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式。然而,审视当下中华文化的数字化进程,我们不得不面对两个关键问题:如何让AI 真正赋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推进科技应用的同时,又该如何确保人文精神的主导地位?AI 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传播、创新创作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固然展现出巨大潜力,为中华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智能传播和国际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但与此同时,数据隐私、算法偏见、文化认同等挑战也不容忽视。因此,唯有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引领,在完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推进技术创新,方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增强其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东吴学术》
摘要: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来做,原有的人力之过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一些大学不惜裁撤一些学科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丧失竞争力,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显然与建设一个和谐与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的治国理念不相吻合,更无法实现在国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本文作者既热情拥抱科技,同时又坚守人文立场,认为对我们高校教师而言,主要任务依然是培养掌握多学科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而人文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正好就是人,这样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应首先考虑科技与人文的融通,以便率先构建一个科技人文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在作者看来,科技与人文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和对话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的方面主要在于,它所诉诸的并非一致性,而更是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但这二者的对话和共融应该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首先要构建一个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