与干部工具依赖等突出问题。欲使乡村治理更为简约与干练,必须摆脱数字的全能化倾向,充分认识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对不同人群带来的催化与反应,把控技术渗透的力度与边界,避免技术悬浮于村庄之上。具体而言,要强化精准性技术供给,在技术接受中契合空心化村庄的治理场域,注重社会回应中边缘人群的主体性建构,厘清技术工具的边界属性,推动数字乡村治理回归常态化本位。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1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基于2014一2021年282个地级市数据,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进行测算,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二者之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从数字乡村建设的不同维度看,农户数字素养贡献率最高;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在东部、亚热带与热带、平原地区、非粮食主产区与非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更显著;机制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缓解气候灾害、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科技进步等作用机制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2018—2020年中国28个省份180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建立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中基础设施数字化、经济数字化以及生活数字化具有显著增收效应。在不同的收入群组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表现。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在数字乡村建设和县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非线性影响。机制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县域创业活跃度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加快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鼓励创业和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是在农村产业多元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是新时期乡村建设与20世纪乡村建设在背景和条件上的明显差异。产业基础状况和城乡一体化程度是思考数字乡村建设的两个重要维度,据此可以建构数字乡村建设的四种类型:活力型、自立型、外向型和外援型。认识这些不同类型,有助于数字乡村建设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既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8~2020年中国817个县域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既能促进提升农村居民相对收入,也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推进了西部地区共同富裕进程。分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积极效应在县级市中要大于非县级市。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以及乡村生活数字化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渠道,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收敛城乡收入差距。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乡村治理数字化门槛,跨越门槛值后,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由此,在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在西部地区纵深发展的同时,应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差异,搭建区域共建协作机制,兼顾其均衡发展,建立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共同富裕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数字乡村治理能力,以良性数字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实现城乡共享共同富裕成果。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10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双重政策驱动力之下,农村养老产业的智慧化升级势在必行。基于对“数字乡村科技-农村养老产业”的考辨,本次研究甄选皖西南偏远山区Y县作为空间劣势下存在“急难盼愁”型养老需求的典型案例,旨在从学理层面率先厘清在重塑传统养老范式的过程中“数智性工具”(生产资料)—“复合型人才”(劳动者)—“新质态产能”(劳动对象)之间的互构关系,以及三者优化组合基础上所增殖出的“智慧效能”,进而尝试创建由“互联网+物联网+人才池”架构而成的“互联网化+数智化+专业化”三效一体型农村养老产业智慧化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浙江省德清县的乡村数字治理实践,研究发现数字化治理体系并非以发展主义的技术增长逻辑进入乡村社会,而是在与乡村社会基础达成契合、与乡村传统治理模式进行调适的过程中发挥效能的。在与基层治理任务繁重、农村地区治理环境复杂、农民离村流动加剧等乡村社会条件实现契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治理体系通过全景可视、实时反馈、平台连通等机制为乡村带来治理革新。与此同时,数字化治理的“时空脱嵌性”及其“制度化专家”角色,则与基层权威的合法性形态、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之间存在张力,彰显出调适的必要性及可能路向。因此,数字乡村治理逻辑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之间并非进步替代关系,应探寻数字治理与乡村社会之间新的平衡。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各国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澳大利亚、美国、德国、韩国等典型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国际趋势与发展路径包括:依照数字乡村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依据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理念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数字素养技能培训打造乡村数字人才队伍,依据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推动数字化转型,依靠协调政府市场关系取得数字乡村建设实效。针对当前中国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外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趋势,本文提出重视基层建设规划、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注重培养数字人才、加速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构建多元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全国县域层面数据为基础,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衡量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能为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借鉴。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度。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地区更为显著。因此,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应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挥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数字化助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消费成为扩大消费新引擎。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服务消费规模稳步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服务消费现状以及分析数字经济对服务消费的影响机制,提出影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的因素,如企业服务创新意识不足、信用体系不健全、平台经济存在短板与数字乡村建设落后等。为推动我国服务消费的发展,文章分别从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强化信用信息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展平台经济以及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振服务消费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5-10 合作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引擎。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直接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也可以通过带动绿色技术进步而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还可以通过降低土地资源错配、资本资源错配、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而间接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明显,东部地区、南方、粮食主产区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强。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乡村社会迎来了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机,基于人 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数字乡村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推动 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则是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 一环。 目前学界对数字乡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关注和研究较为缺乏。 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现有 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揭示数字乡村建设中保障农民主体性地位的关键桎梏:政府与市场对农民的“ 挤 出” 和“ 替代” ,使数字技术供给难以契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支撑数字乡村建设。 未来需要多维激发基层活力,以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生活生产实际提供技术服务供给,建立健全 人才保障体系。 本文旨在呼吁关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民主体性地位,解决乡村数字化建设中的现 实问题,为数字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联结纽带、搭建数字交往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性生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行动共建、治理方式的技术共治、治理资源的利益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赋权、数字赋能、数字赋利,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18一2020年28个省份(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上海、天津、北京)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出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字乡村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打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约束,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可能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乡村振兴综合指标测算结果说明,乡村振兴水平在样本期内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基准回归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高乡村振兴水平,特别是能够显著提高产业兴旺程度,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说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中未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由于规模效应与虹吸效应相互抵减所致;数字普惠金融的中介作用也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短期并不能明显助力乡村振兴。个体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路通达强度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因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水平不高,还不能形成空间上的外溢。异质性分析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主要是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为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应加大对数字新基建的投入力度,实施差别化和动态化的数字乡村建设战略,推动区域数字化协调建设,增强数字化建设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