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跨渠整合的研究述评:内涵、维度与理论框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在全渠道或多渠道营销的背景下,跨渠道整合成为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新的研究领域。然而现有文献缺乏对于跨渠道整合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和梳理,存在概念内涵表面化、测量方法不统一以及缺乏理论框架指导等问题。这为后续研究带来困扰。鉴于此,文章回顾、梳理和分析了中外跨渠道整合的相关文献,在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跨渠道整合的内涵、维度和测量工具,并以前因、直接后果和企业绩效的逻辑关系构建了一个跨渠道整合的理论框架,识别出一些重要的研究缺陷,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 韩非的论体系——兼论其“法治”思想的基础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建构的道论体系是先秦道论思想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整个先秦诸子道论的集大成之作。这套体系主要包括道之学、道之意、道之术三部分。其中,道之学是关于道的本体论。道之意是道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也是韩非建构道论体系的原因。通过体道,君主才能制定“因天命,持大体”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守道转化为守法,以建立“法治”秩序。道之术是道的具体应用,即“以法治国”。韩非道论体系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建构起了道法体系的思想范式,最大的成就是形成了中国古典法学的一种形态——道法学。

  • 劳动者之歌:《庄子》寓言以匠论哲理新探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摘要:《庄子》一书记载了大量趣味横生的匠人典故,不仅对梓庆所自称的“工人”群体进行了“族匠”“良匠”与“道匠”的等级划分,还对其中的高级境界及其修养工夫进行了极为生动且深刻的描绘与阐发。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可以创造性地提出“道职”这一颇具传统文化底蕴的新概念。具体讲,《庄子》认为劳动者对匠道之体悟、运用与审美,前提是尊重规律、“依乎天理”,方法为顺物之性、“以天合天”,目标在成己成物、“指与物化”;而普通劳动者据此进阶道匠的工夫历程,不仅以择其一事而终其一生的执着专注为前提,更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追求卓越为体现;除此以外,庄子哲学之中还潜存着可以比肩甚至超越新教伦理天职观的“道职”之义,是道匠对自身位列“域中四大”之一而“辅万物之自然”以使其“自化”为“成器”的神圣使命的敬畏与“践形”。总之,依乎《庄子》中的工匠群像而问道,既是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回应,也是构建自主学术话语体系的一种积极尝试。

  • 虚极之理、自然之性与生物成性:论李荣《德经注》的论思想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自老子提出道论后,中国古代哲人关于道的沉思一直未曾中断,隋唐道家道教的道论则因其重玄思维而独树一帜。李荣是初唐著名道家道教思想家、重玄学大师,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注》中蕴含着极具特色的道论思想。就道体论讲,李荣区分了常俗之道与本体之道,明确将本体之道界定为虚极之理、自然之理。从道性论看,他所领会的本体之道的性质可概括为超越性、内在性、普遍性,作为性质的外显化,本体之道又具有虚极与自然的特征。自道用论言,他认为道不仅能化生天地万物,而且可为万物之性提供本体论根据。李荣或是明确以作为本体的理界说本体之道的第一人。他以理释道,认为道即理,道生元气,道在气先,其道(理)本体论非常接近宋明理学的理(道)本体论。以李荣为代表的隋唐道家道教思想家的道(理)本体论是向后世理(道)本体论发展的逻辑环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 “法本乎” :中国古代一种很有特色的法观念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无疑是最高的范畴,由之产生了许多相关的优秀文化,如德文化的“君子之道”,政文化的“公正之道”和“明君之道”“清臣之道”等。 在法文化中也产生了“法本乎道”和国家“治之以道” “以法治国”等优秀的观念。 这些观念认为“法为道之用”,法是君子以人之道———“义”为基础,结合所在社会的客观实际为人们创制的行为准则或行为模式,从而也是体现和实现“义”的最有效方式,是社会治理之“至道”。 显然,把“法”归之于“道”是非常深刻的,它有利于我们认识到“法”不仅是一种有用工具,而且是一种应信仰的价值目标。 这对当前我国法治国家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价值。

  • 美德需要报偿吗?——《阅微草堂笔记》的德教育及相关问题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经典与解释》

    摘要: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称《笔记》),自言旨在“表章风教”、“有益于劝惩”,借谈神鬼狐怪、因果轮回进行道德劝戒,以冀有补于世道人心。《笔记》所劝导宣扬的道德,不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儒家传统伦理的范围。宋、明以降,文人著书多不免于道德说教,谈狐说怪也是魏晋以来笔记小说的传统,《笔记》不算别出心裁。正因为如此,《笔记》的劝戒方式及其所揭示的深层原因便具有了某种普遍的文化意义,考察《笔记》对于思考美德是否需要报偿这一涉及人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想来不无裨益。 

