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多因素联动对混改国企绿的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14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混改国企绿色技术创新是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务,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在TOE框架下,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数字化程度、研发投入、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环境规制和媒体关注度之间的联动匹配作用,识别企业实现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多重复杂因果路径。对72 家沪深A 股重污染混改国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改国企实现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有三条,分别是技术支撑环境压力型、技术组织环境协同驱动型和组织支撑环境压力型;混改国企实现非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也有三条,且与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存在因果非对称性。

  • 区域绿的前因组态分析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及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 WSR 理论框架,以 2015 ~ 2021 年我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 QCA 研究方法,从双化协同视角深度剖析区域间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化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高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高产业数字化、高产业结构生态化、高数字人才资源、高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生高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存在6 条等效路径,主要可以分为WR 驱动和SR 驱动两种类型;所有组态均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地区效应。本研究深化了双化协同背景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并为区域间技术创新提供了实践参考。

  • 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制造业绿能力评价——基于云模型的实证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在价值链视角下,从绿色技术创新支撑能力、绿色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绿色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云模型可同时兼顾模糊性与随机性的特征,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的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选取的六个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这三个行业的评级为中等,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三个行业的评级为优秀。部分行业已经在积极探索绿色创新之路,但仍有部分行业的绿色创新意识不足。各行业在投入上差距较大,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 政府引导基金对重污染企业绿的影响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效应是促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0—2020 年我国A股得到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的重污染上市企业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实证检验政府引导基金对重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政府引导基金能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是政府引导基金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行业集中度能够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效应,政府引导基金可以显著促进东部地区企业和化工类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应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掌握好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规模和流向,提高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效果,平衡好区域和行业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绿: 内在机理与经验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摘要:文章把“宽带中国”战略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相应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活跃度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有利于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资源型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有助于解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在实践有助于政府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机遇,加快城市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打造智慧、生态、创新、文明的未来之城。

  • 企业ESG表现与绿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ESG表现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华证ESG评级指数衡量上市公司的ESG表现,并据此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企业ESG表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表现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及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 债权治理、管理者任期与民营企业绿——基于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3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民营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受制于融资约束。债权人通过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实现其债权治理效应,而管理者任期长短影响债权人对绿色技术创新项目的价值评估,进而影响其治理监督程度和方向。以2013-2019年754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三类债权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治理效应,以及管理者任期在两者关系中起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商业信用治理与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正相关,且管理者任期越长,越能强化商业信用对民营企业的正向治理作用;银行债权治理与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负相关,管理者任期长能够削弱银行债权对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负向治理作用;而债券债权治理与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无相关性,管理者任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 京津冀绿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8-23 合作期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应对产业变革和绿色发展目标,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针对京津冀地区产业转 型调整和生态目标,发展绿色技术、培育绿色产业能够有效推进和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韧性。本文从绿色 技术创新的价值属性视角入手,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形式、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表明: 2012—2022 年京津冀区域整体绿色技术创新专利授权数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然而占全国比重大幅下降;绿色技术创新专利授权量的空间布局整体表现为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次之的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京津冀 地区经济韧性总体偏弱,北京最具抵抗风险的能力。从实证结果看,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影响, 且存在 U 型特征作用形式。消费在绿色技术创新对地区经济韧性影响效应中发挥负向调节效应,在绿色技术 创新起步期,消费扩张会弱化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提高的抑制作用;随着绿色技术创新规模扩大,消费扩 张会减弱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正向推进作用。因此,应从构建以绿色创新为前沿领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生产、合理优化消费结构等方面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韧性。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数字化转型赋予了企业新的创新发展动能,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化带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而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目标。本文利用2007一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对于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这种提升效果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不仅能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加强市场正面预期,而且会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本文的实证结论可为政府部门推动制造业绿色创新以及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进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 数字经济、绿与城市低碳转型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9 合作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摘要:“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速度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引擎。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的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低碳转型,且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城市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在利用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通过更换回归模型、更改样本量与更换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边际递增的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在经济绿色转型关键阶段,应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差异化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间人口流动机制,以加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

  • 地区碳达峰压力与企业绿——基于碳排放增速的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该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文章借助地区碳排放数据构建了碳达峰压力指标,考察碳达峰压力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碳达峰压力显著刺激了辖区内非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碳达峰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借助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市场化政策工具推行绿色创新战略。较强的地区经济票赋、较弱经济社会压力均有助于地方政府引导辖区内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碳达峰目标驱动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同时提高其经营绩效和环境社会责任绩效,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不仅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而且为碳达峰创造了新经济增长点,为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证据。

