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9
摘要: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问题的研究对于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然内涵思考其本质,其出场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在场建构是中国化、续场样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思考其本质,必须把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位、把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然结局思考其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本研究为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立场说明。研究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提供了一些关于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上的思考,最初是涉及比较哲学本身,然后回应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西欧哲学一个分支的错误观点。我们可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各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扎根并形成了鲜明的特征。第二部分提供了两个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进行的例子:对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不同定义,以及基于对《共产党宣言》本身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即把社会主义定义成生产资料所有权或解放生产力。结论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偶然性判断如何相互联系的问题。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资本是货币增殖过程的存在,这个增殖过程不会自然发生,而是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介入才能实现.资本管理既是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发挥了社会历史变迁意义上的工具性职能,为社会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我们在充分认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自身的运动所体现的无序扩张和脱实向虚的行为特性.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我们需要重访马克思, 以三个新视角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进程: 第一, 以出场学视域重新理解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现代性进路, 进而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新启示; 第二, 重新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如何从 “观” 的革命走向 “体系” 革命, 进而为新时代建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体系观” 的指导原则; 第三, 重新理解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进程背后作为方法论自觉的研究范式的转进,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创新提供范式自觉。 新视角的考察将马克思与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思想脉络关联起来, 不仅有助于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原初理解图式, 更对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9
摘要:“两个行”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做出的“一体两面式”解答。其中,“第一个行”作为基础和前提,确认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基于“主体一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第二个行”作为拓展和深化,阐明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的是基于“实践一理论”之间互动关系的价值关系。从“一个行”到“两个行”的转变,不是数量或概念的简单增加或堆叠,它展现的是对关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的逻辑递进和价值升华,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30
摘要:[摘要]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针对马克思对资本剥削劳动的辩证态度作出形而上学式阐释,形成所谓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马克思正义悖论”实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反对派”和“赞同派”分别以物质生产方式和阶级利益作为评价标准,对“马克思认为资本剥削劳动是非正义”的观点作出的截然相反的判断。囿于缺乏对“马克思正义悼论”的整全化分析,这场思想争论至今仍余波未平,甚至在学界出现“马克思反对马克思”的质疑。从问题缘起厘清“马克思有无正义观”,聚焦矛盾追问“马克思缘何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中归正,是对“马克思正义悖论”的系统化再辨正。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魔幻马克思主义是都市马克思主义者安迪·梅里菲尔德在《魔幻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的一种政治理论,其主要特点就是对想象的强调。首先,面对资本主义都市化时代带来的城市空间景观化和非现实化、日常生活异化、个体丧失主观认知能力等问题,在充分吸收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梅里菲尔德建构了以想象为主要方法来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的空间辩证法,以此作为颠覆性政治的理论基础;其次,梅里菲尔德主张以假想党作为政治主体,借助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日常生活革命以及与各种抵抗运动结盟的方式彻底颠覆资本主义;最后,梅里菲尔德描绘了他基于想象的理想社会。魔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表现在:丰富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没有充分论述的城市、空间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新的条件下,努力探寻超越资本主义的革命方案。但是,魔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它背离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想象的过于强调赋予了这种政治理论的空想性特征,使其最终不能成为指导假想党进行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假想党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变革力量。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阳明学运动在与各种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塑造了日本学人的实践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在东亚,日本学人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在1904—1932年间,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就被陆续翻译成日文出版,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学派。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马克思主义著作纷纷传播到中国,影响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至20世纪30年代末,由于中日战争爆发和一些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向”,中国学者对日本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有所减弱。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对于人类增强技术,超人类主义者主张通过技术完善人类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詹姆斯· 斯坦霍夫主张挖掘超人类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关联,以社会结构视角关注技术的设计。 基于此,尝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针对性的批判性分析,主张从制度-技术-人的视角深挖人类增强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分配不均、阶层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建议,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最终尺度,引导人类增强技术的正向发展,从而真正增进人类福祉。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主导地位,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一些人之所以不以此为然,是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误解所致。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主导地位,评论工作者不但要胸怀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和文艺反映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4-12-31
