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科技对人员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4-06-26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出丰富了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资产配置选择。使用CHFS2021年的调查数据,从金融科技的视角出发探究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情况。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够改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情况,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作用在城乡地区、不同健康状况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通过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金融素养水平来优化家庭的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研究结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 保障和赋能并重,促进人员高质量就业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0-11

    摘要:灵活就业在劳动力市场“去劳动关系化”现象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迅速发展。通过对2021年中国民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灵活就业提供了大量的过渡性岗位,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但促进灵活就业人员高质量就业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灵活就业人员就业质量偏低、就业满意度低,存在收入下滑风险大、劳动时间长、社会保障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二是灵活就业人员生活满意度低,高学历的青年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和生活满意度也偏低。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灵活就业人员正面临着高风险和低收益的双重挑战,要坚持保障和赋能并重,促进灵活就业人员高质量就业,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发挥好灵活就业拉动就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帮助灵活就业人员创新创业、提升职业技能。

  • 互联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机制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催生了一系列新就业形态,像平台外卖、网约车、网络直播等行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与传统雇佣关系大相径庭的新型用工模式。这类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多以灵活就业为主要方式,具有劳动关系模糊不清、工作自主性较高、职业风险更为复杂多样等显著特征。然而,当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立法进程滞后、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不够明确、参保机制难以适配新就业形态等诸多问题,致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 数字经济对的影响效应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的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其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展现出更加灵活和多样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的发展现状,并基于我国2017—202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结合实证分析与脉冲响应图来探讨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GDP增速与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控制变量后,数字经济对灵活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平台经济对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平台经济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关注。 本文基于 2012—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分析平台经济对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平台经济能够提高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并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各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平台经济通过提高就业匹配度和社会资本的途径实现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提升;文化程度能够调节平台经济对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的影响;相对于灵活就业者而言,平台经济对正规就业者主观福利的影响效应更大,但对其收入并无显著影响。 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台经济对灵活就业者中的青年、男性、文化程度较高、城镇户口、东部地区个体的收入和主观福利的提升效应明显。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技能培训,提供职业转型支持和必要的社会保障,以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灵活就业者收入和主观福利。

  • 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挑战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就业领域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诸多新业态不仅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本文提出进一步发挥数字相关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提高中西部地区就业承载力、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打造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和培育适应数字经济新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本体系等对策,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