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摘要:关于竹枝词的起源,国内学者多有歧见,提出了巴渝说、楚地说等,其中巴渝说最为盛行。竹枝词曾传入韩国,并出现了诸多关于其起源的讨论,尤其是在朝鲜王朝时期。大多数朝鲜文人认为竹枝词起源于楚地,与舜之二妃或屈原的故事有关,后来流传到巴渝、东吴等地。这些观点受到刘禹锡、苏轼、杨维桢等人的影响,同时结合了本土民俗的特点。将竹枝词的起源放置在中韩比较视域下进行研究,不仅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线索,也有助于深化对中韩文化的融通与差异的认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民族特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具有文学书写的内在关系,通过对竹枝词中华民族书写的缘由、民族识别、民族形象等多角度的考察,折射出书写者认同建构的主体功能。竹枝词的认同建构功能体现为书写者的地方认同、民族志书写、民族情感的归依以及民族心理的趋同,并呈现出民族信息、文化记忆、族源族称等与地志互文的认同建构。书写者借由地方认同的历史叙事与情感依附的文学书写形成了“诗史互文”双重认同路径,生成了强烈的认同意识,在客观上体现了文学书写具有认同建构功能的内在逻辑,拓展了公共记忆空间,与边疆治理颗合内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