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气候条件是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且活跃之因素,它能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良不一的影响。12世纪初期,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日趋恶化,白山黑水间的生女真不甘固于一隅,在受到恶劣气候环境持续侵袭之际迅速勃兴并荡辽戴宋,大大拓宽了女真的活动范围。有金一代,寒冷与干旱气候的交织选起成为擎肘金朝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气候环境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的合力推动下,金代女真人于太宗、海陵王、宣宗时期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金朝有着辽阔的统治疆域,且不同地区间的气候环境有着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这为其政权的赛续及战略的南移提供了可供缓冲的时空场域。金朝组织或准许下的历次女真南迁浪潮不仅是为了绵延国祚或强化统治,同时也是女真主动应对气候环境变迁的调适措施与响应机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5-02-23
摘要:民族史研究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民族史研究离不开具体的科学理论指导。同时,民族史学理论也是在民族史研究的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理论体系,彼此相辅相成。陈育宁先生长期从事北方民族史研究,并较早涉足民族史学理论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概论》《中国民族史学理论新探索》与《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一系列民族史学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陈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史学理论思考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为数不多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的民族史学理论著作,对完善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史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陈育宁先生的民族史学理论研究历程、主要内容、研究特色和社会价值进行梳理和提炼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摘要:占卜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意义,实际上是一个完全独特的研究领域,它在其它文明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存在。其中,鸟图腾与乌卜仪式广泛存在于亚州大陆与我国西北、西南等地区。本文以敦煌藏文PT1045乌卜文献为例,结合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成果,将文献资料重新纳入历史语境,追求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的融合;积极探讨西南巴蜀地区神权统治与巫觋文化,西南多族群、多语种(汉、藏、羌、彝、纳西)乌卜变体文献的内容,形制与特点。多语种乌卜变体文献的研究,将推动我国中古时期宗教文化研究,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历史学的发展转向。通过多语种乌卜文本在我国民族走廊地区的传播流散,反映了我国多民族乌卜文化“同源共体”的文化习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塑造与发展进程。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4-12-27
摘要:作为我国早期历史上西部地区生活的族群,羌人自商周到两汉时期与生活在中原的华夏民族产生了广泛和悠久的接触和互动,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在族群文化和宗教信仰上实现着与华夏民族的融合。考察先秦到两汉羌人“融华”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羌人在地理分布、族群概念以及族群互动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新的内涵,并且在与华夏民族的交往中吸收和内化中原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在民族情感上亦实现着民族融合,建立着早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4-12-02
摘要: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此,笔者选取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洛隆,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境内见证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遗存:如元代的查根寺、明代的宣德钹、清代的驿站、民国的硕督府等。通过上述历史遗存的挖掘整理,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形有感有效的载体。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据新发现资料显示,吐蕃赞普王朝灭亡时间当在贝科赞赞普被杀之后,灭亡之原因主要与此时平民暴动有关。从藏传佛教发展史来看,“前弘期”和“后弘期”只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分期概念,佛教在卫藏销声匿迹,但在西部阿里、东部多康地区依然流传延续,并未中断,其中,西部阿里作为吐蕃王朝正统世袭王朝赞普所居之地,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社会生态。由于吐蕃王朝兴盛时名门望族在此地传播佛法和处于边地的原因,阿里此时仍然处于一种佛光仍未熜灭、佛事仍未中断的非常时期,传佛活动以小规模、小范围形式继续进行。另外,据《拉喇嘛益西沃广传》所载几份敕令和法敕,基本能肯定他既是赞普,又是“喇嘛”,行使着双重身份的职权,从而出现了吐蕃赞普王朝时期特殊的政治体制。因此,吐蕃王朝灭亡前后的历史进程是一种政治的分裂与宗教的重塑阶段,统一格局的分裂导致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而佛教对政治、社会的重塑影响了政教结构,政教合一制度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