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摘要:关于竹枝词的起源,国内学者多有歧见,提出了巴渝说、楚地说等,其中巴渝说最为盛行。竹枝词曾传入韩国,并出现了诸多关于其起源的讨论,尤其是在朝鲜王朝时期。大多数朝鲜文人认为竹枝词起源于楚地,与舜之二妃或屈原的故事有关,后来流传到巴渝、东吴等地。这些观点受到刘禹锡、苏轼、杨维桢等人的影响,同时结合了本土民俗的特点。将竹枝词的起源放置在中韩比较视域下进行研究,不仅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线索,也有助于深化对中韩文化的融通与差异的认识。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礼法起源论是荀子建构礼法合治制度体系并予以合法性证明的重要理论内容。在论证礼法起源过程中,荀子有别于孟子以来的以内在心性为来源的形上起源观,开辟了一条以欲望、势物、圣王为三维立体图像的客观化起源路径。这三者并非意味着礼法有三种实体性来源,而是揭示出礼法起源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节点:欲望作为人的主体属性,与作为客观存在的势物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张力和冲突,圣王以超凡智慧洞察欲-物困境,故制礼作法加以调适,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平衡协调。欲望、势物、圣王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关联,折射出儒家物我、内外、天人等多重核心范畴,是荀子通过重构儒学来应对现实的重要理论突破。荀子这一制度建构路径,既可以观察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客观性面向,又能为现代中国制度建构的理论阐释提供借鉴。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4-12-31 合作期刊: 《兰台世界》
摘要:运用二重证据法、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石球游戏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石球游戏是人类最早的球类活动之一,孕育于人类早期狩猎生产实践,由最初的狩猎工具——人工石球演化而来,大约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进入金、元以来,石球游戏开始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开展的一项游戏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石球游戏受到现代球类运动的影响和浸润,从球体材质到比赛规则发生了重构,以“蹴球”这一崭新的形式出现,开始融入我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体系,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机和活力。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中,涿鹿大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地理舞台。炎黄时期,华夏、苗蛮、东夷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而涿鹿大地既是炎黄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当时多民族和平往来与政治角力的中心区域。阪泉之战使炎黄部族联合体的盟主地位由炎帝转移到黄帝那里,而涿鹿之战由黄帝与炎帝联手擒杀蚩尤,则牢固树立了黄帝在部族联合体的盟主地位,而且使这个政治共同体进一步扩大。经过多次战争的洗礼和政治重组,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更加密切,逐渐出现了在民族认同基础上的政治认同,推动了国家形态的发展,进而初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政治共同体。尽管这个共同体还不成熟,国家能力也有待发展,但中国远古文明历史从这里开篇以后,历经五千年来的艰难与曲折,发展过程始终不曾中断,中华民族始终以其伟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在学界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相关理论表明,该命题从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角度揭示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仅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人类起源的不足。恩格斯对劳动的工具规定性的论述强调了劳动主体的创造性和劳动本身的生产性特征,从而将人的劳动与一般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开,这一观点被当代古生物学和认知科学不断验证。此外,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为获得性遗传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作为该命题生物学基础的拉马克主义与达尔文主义之争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西方哲学史的书写存在诸多范式,重写西方哲学史首先应注意到,西方哲学思想如何为过度的理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强力主义等提供理论资源。其次是关注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近东和埃及文明对西方哲学起源的深刻影响,考察早期希腊哲学关于宇宙、本原、灵魂、政治秩序的看法与东方文明的紧密关系,以破解单一文明中心论的叙事逻辑。最后是从古今之争的视野出发,完整呈现西方古今哲人在理解重要哲学议题上的纷争,及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政制设计、道德意识、人性认知、文明构建等,从而看清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汤都垣亳说,即商族起源地在晋南,“汤始居亳”之亳都在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之说。自20世纪80年代陈昌远先生首次提出该说并论证发表后的三十多年间,数篇商族起源与商史长文对汤都垣毫说进行了新的补充与完善,出版有《商族起源与商史探微》载其研究成果。基于黄河古河势与商族始祖活动地域、“汤亳葛邻”地望的历史地理考察,并结合垣曲商城的考古年代、朝向、布局,加之对汤王信仰空间分布特征,垣曲、偃师、郑州三座商城城址相互关系的分析,《“汤始居亳”与垣曲商城探索》一书以“新四证”,进一步阐释并确证了垣曲古城镇商城遗址为商汤灭夏后殷商王朝建立的第一代王都,中条山以东的晋东南为商族起源核心区域这一学说。