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保险对女性再意愿的影响 ——基于2018年CLDS数据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 支 持 政 策 对 育 龄 群 体 意 愿 的 影 响 ——— 基 于 2021 年 成 都 市 专 项 调 查 的 实 证 分 析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3-2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在少子化背景下,为深入探究生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以生育行为为分界,将生育支持政策细分为孕育支持政策和养育支持政策,并基于2021年成都市“人口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效果评价”专项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孕育支持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养育支持政策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则未得到实证支持;进一步探究生育成本观和生育偏好观在孕育支持政策对生育意愿影响中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可将育龄群体分为“敢生不愿生”型、“不敢生不愿生”型、“敢生愿生”型和“愿生不敢生”型4类,适用于不同类型育龄群体的政策指向不同。因此,构建长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科学识别目标群体,精准施策,以提高政策效能,有效提升生育水平。

  • 政策科学框架下政策的优化逻辑和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低生育率已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全球发展的常态。如何精准捕捉生育政策与生育率的关系、促使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与生育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破原有分析框架,运用政策科学视角,创新性地探讨生育政策的建构和行动逻辑,以寻求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方向。不同于其他公共政策,生育的“家务性”决定了在生育政策的建构中,需要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正确认识生育问题的“集体无理性”;而在生育政策的行动理路中,中国式科层结构及其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决定了生育政策上传下达的一致性以及其他政策与生育政策的协同性。基于这样的建构和行动逻辑,要使生育率实现有效回升,生育政策需要一方面继续发扬人本主义精神、着重宣传教育和培养意识,另一方面保持一致性,并与其他公共政策联合发力。

  • 政策科学框架下政策的优化逻辑和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低生育率已成为中国社会乃至全球发展的常态。如何精准捕捉生育政策与生育率的关系、促使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与生育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破原有分析框架,运用政策科学视角,创新性地探讨生育政策的建构和行动逻辑,以寻求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方向。不同于其他公共政策,生育的“家务性”决定了在生育政策的建构中,需要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融合,正确认识生育问题的“集体无理性”;而在生育政策的行动理路中,中国式科层结构及其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决定了生育政策上传下达的一致性以及其他政策与生育政策的协同性。基于这样的建构和行动逻辑,要使生育率实现有效回升,生育政策需要一方面继续发扬人本主义精神、着重宣传教育和培养意识,另一方面保持一致性,并与其他公共政策联合发力。

  • 少子化背景下质量研究:一个分析框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生育是生命历程的开始,生育质量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文章在生命早期1 000天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医学、人口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生育质量的相关研究,总结凝练了生育质量的概念内涵,创新性地提出生育质量的分析框架。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在孩子的这一时期进行投资,可以使其获得更高的生育质量,为孩子将来学习能力、健康状况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生育质量是对孩子出生结果的一个综合性考量。深入考虑个体成长发育所特有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我们将生育质量划分为生理性特征和功能性特征两个维度,即出生时的一系列生理性特征和成长过程中最早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征。生育质量贯穿于母亲从出生至分娩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备孕、受精、怀孕和分娩的全生育过程。这一过程嵌套于父母特征、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圈层环境系统中,不同圈层环境对生育质量的影响以父母特征为核心向外逐渐减弱。该分析框架不仅对于应对当前面临的低生育问题、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为理解家庭、社会以及文化传统的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 健全友好的就业政策体系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23

    摘要:促进工作和家庭生活平衡是提高育龄群体生育意愿和生育率的题中之意。鼓励生育已经成为全球低生育率国家的普遍政策选择,在就业领域呈现鲜明的特征。相比之下,我国就业政策仍存在对生育不友好的问题,表现为政策体系碎片化、对象单一化和目标短期化,影响政策落地落实。建议借鉴国外经验,针对“生育”“养育”和“就业”全过程施策,围绕“主体”和“相关方”多方面施策,抓住“痛点”和“关切点”长周期施策,构筑完备高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精准有力的激励机制。

  • 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对意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人口研究》

    摘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发现,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存在两种方向:一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削弱家庭导向型生育动机( 包括家庭传承型和经济效用型生育动机) 抑制生育意愿;二是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强个体导向型生育动机(主要是情感喜悦型生育动机)提高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在互联网使用影响生育意愿的过程中起到的抑制作用更大,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1.251%。此外,互联网使用对生育动机的影响存在着世代、性别、城乡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异质性,不同上网行为对生育动机的影响也存在差别。考察生育动机的中介效应,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使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机制,为网络时代应对低生育率问题提供新思路。

