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三晋基层治理》
摘要:生态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动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在此背景下,必须从以下四个维度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加强思想理念引领,推动生态治理理念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生态治理制度科学化;建设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治理手段绿色化;不断激发主体活力,推动生态治理主体多元化。
分类: 生态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标,关系人民福社、民族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乡村生态治理事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程,事关广大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生态文明建设是开展乡村生态治理的加速器,乡村生态治理则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放大器,两者互为耦合器。当前中国乡村生态治理存在生态文化主观层面阻隔、生态治理法规体系薄弱、生态特色产业发展迟滞、生态治理主体责任位移、乡村生态建设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应从纵深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寻和构筑新时代乡村生态治理的突破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理论月刊》
摘要: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统一战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强大法宝”的战略定位,凸显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治理功能。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面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共同体构建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统一战线与生态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价值理念、实践主体、运行机制方面高度耦合。在实践中,统一战线参与构建生态治理共同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身份隐性化、效能悬浮、稳定性不足等困境。必须正确认识统一战线的独特功能和优势,通过拓展多元平台和渠道,强化制度化保障,深化民主监督,进一步激发统一战线在生态治理共同体构建方面的功能和实效。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豫北永济渠(卫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现在依然具有河道走向清晰,沿线历史民俗文化丰富的特征,但是(永济渠)卫河沿线城镇的文旅赋能发展却受制于水资源的欠缺,亟需通过涵养支流水源地、防止上游过度截流等机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原复性的治理开发,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耕地抛荒发生于国家现代化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影响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本研究以河南省L市D镇为例,在农民理性和农政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农户生计理性”分析框架,解释了农户耕地抛荒行为,提出了耕地抛荒的“社会生态治理路径”。研究认为,耕地抛荒是发展过程中农民根据家庭生计类型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要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应引导农民的生计理性、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农户韧性,通过有效调节社会系统和耕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农户生计和耕地保护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投资者开始探寻新的实体资产,如森林、土地和水。通过将自然资源及其生态产品转化为商品和金融产品,资本开辟了新的市场领域和利润空间。本文基于对中国西南地区集体林权流转的再考察,展示了权力、制度和文化等社会机制在森林资源交易化和金融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检视了森林产权流转以及资源使用和管理规则的改变所带来的社会和生态问题。在后续的深化林权改革中,通过重建集体经济,将森林的生产管理重新嵌入地方社会系统,是必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治理已取得长效发展,但也面临着共同体理念淡漠、信任性组织松散、对称性信息堵塞、技术性监管悖论等问题与挑战。农村生态治理数据人才主体缺失、数据监管体系薄弱、政务数据信息传递遗漏、生态技术伦理道德欠缺是造成农村生态治理式微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必须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农村生态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治理效能。革新数据治理的顶层设计,完善数据治理的网络机制,重塑数据治理的信息平台,完善数据治理的监管体系,建立生态治理数据决策模式,以实现大数据时代农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和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对于地方实现特色发展和典型引领,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具有重要靶向功能。围绕“多源化差异化依赖互补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素耦合与“动态化调试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建构整合思路,对地方生态特色化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建构。基于江苏省南京市 Y 镇的生态发展经验,依据“政治合法政策合理行动合意”的路径对该镇复合生态治理的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特色小城镇内生聚合发展的新模式,即特色小城镇生态复合发展应基于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的特征诉求,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关系,推动“三生”空间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创新治理体系,引导城镇更新和社会有序发展。对于现实存在的结构化困境问题,需运用复合生态治理的要求加以矫正和规范,培育多源要素耦合的基础,将其重新整合最为关键的要素及对应体系,发挥内生聚合效应,重新实现新的生态均衡。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沿革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结合,这为深入理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历史镜鉴。高质量发展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使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成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举措。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来看,既要打造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新质生产力系统,又要调整新型生产关系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机制活力。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体现出生态领域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融合发展协同治理的态势,需深入探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通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生态法律法规、激发全民共同参与来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系统。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生态审计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不可或缺的独立经济监督或控制工具。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审视,发现生态审计蕴含的价值观念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整体的、系统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应充分发挥生态审计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开展各项与生态治理相关的审计工作,督促各级政府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寻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基础,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摘要:[目的/意义]文章旨在厘清旁观者用户对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干预意愿的触发机理,以为用户参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具体实施路径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扎根理论方法识别触发旁观者用户干预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意愿的因素并构建触发机理模型,然后采用ISM-MICMAC方法,明晰触发因素的关联路径与层级关系。[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以下三条触发路径:“利益相关/文化素养/信息素养→风险感知→社会责任感→自我效能→干预意愿”“涉入程度/社会心理距离→社会责任感/社会危害感知→自我效能→干预意愿”和“涉入程度/社会心理距离/信息内容恶劣→触发情绪→干预意愿”。同时,时间充足、举报导航、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平台支持会直接触发旁观者用户干预意愿。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态文明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准确把握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1949年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政策大体经历了绿化祖国、环境保护、三 生空间、生态文明四个阶段,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生态文明之路,呈现出从单项政策、制度建设 到国家战略的三大特征,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发展中保护”到 “保护中发展”以及从“环境管理”到“生态治理”发展道路转型,推动了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的演变,体 现了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生态环境需求协调的根本诉求。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明确生态环境治 理的内涵与新要求,让生态正义与资源平等贯穿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推进全球生态多元治理和整 体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战略任务,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助力实现现代化目标,建设成效彰显现代化成果。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公众意识薄弱、技术创新应用困难、政策衔接与治理协调不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失衡等挑战。需推动环保理念全面贯通,促进生态技术创新与转化,强化政策协同和生态治理,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新时代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嵌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完善和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智慧、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承继与发展,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生态治理理念执行不到位、制度体系不健全、各主体参与不足、全球合作体系不完善等“卡脖子”的“短板”问题。基于此,必须从强化生态治理理念执行力、破除生态治理层面制度壁垒、构建多元主体生态治理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生态治理体系,协同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发布时间: 2024-07-28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全球生态治理面临着生态危机升级、国际制度建设和全球治理进程的客观条件变化,历经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对抗、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制度基础建立和新世纪全球治理进程的历史演进。从国际关系视角来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进程体现了主权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国际沟通协商机制化、以国际法为基础、包容性和代表性、人道主义等基本特点,受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等动因的影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需要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体现了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法治正义、开放包容和人道主义的全球生态治理原则。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国家治理》
摘要:全球生态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经济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携手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