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坚持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系统思维在民族工作中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及整体性推进,丰富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路径。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系统实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策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系统方案等方面展示了系统思维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中所取得的重要实践成果。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 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2
摘要:西藏自治区县志保存了大量新中国西藏地方党组织建设、党务工作的资料、文献、数据,是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文献之一。目前,西藏党组织建设研究以“自上而下”的政府档案文献视角开展,忽略了西藏自治区县志的史料价值。本文利用西藏自治区县志,梳理20世纪后半叶西藏地方党务工作发展历程,分析西藏自治区县志党建篇目的书写特色、资料来源、文献价值,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民族政治工作在西藏基层贯彻落实的历程和成效,汲取经验与教训。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端于基层,发展于基层,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近三十年来,中东部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趋势尤为显著。长沙市 N 社区作为典型的城市社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治理能力建设有机结合,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帮扶弱势群体、塑造家园文化、强化矛盾预防、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以及提高居民法治观念等六个方面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给新时代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以下路径参考:坚持协同治理,构建民族工作新格局;加强文化认同,开拓团结进步新思路;创新宣传载体,传播民族团结新叙事。总结 N 社区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的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我国城市多民族社区现代化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0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思想家的中华民族观、毛泽东的民族理论为周恩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在理论层面,周恩来深化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理论、丰富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思想、拓展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涵。在实践层面,周恩来从制度、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推进国民整体性塑造,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规范化,以民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立足人类命运与共立场促进世界民族互惠共荣。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意涵,就在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象性、认同感和有效度。对于有形、有感、有效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提出“结构论”观点:有感和有效以有形作为吸引力,有形和有效以有感获得凝聚力,而有形和有感则以有效具备驱动力;有形、有感、有效的统一集合体,即构成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结构的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和结果要素。当前,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存在着形象性层面有待优化、认同感层面仍要强化、有效度层面尚需深化等问题。为此,必须充分遵循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意涵和逻辑关系,把握形式有形,注重内容有感,实现结果有效。要从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增进强烈认同心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三个维度出发,用心、用情、用力,在城市各民族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发布时间: 2025-04-02
摘要: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符合革命需要、民族实际的民族工作理论,有效的推动了革命的向前发展,通过对其相关思想工作理论的研究梳理发现,邓小平左右江革命时期的民族工作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增进各民族政治认同;尊重民族习俗差异,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等内容,对于当代在增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权、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共生、以守正创新推动民族工作路径探索、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等理论,对新时代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民族工作与主体建设的双重意蕴。所谓民族工作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谓主体建设意蕴,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实践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起点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但其最终的指向应该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等系列历史使命进行主体建设准备。立足中华民族政治话语宏观体系来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建设意蕴,兼具完善话语体系、拓展实践路径、提升政治定位、凝聚建设资源等多重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行动路向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方略,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策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谱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和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彰显了其“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经验从思想、政治和制度三个方面构筑了其“实践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了其“文化之根”,深入挖掘其价值旨趣,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国革命文化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基本样态,积极探索其现实路径,能够形成一种兼具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思想合力”,促使各民族自发增强文化认同,自觉推动民族团结,同心同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