  • 人类的理论创新、制度革命及危机对策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摘要:目前全世界普遍对人口发展前景感到悲观和迷茫,缺乏彻底解决生育危机的信心,此种局面正是人类思想的落后性导致的。实际上危机是革命即将来临的信号,会使得旧知识体系崩溃,引发新理论的诞生,对科学进步起到了必要的推进作用。基于这一认知,本研究采取归纳演绎、逻辑推理等定性分析法,对人口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性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以下成果:(1)总结出导致生育意愿降低的三大主要因素:生育效用过低、生育成本过高和生育资质不足;(2)归纳出人类生育的三大演变规律:生育剥削化向生育公平化演变、生育原子化向生育义务化演变、生育家庭化向生育社会化演变;(3)基于三大规律设计出适用于发达经济体的三套新型人口制度:社会生育养老制度、代替生育制度和公共养育制度;(4)通过实施三套新型制度,可有效解决生育效用、生育成本和生育资质三大问题。以上研究为人口学构建出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知识体系,为生育危机指出新的解决路径和方向,从此发达经济体将摆脱人口负增长困境,通过对生育意愿的精准调控,能够自由地使生育率低于、等于或高于世代更替水平线,与此同时公民的生育质量也会不断提高,生育幸福也会不断增强,养老保障也会得到升级,制度运行亦具备可持续性,各个要素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子女、父母和社会的三方共赢。

  • 三十年来关于水平的争论和对总和率的重新估计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31,这一结果得到官方和学者的普遍认可。此后历次调查和普查直接得出的总和生育率均被认为严重低估,也未被官方所承认。这期间学者们依据相关数据对总和生育率做过很多估计,也有很多讨论和争论,但均未形成共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总和生育率为1.3,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三十年里官方第一次承认直接调查得出的总和生育率是准确的。利用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结合2000年和2010年普查数据,在对三十多年来中国出生人口估计的基础上,重新估计了从1986年到2020年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将估计结果与以往学者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判断: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92年就开始低于2.1的更替水平,1999年开始首次低于1.5,进入超低生育水平。如果这一结果在当时就能够被确认,可能在2000年之后就应该把调整生育政策纳入议事日程,而不需要等到2015年才放开“全面二孩”政策,更不至于在2022年中国人口就进入了负增长。

  • 流动的代际效应:外出务工对子女成年后的影响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摘要:大规模人口流动产生的留守、随迁儿童,步入成年后会有着怎样的行为和态度?基于第四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2023)数据,分析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成年后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显著提升了子女成年后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户籍地降水越多、地形起伏度越小,父母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越大,其子女成年后生育增加的概率更大。父母外出务工对经济水平较高和生育率较低地区、婚姻高匹配和养育花费较低的成年子女生育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务工能够通过子女家庭收入增加与职业地位上升两条路径,对子女成年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发挥作用。研究从外出务工的代际角度,为新时期缓解我国少子化进程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 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的影响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中国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持续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各项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利用泊松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均收入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量对育龄群体的生育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显著提升了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并进一步显著促进该群体的生育行为,即生育意愿作为中介变量促进家庭住房面积和兄弟姊妹数对生育行为的影响;(3)通过分性别、户口和出生队列的分组回归发现,家庭因素对不同组别的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表现为家庭规模对女性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户口育龄群体生育行为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家庭生育代际传递对生育行为的促进作用随出生队列增加而增强。基于此,从积极发挥家庭因素对育龄群体生育的正向效应,努力提升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加强性别平等引导与宣传教育,缩小城乡家庭发展差距等方面提出促进生育率回升的若干建议。

  • 单身女性辅助的法律限度与规则设计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为重新审视单身女性生育及其规制模式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契机。我国法律不但未禁止单身生育,还禁止歧视非婚生子。然而,立法层面,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育的法律规定滞后、规则模糊;司法层面,丧偶女性主张植入配偶生前冷冻胚胎实现妊娠和未婚育龄女性主张社会型冻卵保持生殖力两类纠纷反推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育在制度层面的完善。从自然权角度证立生育权在依赖科技生育和积极控制生育这两个领域均比较薄弱。基于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国家实施积极生育政策,加之生殖技术发展普及,民生权视角下探讨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育的权利和规则更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单身女性生育的民生权具有自然权利和社会保障两层意蕴,单身女性实施辅助生育规制体系应在积极支持保障、合理运用技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序良俗等四个基本价值框架下明确权利行使范畴,设计“硬法”和“软规”相结合的规则体系,完善司法救济规则,设置配套保障措施。

  • 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选择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为此,本研究从文化友好、权利友好和福利友好三个方面总结提炼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定义和内涵特征,并从现金支持、时间支持和系统支持三个维度考察了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国际经验。最后,基于我国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面临的由家庭经济压力、女性就业歧视和“教育焦虑”传导的低生育意愿,从营造“家庭友好”和“性别平等”的人文舆论环境、构建“国家—社会—家庭”共同养育的制度框架、打造“政府—市场—社区”联动的社会支持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政策路径。