  • “思想德与法治”课程讲授革命德的逻辑理路、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摘要:革命道德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革命道德教育的逻辑理路,以知识为基础、以价值为主线、以实践为导向,帮助学生从正确的道德认知过渡到自觉的道德养成与积极的道德实践。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革命道德教学讲授比重“弱化”、理论展开“窄化”、价值挖掘“浅化”三种不良倾向。为提升革命道德教学实效性,教师应重点讲好革命道德的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讲好革命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讲好革命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等概念的内涵,讲好革命道德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

  • 统编教材德叙事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向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课程·教材·教法》

    摘要:道德叙事契合学生道德形成过程的叙事性思维,是一种深层次的意义建构。统编教材道德叙事是教材对嵌入其中的知识进行叙事化处理,以此实现教化育人的价值旨归。统编语文教材从多方面进行了叙事探索:在道德叙事关怀上,重视道德共同体的构建;在道德叙事思维上,注重内在叙事的铺陈;在道德形象建构上,注重多元化道德榜样的形塑。统编教材道德叙事遵循了以社会主流价值为纲、以学科本质属性为根、以个体道德成长为本的内在逻辑。面向未来,实现统编教材的道德价值,须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中展开道德叙事,在价值传递与学科规律的互动中保持育人自省,在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的统一中实现道德教化。

  • 自我的封闭与敞开——休谟论同情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休谟在其《人性论》和《道德原则研究》中,对现代人的自我与社会之关系有极其精妙深入的讨论,也内在蕴含着18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的历史情境。本文尝试聚焦于休谟的同情概念来展开讨论,揭示现代社会充满想象的自爱之人,如何只有通过“虚心”地开自我,去体会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同悲同喜、同苦同乐,并由此产生基于普遍人道的道德感,才能超越自爱虚幻的自得自满,构建起更大的共同体和社会秩序,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休谟对同情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是理解构成现代社会基础的人心与道德秩序的重要资源。

  • 《老子》“”的底层逻辑分析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3

    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本体,“道”的表现是无光、无声、无形、无物、无状。这是《老子》的逻辑起点。因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本体,所以,“道”创生天下万物,时刻作用于天下万物,是天下万物运动发展的基础。“道”的表现是“无”,由于天下万物来自于“道”,故“道”也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同时也具有时间上、空间上和运动上的无限性。这也是由于“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本体决定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认为“道”在作用天下万物的时候,还存在一个底层逻辑:“‘道’作用天下万物的具体涵义”。这个具体涵义是老子思想中背后的共同点,它不仅契合老子思想宗旨,而且能较好地解决围绕老子思想的诸多重要争议。

  • 荀子思想中的德动机———基于心与关系的探析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荀子主张性恶,那么人如何有为善的道德动机成为一个困难且重要的问题。 在对荀子道德动机的不同讨论中,隐含着对荀子思想中道德来源的不同理解:道德究竟是独立于人而实在的,还是人建构的结果? 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有助于理解荀子思想中道德动机的产生。 荀子的道德主张应被视为一种道德实在论,道德并非为人所建构,而是具有独立于人的客观性和超越性。 本于人之“天生”,人心蕴含了与道一贯的理性功能,因此符合道的现实道德秩序才可以基于心知的能力被建构出来,这就是“心能知道”的圣人制作礼义的过程。 人对礼义的自愿遵守,基于自然欲望中有和道“意气相投”的要素,这是其能在遵循礼义的过程中转化自利欲望而有道德动机的前提。 礼义的建构和人自身德性的培养,是人后天经过修养过程实现的对道的“人成”。 虽然荀子不主张天道就是人道,但人道是人经过“伪”之后在人伦社会中对天道的延续和完成,这是一种“天生人成”的道德秩序建构。

  • 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并行论——中国哲学起源新探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 诸子时期哲学的天人合一源自西周时期宗教的天人合一等论断, 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仍有商榷的余地。 中国早期思想是沿着人道、 天道和神道三个路向而展开的。 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整合中, 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两种思想形态。探索连接天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脚步构成了天人合一系统, 而探索连接神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踪迹则造就了神人合一系统。 前者以早期易道观为主流, 后者以早期天命观为代表。 河北省磁县下潘汪遗址仰韶文化层、 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新石器时代古墓等各种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表明, 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因此, 发轫于远古的人道观、 天道观和神道观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而宗教仅居其一。 至于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 则成为中国哲学范式的雏形。

