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公共支出、贴现因子与耐心资本投资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学术月刊》

    摘要:基于可变贴现因子模型,可研究耐心程度对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耐心程度的提升如何推动资本存量的增加与经济增长以及相关机制。进一步地,可考察政府公共支出如何有效提升社会耐心程度,从而促进耐心资本的积累。研究表明:(1)耐心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增加资本存量的积累,进而提升长期经济增长率;(2)耐心程度的提升通过促进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3)在传统的内生贴现因子模型中,政府公共支出促进消费和资本存量增长存在两难困境,而政府公共支出影响贴现因子的模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因此,政府公共支出可以通过影响社会预期,增强整体耐心水平,从而推动私人部门资本的进一步积累。研究提出的具体政策建议,旨在提升耐心程度并促进经济增长。

  •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动能研究:经济、技术与制度的协同视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本文关注制造业企业如何保持较好的生产性投资动能,突出立足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总结构化解企业金融化风险。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积累矛盾的分析,梳理了经济循环、技术创新与制度体系间的互动机理。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分析显示:经营利润率提升、研发强度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别从经济、技术和制度层面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实际资本积累;与此同时,企业积累特征存在部门、所有制和区域间的差异,例如,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金融化动机相对低,中、西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较易受金融投资挤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对民营企业、西部企业实际资本投资的激励更明显等。经验分析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近年来代表性经济政策对稳增长与金融化治理的意义。

  • 金融化、与就业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4-09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金融化反映了信用货币体系下金融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相背离的趋势,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增长背离和实体利润越来越多地分配至金融机构。基于马克思主义信用、就业理论的分析表明,在就业总量上,金融化会抑制现实资本积累,导致可变资本规模收缩并且单位可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就业整体下滑。在就业结构上,金融化带来的金融资本积累使金融业就业经历了从扩张到饱和与高技能化的过程,实体行业则由于现实资本积累的停滞而劳动力需求大幅缩减,同时,其行业工资由于劳动者的激烈竞争而下降,大量高技能人才流向金融业;在实体行业中,新兴行业在金融资本的估值逻辑下受影响较小,传统行业就业则下滑较为严重;金融化对私营企业就业的抑制作用强于国有企业。基于2008—2021年省级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验证了上述分析。当前的稳就业政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金融资本与现实资本共同积累,着力稳定传统行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以弱化前期的负向影响,防范高技能劳动力“脱实向虚”。

  • 茶业消费革命下农村的和阶层分化——基于福建G村的调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茶产业的消费革命在某些情境下缩短了生产至流通环节的链条,为纵向一体化与小农种植之间的辩论带来新的视野。聚焦福建G村的红茶产业,以民族志形式呈现中农阶层的兴起,以及中农如何被龙头企业利用定价权挤出市场,小农作为原料供应者的境地同样举步维艰,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重新显现。从空间研究视角看,这一过程物化于茶厂这一物质空间的建造及占用中。进而提出,消费革命不会轻易逆转当地茶产业的阶层分化。小规模生产者及其所倚赖的分散化生产资料应得到重视及保护。 

  • 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极化效应;进一步地,在积极应用机器人、就业政策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和创新基础薄弱的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且以不同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受到机器人应用的促进。本文主要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影响,可为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 人才引进政策如何影响了劳动力市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人才引进政策被各地政府长期而广泛采用,但是此类干预政策对各地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还鲜有研究。文章利用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政策文本的大数据分析,量化了人才引进政策的干预强度,从劳动力市场就业规模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两个方面,定量研究了人才引进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人才引进政策对城市劳动力市场规模有正向作用,政策干预强度增加1%,城市整体就业规模上涨0.352%,高技能就业规模上涨1.652%。第二,人才引进政策对城市人力资本积累也有正向影响,政策干预强度增加1%,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上涨1.798%。第三,降低生活成本和提升工资待遇是人才引进政策的主要中介作用机制,房价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94,工资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131。

  • 西方绅士化与租差理论研究的交织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经济地理》

    摘要:作为一种全球现象,绅士化已成为探讨城乡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的前沿话题。租差理论是解释绅士化现象的经典理论之一,其整合了不平衡发展与资本循环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理论,重新探讨了中产阶层、开发商、政府等多元行动者的行为逻辑与主体能动性。近半个世纪以来,绅士化与租差理论的研究重点密切交织,文章根据两者的关系将研究进展划分为:消费/生产二元争辩、理论和解与实证测度、融合发展和多元发展4个阶段,并基于绅士化类型衍生下的租差、租差变化的影响因素、绅士化与租差测度、领域污名化与领域美化4个主要议题的梳理,深入解读资本循环与利益驱动下的绅士化进程。文章认为绅士化是多元主体围绕租差不断进行博弈的动态过程,租差变化既是绅士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绅士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中国绅士化与租差的结合研究是发展中国式绅士化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绅士化与租差的结合研究需更多关注中国语境下土地制度、多元主体与地方发展的历史和情境性,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以此为中国土地开发和城乡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绅士化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中国经验。 

  • 营养投入与人力:来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证据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通过营养干预缩小生命早期食物供应量差距,保障食物获取权公平性,是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2011年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并采用队列双重差分识别策略,实证检验并分析了营养干预对个体教育结果的长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营养干预使受教育年限增加了0.59年,初中完成率提高了7.7%,对高中和大学的完成率也有一定影响;(2)国家试点县、中西部地区、女性从改善计划中获益更大;(3)改善计划从个体和家庭两个维度改善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并助推家庭内部的劳动力再配置和校内校外的教育费用优化。这些研究结果对为推行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营养改善计划提供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