“汤都垣亳说”日臻完善,对正确认识及解读商史和商人早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阐释中华民族早期活动和地域特征做出了独到贡献。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本文试图从无政府状态的分析出发,初步探讨国家起源的条件。本文以“冲突的技术”刻画人们在冲突中的争夺投入如何影响获胜的概率,而以“冲突的技术的弹性”刻画获胜概率对争夺投入的敏感性,进而构建了一个法律缺失环境下的内生权威模型,证明了Hirshleifer(1995)关于无政府状态崩溃之后将会出现等级制的猜想,进而给出了国家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具体地,冲突的技术的弹性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没有权威的无政府状态成为均衡的社会秩序;冲突的技术的弹性大于这一临界值时,蕴含权威的等级制成为均衡的社会秩序。这表明,冲突的技术的弹性足够大,是国家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本文还以中国国家起源为例展示了该模型的解释力及其适用性。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经刊行即引起轰动,历经总计6个版本的变化创立的进化思想远惠后世。清末,严复迻译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诞生了西学汉籍名著《天演论》,开启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由马君武和周建人等学者先后完成的达尔文《物种起源》汉译本在 100 年间全方位促成了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通过比勘这 6 个原本间的内容差异,分析达尔文进化论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得出两个重要发现:第一,“适者生存”术语在第五版首次出现,直接受益于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创造性贡献,该术语的采纳直接得益于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的建议;第二,“进化论”术语在第六版首次出现,该术语的创立不仅与斯宾塞紧密相连,而且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认同“进化”相关。分析这两个术语的演变及其动因,不仅为达尔文思想发展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探究“西学东渐”背景下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演变机制提供了依据,诠释术语演变对于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推动力。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3-24
摘要:孔庙起源时间问题长期存在学术争议,主要围绕孔传“鲁哀公十七年立庙说”与孔祥林“孔伋卒后改庙说”展开。“鲁哀公十七年立庙说”是一种虚构的官方化叙事,采用“要素抽离-嵌入”方式形成了杂糅多种记载的“追加衍生之辞”。“孔伋卒后改庙说”将孔子崇拜割裂为孔子纪念馆与家庙祭祀,与先秦宗庙礼制相悖,脱离家族祭祀的“纯粹的孔子纪念馆”是一种“功能误读”。孔庙起源应追溯至孔伋依“慎终追远”理念,于“三年之丧”后因循故宅设立,具体起源时间视“三年丧期”执行标准,存在公元前477年和公元前476年两种情况。孔庙起源是宗法社会与文教实践互动的产物,是血缘宗法属性与非血缘文教属性双重作用的结果。孔庙早期形态兼具家庙与文庙特征,标志着先秦至两汉“庙学合一”制度转型的关键节点。孔伋在孔庙起源中的核心角色,揭示了礼制传统与历史语境对孔庙起源的双重塑造,为理解早期孔庙制度化历程提供了新视角。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际贸易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摘要:近年来,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极力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出口管制。美方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过程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严格对华为的出口管制措施,意图打压华为在全球通信行业,特别是5G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对华为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本文以美国对华为加强出口管制措施案为例,剖析美国出口管制法律制度的起源、演变及趋势,评估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哲学动态》
摘要:熊铁基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秦汉史专家和道家道教研究学者。他对秦汉政治制度史、军事史、黄老道家、早期道教起源均有深入研究。熊铁基教授自言,高中时期因参加社会活动,才对历史感兴趣。考入历史系后,他转益多师,先后受教于吴泽、吕振羽、唐长孺、张舜徽等学者。在秦汉制度史方面,熊铁基与安作璋合作,对秦汉中央、地方的官制、选官、考课、爵位、秩俸和各种礼仪制度进行了详细梳理考证。在哲学史与思想史方面,他认为汉代道家对先秦道家在思想倾向、人生观和政治哲学等方面均有所变革和发展,因而提出了秦汉新道家。在此基础上,他对秦汉新道家的特点、思想以及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道教史方面,他对道教起源问题作了重新考察,把道教起源时间前推到了战国时期,并对王母道、方仙道等道派的产生和来源作了一些考证梳理。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12-20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新时期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和特征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早期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到“王朝时代”的发展历程,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判断文明起源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这些重要研究成果被及时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中,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强了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考古发现学习和认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