  • 迟为人母的“多重变奏”:母职想象分化下的时间节奏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广东青年研究》

    摘要:高龄生育被视为“晚育”且“高危”,与之相关的生育风险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高龄产妇的深度访谈发现,“迟为人母”的她们在怀孕和分娩中的时间体验需要放置于生育和母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理解。高龄产妇阐释自身生育时间时,在差异化的母职想象中理解当下和规划未来,展现出“走一步看一步”和“养育无忧”的两极时间节奏谱系。然而差异下相似的是,她们都认识到当下主流社会文化中“健康母职”或“密集母职”的责任和压力,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对这一主流养育文化脚本进行策略性回应。当前生育支持体系应兼顾不同女性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发展更具包容和灵活性的支持方式,构筑家庭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 地域文化影响意愿吗?基于方言的经验检验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近几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如何提高生育意愿成为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欲寻低生育意愿的根源应深入到文化层面,中国多样的地域文化为研究“文化与生育”提供了理想场景。研究利用方言测度地域文化,发现地域文化与个体生育意愿相关。进一步研究显示,地域文化通过社会观念、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三个机制影响生育意愿,且不同方言区的地域文化影响各异,方言“强势”、人口流入多、宗族文化强的地区,地域文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显著。此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新视角。解读影响中国生育意愿的非制度因素,为完善生育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国际学界研究生育领域的文化效应提供了来自非移民国家的新的经验证据。

  • 英国针对祖辈照顾孙辈的政策支持研究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祖辈是孙辈照顾的重要人力资源。根据英国人口增长情况,特别是儿童数量变化的特点,推算英国祖辈数量,阐明助祖政策可能影响的人群规模。同时采用文献法,从英国政府发布的官方信息中搜寻、梳理助祖政策。研究发现,英国的助祖政策虽然项数不多,但实际作用效果较好。这些政策多嵌于育儿政策中,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出资少,相关权利及获得的优惠可在家庭中实现代际转移。这些政策一方面使祖辈获得支持,缓解了子代的育儿压力;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代际交流并加强了两代人相互支持的力度。相关政策为中国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一定思路。

  • 青年母职实践的演变从孩子为中心到个体价值追求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从理性选择和结构主义两个视角深度描述青年母职实践,重点阐述了我国青年在抚养阶段对“孩子为中心”还是“个体价值追求”的选择。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当下青年的母职实践体现出主体性特征,即青年逐渐倾向于追求个体价值,更看重抚育阶段对自身“休闲娱乐活动”“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进行城乡和年龄对比,结果验证了青年母职实践主体性的演变趋势。青年母职实践负反馈源自传统抚育文化与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青年主体性认知的转变、家庭实际生育数量与个体意愿生育数量不一致、社会抚育支持的不足有关。

  • 我国育儿假政策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兼与相关国家的比较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育儿假政策已在多国广泛实施。作为近年来我国新增的生育配套支持政策,育儿假在传达男女平等育儿的价值取向、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我国育儿假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用人单位不配合、父亲参与育儿较少等问题。以OECD国家为例,介绍相关发达国家施行育儿假的成功经验,如采用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育儿假配额制等,不仅缓解了母亲的育儿压力,还让父亲更多地参与育儿。另外,分析了我国育儿假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并与相关国家进行比较。我国育儿假政策想要切实落地、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应实施育儿假成本社会共担机制、拓宽生育保险筹资渠道及覆盖面、鼓励父母共享育儿假、推动育儿假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有效衔接。

  • 预期寿命延长条件下自我人力资本投资对数量的挤出效应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并未产生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是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引致父代自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增加,进而使家庭生育数量决策面临内生性压力。在成年人预期寿命持续提高的条件下,用时间度量家庭生育抚养孩子的投入,呈现不同人力资本存量父代的生育抚养成本差异,研究父代的自我人力资本投资对家庭生育数量的挤出效应。而后,利用CHARLS数据,兼顾生育政策执行的时间与地域差异,检验父代自我人力资本投资对家庭生育数量的影响。实证发现,即使剔除生育质量对生育数量的替代作用,父代教育投入增加仍对家庭生育数量有挤出效应,特别是母亲的自我人力资本投资对家庭生育数量的挤出效应更强。这意味着家庭生育数量的主要抑制性因素已不再是生育政策,预期寿命延长引致的自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增加才是家庭生育数量下降的关键。所以,可通过调整生育抚养时间、延长工作年限来缓解挤出效应。

  • 率背景下培育我国新型婚育文化路径研究一一以黑龙江省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十三五”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深刻影响我国人口代际的均衡发展。婚育文化是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变量,加快构建以“积极婚育”为核心价值指导的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是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提振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路径这一基本问题入手,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对我国婚育文化媚变历程和现实现状进行全面地考量;以黑龙江为例,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新型婚育文化培育基本状况;最后提出我国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