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失调、与乡村建设——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论起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其著作《乡村建设理论》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剖析中国文化所遭遇的问题,认为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极度的文化失调。梁漱溟先生经过深思熟虑,从乡村组织再造着手,试图通过“乡农学校”这一乡村组织,再造“新文化、新礼俗”,进而在组织中重建乡村社会制度、调整乡村社会关系、以“理性”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最终达到乡村社会重构之目的。本文期望重新剖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文化失调”“组织再造”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系统的视角揭示其内在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阐释其乡村建设的主要思想内涵,最后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充分讨论。

  • 村社赋权何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以四川战旗村村社过程为例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拥有多维复合型权力的村社组织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关键,而不同来源的村社赋权塑造了乡村治理能力的不同面向。基于村社赋权的分析框架,对四川战旗村村社组织再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村社组织的权力来源于乡土社会、国家与市场的递进式赋权。首先,乡土赋权是一种内源性的赋权,村社内生的土地资源与社会资源赋予村社组织丰富的实践权力,形塑村社组织的连带式治理能力,促进村庄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的再生产。其次,国家赋权是一种“能促性赋权”,即通过党建、试点、项目赋权赋予了村社组织能动性的政治权力,强化村社组织的统合型治理能力,建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最后,市场赋权遵循着一种嵌入性赋权的逻辑,在资本、人才和技术赋权的过程中为村社组织提供可持续运作的市场权能,增强村社组织的经营型治理能力,有利于在维系乡村治理秩序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因此,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市场,都要注重赋予村社组织可支配的资源与权力,在此基础上增强村社组织的治理与发展能力。

  • 、利益整合与行为支撑:新时代重构农民主体性的路径突破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充分激发农民主体性,全力探索依赖乡村内生力量与外源驱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关键。本文采用“组织一利益一行为”的解释框架对冀西北Y县重构农民主体性的动态过程进行深描,并阐释其实践探索中蕴藏的经验启示及实现逻辑。研究发现,Y县依托基层党组织再造、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及增强农民行为能力来重构农民主体性的创新实践,有效调动起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民主体性重塑路径。Y县做法取得不错成效的关键在于,通过基层党组织再造增强其组织动员能力,为促进农民组织化参与提供根本保证;通过利益联结关照农民多元化和分散的利益诉求,以经济激励解决农民参与动力不足问题;通过提高农民认知及参与能力唤醒其主体意识,为再造乡村公共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利益与行为是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协同以达成相得益彰的治理之效,有力促进了农民主体性重构进程,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农民主体性重构的价值目标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