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音圣藻:玄奘在的译场变化与皇权纠葛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玄奘取经归来在唐都长安前后换了四处译场。译场的设立与变化,关乎玄奘与太宗、高宗、武后之间的复杂关系。译经本身虽为宗教行为,但与皇家的支持密切相关,玄奘因个人的声望与太宗的礼遇而奠定其在长安佛教界在位置,后因高宗、武后的疏离而渐渐远离长安译场中心,圆寂时也颜为冷落,甚至在共圆寂175 年后方有正式的塔铭。一方面,长安是玄奘取经归来,获得百姓尊奉与佛法声誉的地方,这里有太宗、高宗为之撰写的碑文,推动共译经事业的实现;另一方面,长安是玄奘与皇权纠葛中委曲求全,在译经事业上苦心孤诣的现实“牢笼”,他四换译场,译经活动一再受到千预甚至中断,玄奘在这个权力空问迎合斡旋,以求实现宣扬佛法的目的。

  • 通天之路:唐诗中的“道”的实书与想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长安道”主题,起源于六朝乐府。诗人基于对汉代长安城的回忆与向往,并融入南方都城的影子,创造出亦幻亦真的都城道路景观。其表现方式则呈现出程式化、辞藻化、虚拟化的特点。隋唐复都长安后,“长安道”主题再度兴盛,初盛唐时期一度成为都城文学的重要内容。唐人在“长安道”主题中融入了高亢昂扬的时代风气,以歌咏奇观、点缀盛世的心态,描摹道路景观;并将显身扬名的自我期许融入了道路书写中。“长安道”也有了全新的内涵。从现实中的城市道路,引申出一条充满了政治隐喻的人生之路,链接起故乡与他乡、来处与归处,从时空上形成了完整闭环,丰富并发展了这一主题的内涵。

  • 数字人文视角下唐城园林景观印象及演变特征研究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2-24

    摘要:【目的】唐长安城园林艺术一直影响着后世的造园活动,然而目前对其景观印象及演变特征暂不够明晰。【方法】文章以608篇唐长安城园林诗为研究材料,试图通过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阅读法,从景观印象的形成热点、形成背景、景观类型与要素的角度探究唐朝四个时期长安城园林景观印象及其演变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唐朝四个时期的长安城园林分别以皇家景观、眺望景观、植物景观、院落景观为特点。景观印象形成的热点从城东演化至城西,从私家园林、皇家园林转向公共园林、寺观园林。景观印象形成的背景从文人参与皇家活动转变为个人自由活动。文人描绘的景观场景意象由宏大转向奇巧,提及的景观要素由抽象化转为具象化。其景观印象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人的心理变化等因素影响。【结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证明了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可以验证并补充古典园林景观印象特点,同时通过数据化对比分析各时期园林的景观特征,从而在景观印象的演变研究领域有所拓展。研究成果对于唐长安城相关数字化、艺术化创作具有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