摘要:一直以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部分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简称《批判》)历来受到学术界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写作动机解读形成了“准备材料说”和“突然写作说”,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都将限制在政治经济学背景下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语境中,这意味着一方面没有深入到这部分写作结构和写作意图,另一方面更忽视了马克思早期的政治批判理论线索。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批判》的理论定位与写作意图。本文提出《批判》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政治批判的延续,即“政治批判延续说”。马克思不仅在《批判》中深化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批判,还在《批判》中扩展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相关观点。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6-05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异化术语的误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辨析异化概念的发轫与演变,对于厘清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真实蕴含、消除人们的模糊认识很有必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批判理论,更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伦理基础,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空间分析呈现出深刻的未来性,这种未来性体现在马克思关于“流动的空间”“开放的空间”“虚无的空间”和“技术的空间”的相关探讨,这四重空间亦建构了今天我们理解空间的基本向度,这四重空间为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的空间生产提供了如下重要的理论启示:第一,资本时代人类的空间境遇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要求我们建构新的空间认识论和空间价值论;第二,当代人类空间生产虽然在形式上呈现多元性和异质性,但在本质上却具有深刻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突出体现在当代空间生产中资本与技术的双重规训;第三,空间在当代不仅是新的确证社会动力的场所,同时,也是新的异化的场所;第四,空间哲学在今天需要突出解决人类精神世界的安放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变动不居的空间生产中,建构一种基于这种流动性的意义体系。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28
摘要:需要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开始对“需要”进行具体的追问,在对市民社会的回归中确立了“需要”的此岸性,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异化理论,从劳动异化视角论述了“需要”的失范,以期深入物质生产的现实关系,将“需要”范畴纳入历史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分析了资本逻辑获得主体性地位下“需要”的物化状态,立足于社会生产过程分析了“需要”与生产环节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产方式对于需要范畴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更高社会形态中“需要”主体的复归。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需要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类: 历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发表于1919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史上占有奠基性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然而,人们对这篇文章内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李大钊的“思辨”切入,紧紧围绕“唯物史观”的阐释,结合文本内外的实践活动,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作深入、具体的动态分析,能够引出更深刻的思想理论命题和更严谨的学术思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1
摘要: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道德观、法律观、历史观等,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作为新视角,经现代化重塑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能够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法治思路。从手工业时代到机器时代,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围绕阶级斗争主线形成了系统的技术因素,包括经济性因素、剥削性因素、阶级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发展到科技时代,现代高科技颠覆了手工业时代和机器时代的技术特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已不适应现代化的技术发展现状,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技术观进行现代化重塑,即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从阶级斗争主线转变为综合性人文发展主线,并且形成新技术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性因素、控制性因素、权力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最终为技术法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原则性启示,包括人本主义原则、以改革促发展原则、保障技术权利原则和技术唯物史观原则。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源初的问题意识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但在具体的理论发展中则将这些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以及发展前景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细化。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最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的起点环节。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人类解放被具体化为中国革命,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救亡图存的要求被转换为社会建设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情况下,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规范要求越发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与中国社会融合演化,要求其叙事主体也应有所变化:中国革命的行动者应该自觉转换为中国智慧的传播者,救亡图存的承担者应当被扩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党建参与者应扩展为社会政策运使者。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并且以是否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历史“现实的基础”作为唯物史观与过去一切历史观的根本区别,这足以体现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性。马克思通过用“对象性的活动”和“实践”概念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对象性的存在”概念的超越,实现了从市民社会理论到生产关系理论的转变,从而建立了唯物史观。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市民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核心形态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唯物史观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对进一步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通过对商品、资本和异化的分析,马克思以独特的理论路径对现代性进行了诊断。这种诊断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维度,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关切、形而上学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把握。然而,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维度与后现代哲学具有重要的差异,它对现代性的批判并非导致碎片化的否定和颠覆。对马克思哲学的启蒙式理解或后现代性理解都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马克思是现代性的批判性重建者。他不仅完成了现代性的病理学诊断,而且对它的发生原因和未来前景进行了诠释,做出了预言,从而形成了一种健全的、超越性的现代性立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5
摘要:一般对马克思的平等思想解读都局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不涉及到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将平等视作观念论的产物。但实际上,马克思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存在平等思想,并在对鲍威尔的深刻批判中深化了其平等思想。马克思不仅将平等视作共产主义思想重要的理论范畴,而且认为平等是社会现实需求的体现。因此,对于马克思而言,平等不再是观念论的产物,而是人类解放的现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