  •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锁定还是提升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采用 2011 ~ 2021 年我国 28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显著的提升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仍成立;数字经济可通过改善要素结构与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间接驱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作用强度表现为“西部>东部>中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影响程度表现为“中部>东部>西部”;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呈现出线性影响,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

  • ESG 表现、数字金融与企业绿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金融学 发布时间: 2025-02-10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ESG 表现与绿色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2011 ~ 2022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ESG 表现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ESG 表现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字金融能够增强这一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分析发现,企业积极提升ESG 表现可以通过提高外部分析师关注度和增加资源投入两条路径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高管年轻化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所处地区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ESG 表现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化赋能绿——基于伊利的案例分析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新质生产力本身即是绿色生产力,依托数字化赋能绿色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而 发挥链主企业数字化引领作用又是提升产业链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单案例探索研究方法,对伊利 数字化赋能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和实现机理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链主企业数字化对产业链上中下游绿色技 术创新具有示范和赋能作用,能够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绿色产品创新与绿色工艺创新背后涵 盖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个层面的绿色生产力;数字化赋能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数字技术沉淀、数字协 同、数字生态三类机制得以实现。进一步地,本文构建了数字化赋能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不仅拓展了数字 化赋能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内涵,而且可为乳业后发企业借助数字化赋能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经验参考,加快乳业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 碳市场建设与绿——基于企业风险承担和政府环保补助的调节效应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2007-2021 年中国沪深A 股上市企业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微观层面探讨碳市场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的碳市场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同时企业风险承担和政府环保补助对碳市场建设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碳市场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企业所属产业结构,所有权性质和规模中存在强烈异质性,具体地,在第二产业企业、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 绿遏制空气污染的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 ——基于空间计量与社会网络的分析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生态经济》

    摘要:基于2005—2020年覆盖中国27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双重视角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结合Louvain社区发现算法分析不同社区下该影响的异质性,同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与Bootstrap检验探究该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总体上对空气污染具有显著的本地抑制效应与负溢出效应,该结果在更换权重矩阵后依然具有稳健性;绿色技术创新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区异质性,对社区2、社区4与社区5内空气污染具有显著本地抑制效应,对社区2、社区3与社区4内空气污染具有显著负溢出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公共交通绿色化和优化城镇化发展方式间接抑制空气污染。

  • ESG表现对企业绿的影响研究——以山东太阳纸业为例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施ESG发展战略不仅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还能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制造行业例如造纸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可以加大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令企业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工艺从而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本文选取上市公司太阳纸业进行研究,发现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优秀表现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提高,还能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双碳”战略目标下先进制造业绿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为了积极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选择2010一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并采用回归分析和面板门槛模型,探析绿色技术创新对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可显著驱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这种驱动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与时间异质性。在地理区位方面,四大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均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其中,东部、中部以及东北部三个区域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最为显著,而西部地区的作用强度相对较弱。在时间方面,2010一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虽然2016一2020年影响不显著,但仍呈现出促进效应。这说明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虽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作用路径上,绿色技术创新可通过低碳减排这一路径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绿色技术创新与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基于低碳产出与低碳消费的双重门槛效应,且调节作用渐次增强。对此,应坚持先进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积极适应新形势,重点关注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以及先进制造业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发展,加速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和经济结构低碳化重组;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推动各类制造企业在制度、战略以及生产等方面的绿色转型;通过强化协同联动效应,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产学研合作对企业ESG表现影响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7 合作期刊: 《会计之友》

    摘要:在全球环境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的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表现成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文章利用2015—2023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申请数据,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企业的ESG综合表现。此外,具备环保背景的高管对这一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增强了绿色技术的应用效果。异质性分析显示,大规模企业、拥有绿色投资者,以及未获得环保补助的企业产学研合作下的ESG表现提升尤为明显。研究为构建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新见解,对优化产学研合作政策提出了建议,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实证支持。

  • 绿色制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10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基于2012—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实证检验绿色制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制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绿色生产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其次,西部与东北地区相对落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倡导绿色制造为主线、因地制宜为抓手、绿色技术创新为重点,以提高新质生产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