  • 德物化:物的“德”还是德的“物”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物的“道德”是一般技术物在道德物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道德调节作用,即技术物通过设计者来实现价值负载,从而在使用语境中调节人类的行动;道德的“物”是指智能技术物可以有道德决策能力,能够主动做出符合道德决策的行动。道德物化理论认为人类与技术物构成一个道德共同体,强调人类和技术物在道德决策中的共同作用,展现了人技共生的价值关系,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作共生。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道德物化将转向人技共生的价值关系,这意味着人类和技术的关系已不再仅限于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我们不仅使用技术,同时也受到技术的塑造。人技共生价值关系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挑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论康德的德人类学:方案、方法与方向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6-0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人类学是康德实践哲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其在体系方面的必要性和在内容方面的丰富性尚待进一步挖掘。从总体方案上看,道德人类学构成实践哲学的应用环节,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它一方面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形式性原则提供必要的质料性条件,使先验道德法则能够在人性中得到贯彻,构成现实的道德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实践理性克服干扰,与诸能力相互配合,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从具体方法上看,道德人类学在先验哲学的框架下提供了基于“同时是义务的目的”的属人义务推导方法、基于良知的内在道德评价方法、基于情感的促进道德判断的主观方法,这些内容构成一种相对完备的道德判断力理论,从而在层次上丰富了实践哲学。基于道德人类学的定位与内容的独特性,康德为后世“人类学化”哲学研究和“道德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可供探索的开放性路径。

  • 张力的存废:重思儒互补的韦伯解释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以儒道互补结构中“儒”的维护权力式入世、“道”的神秘性出世之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立论,对中国在近代何以未能生成资本主义进行了解释。这一解释的宗旨,是中国两种主要宗教中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要的张力。在正统与异端的对应性阐释框架中,韦伯指出了中国古代主流的儒家理念与基督新教理念之间的根本差异,在道家无力消解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断定中国近代是不可能催生资本主义的。这是一个基于事实的断言。但从韦伯确定的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联性来看,中国宗教并没有完全废弛资本主义发展的张力,只不过这样的张力要聚集到足以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需要外部与内部两种动力从顺位运行演变到错位碰撞。东亚的儒家资本主义是现代产物,但也是传统宗教与社会变迁互动的产物。这对韦伯论断是一个修正。

  • 企业家德资本对绩效管理作用机制分析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道德自古至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的经济、社会价值日益凸显,道德资本的概念被提出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文章从企业的绩效管理这一微观角度,探究企业家道德资本的表现形式,具体分析企业家道德资本对绩效管理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道德资本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至关重要,其对于企业绩效管理具有深刻影响,并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乃至企业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制造商渠多元化与跨渠冲突:企业规模和跨渠整合的调节作用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采用多渠道销售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采用不同类型的渠道销售产品成为企业塑造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对企业对多渠道进行管理带来了挑战。文章基于多渠道相关研究,探讨企业渠道多元化对跨渠道冲突的影响,以及企业规模、跨渠道整合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以185家制造企业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渠道多元化会激化跨渠道冲突;企业规模正向调节渠道多元化与跨渠道冲突之间的关系;跨渠道整合负向调节渠道多元化与跨渠道冲突之间的关系。

  • 德分歧真的威胁不到德实在论吗?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道德分歧现象的广泛存在能否威胁到道德的客观性?这是道德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近来,大卫·伊诺克总结了道德分歧可能对道德实在论构成威胁的十种论证,并一一作出了反驳。伊诺克就此得出结论,道德分歧的现象无法对道德实在论构成威胁。伊诺克的观点值得商榷。借助克里斯宾·赖特提出的“认知掌控”理论,可以构造出一个反对道德实在论的论证。此论证通过阐明实在论与不涉及认知缺陷的分歧之间的关系,旨在证明,并不是所有的道德分歧的产生最终都可以追溯到认知缺陷。伊诺克的反驳无法推翻该论证。不仅如此,诉诸“道德不确定性”来解释道德分歧也无法彻底拯救道德实在论。因此,道德分歧还是能够对道德实在论造成威胁。

  • 金岳霖融通中西的形而上学之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8-28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金岳霖《论道》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现中西哲学的融通,建构一个既能够体现中国哲学精神传统又能吸收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之道的哲学体系。金岳霖的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元哲学,其问题意识来源于西方哲学,其论证方式来自西方哲学与逻辑学。但是,由于“道”在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及价值信仰方面居于核心地位,金岳霖建构的形而上学之道显然是立足于中国哲学的。金岳霖坚持以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哲学范畴为基础,通过一系列西方逻辑体系的论证,最终建构了一个以传统中国哲学范畴为基本框架、吸收了西方哲学的现代中国哲学体系。不能仅仅将金岳霖的《论道》理解为民族文化、情感归属的需求,他同时也是站在时代和人类的哲学思考高度,通过融通中西哲学以解决现代形而上学重建的问题,其形而上学之道具有回应人类普遍哲学问题的世界现代哲学意义。

  • 阶级德、共同德与全人类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与全人类道德是描述人类社会道德现象的三个基本概念。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理解以阶级道德为主导。然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除了认为阶级社会中的道德主要表现为阶级道德,还认为存在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正义准则以及为不同的阶级都认可的共同道德。而共同道德内在蕴含着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全人类性道德的观点,正是在此基础上,现代学者提出了全人类道德的概念。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代,充分认识阶级道德、共同道德以及全人类道德的含义及其关系,对于理解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六大理念从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理想追求的最高价值意义上回答了人类的基本价值问题,而人类社会生活的正义准则、共同道德以及全人类道德则回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何以成立的根基问题,为其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