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国家形态的民族实体,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表征,是具有国家形态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以“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视角,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依托国家形态发展演进为核心叙事,揭示了“大一统”“和而不同”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大地各类人群在文化领域交融互鉴,铸就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不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贡献了史学的分析视角和学理框架,而且对“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进行了学理建构,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学理依据。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摘要:【摘要】文化的生死作为既成事实,只能是指群体文化的生死。学术界专门研究过文化生死的学者,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但这二人无论是对文化之生死的指认,还是对文化生死之因的解释,都存在谬误,不能成立。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从生物性意义的现代人类算起,其生即起点是晚期智人的原始群文化,其后相继演变为氏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而其死即终点则是文化的主人不复存在之时。其生的成因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所进行的创造,死的原因是群体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被外部力量消灭或打散。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东北“三少民族”的传统木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征,是北方森林民族的代表性文化之一。构建“三少民族”传统木工艺的数字档案,既是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需求,也是传统技艺传承的现实需要。面对缺乏系统性、数字化程度偏低、信息化手段有限的档案建设现状,可在明确档案建设主体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保护体系,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数字化进程。同时,建立数字共享平台以调动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使“三少民族”传统木工艺的数字档案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中发挥更大的潜力与价值。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已在我国得到显著推动与发展。然而,处在西方话语权之下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着评判标准非本土化以及过度重视申报价值而忽略传统农业产业多样性的问题。如何基于国家实情发挥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值得深入探讨。为此,文章基于民族文化视角,以“四生观”为嵌入点,分析农业文化遗产所展现的地域性、文化性、功能性与生态性特征,从农业文化遗产的技术推广、民间交往、乡村振兴以及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发挥其当代应用价值,可望为新时代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近年来,民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就相关知识图景进行勾勒与反思,对于推动大湘西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有积极助益。基于 Ci 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文章认为该领域二十年来的知识生产嬗变脉络可以分为三大阶段:1. 理论初创期,包括文旅协同认知、民族文化资源整理与评价、民族文化产业战略对策分析等;2. 理论发展期,包括文化生态理念、旅游演艺路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初探等;3. 理论深化期,包括探讨文旅深度融合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民族文创助推非遗“双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知识生产的多元化发展等。在此基础上,对大湘西民族文化产业知识生产的未来演进做了四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逻辑。该理论聚焦文化自觉的生成机理,通过历史逻辑与价值理性的双重视域解构文化主体性的本体基础,为民族文化认同提供理论支撑;提出“文明形态演进论”三重框架,以“新型文化有机体”重构发展模式,通过“人类文明范式革新”提升对话格局,依托“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拓展实践场域,实现从历时性传承到共时性创新的范式转换;构建“三维定力强化体系”,通过完善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机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健全主流价值制度保障,形成动态适应的文化主体性再生产机制。这一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提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时代张力的理论范式。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核心议程,特别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框架,探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赋能效果。文章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与旅游业间的共生发展模式,不仅分析了资源共享、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互动,还展示了这种模式如何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民族文化的活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当地经济,还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为理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旅游赋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同时也证实了共生理论在推动地区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价值。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利共生关系中,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策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民族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是提高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文章在阐述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成效,总结出转变思想观念、重塑文化生态、完善文化建设、实现数字赋能和激发公众的主体性等“广西经验”,以促进广西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生动案例。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性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已有成果进行量化分析,可从时间、空间、热点层面描绘该主题研究的现实图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跨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明显,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研究、少数民族艺术体育文化传承研究等是该主题研究的前沿热点,但研究主体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有待加强。未来进一步深化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可以从创新优化研究方法、提升研究内容热点“黏性”、牵引研究视野转向三个方面发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相互关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中,“梦”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元素,以《三言二拍》为例,其中的梦元素叙写现象就较为突出。从本土文化的视角来说,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叙事现象,可称之为梦象叙事。梦象叙事在小说文本中具有独特的叙事学意义,它既是不同于西方的小说预叙手段,也是小说篇章结构的建构手段,是作为小说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这种叙事现象的背后是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的投射,因而梦象叙事也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学意义,“天人相感”的天人关系论成为促发梦象叙事的哲学基础,同时以民俗心态为主的民族文化心理又是孕育梦象叙事的生活文化土壤。对梦象叙事还可从叙事文化学的角度作纵向的深入研究,这对中国古代小说民族特性的发掘和本土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