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源流理论视域下加强的对策探究——基于成都市的调研分析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18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加强耕地保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政策理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文章以成都市为调研对象,运用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构建成都加强耕地保护对策研究的理论模型,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大理论源流入手探讨成都耕地保护的现状和困境,进一步追根溯源分析其政策举措,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借鉴价值与推广价值的耕地保护政策建议:加强耕地保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耕地保护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拓展补充途径,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能,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农业新形态;严格管制土地用途,全力避免存量耕地流失;完善监管体系,深化耕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综合施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挑战与对策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运民生的“压舱石”,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当前国内粮食需求增加,国际粮食贸易风险加大,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作用凸显。我国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牢牢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但是,短期内人多地少的局面难以扭转,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质量和稳定产能是长期面临的任务。在系统梳理耕地保护利用体系及其实施成效的基础上,剖析我国耕地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基于此,依据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方向,提出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持续优化空间格局,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强化耕地保护利用科技创新,为夯实粮食安全的耕地根基提供思路借鉴。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困境与应对策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其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一是始终处于战略优先地位;二是制定刚性政策,推动耕地的集约化管理;三是具有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目标。当前我国在推进耕地保护的现代化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专业人才匮乏是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为此,应从顶层设计和微观机制双向发力,形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支撑体系。一方面,强化交叉学科建设,构建耕地保护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双驱并进,打造顺应时代发展特征的耕地保护人才队伍,疏通“自上而下”的理论人才下沉通道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人才上升渠道。

  • 面向农食系统碳减排的耕地空间格局优化

    分类: 地理学 >> 综合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耕地系统承载着农食系统的土地利用及其生产阶段,创新耕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对实现农食系统的碳减排以及协调好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减缓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气候—耕地—农食系统耦合的碳效应分析框架,厘清了耕地利用与农食系统碳减排的关系以及“气候—耕地—农食”系统的时空耦合协同机理,探索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农食系统降碳增汇为目标的耕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大食物观”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转型不仅增加了国土空间对于农食系统支撑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压力。②不同尺度耕地空间的规模、结构、功能和布局优化可以从宏观总量和红线管控、中观“两区”划定和后备资源利用以及微观国土整治与“两平衡”方面实现食物系统碳减排。最后,据此提出了加强高生产潜力、低碳生产空间的耕地利用,优化饲养空间布局、建立区域和城市可持续食物系统保障体系,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增强固碳增汇潜力,及以耕地占补平衡和格局优化增强区域内农食系统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

  •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问题探析与完善路径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5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我国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能够为耕地保护实践提供基本的操作依据,但是这一制度在运行中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对地方政府占补环节的有效监督;耕作主体的权利保障不充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补充耕地的后期管护不足,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为了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平衡,在借鉴生物多样性抵补制度的基础上,有必要探索建立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督的全国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加强占补环节的监督,并建立以指标交易收益基金为核心的耕地补充补偿机制。同时完善以管护协议为载体的补充耕地后期管护制度,以保持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