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2
摘要:本文以中国早期无声电影“《青花瓷盘的传说》”为研究对象,针对沈弘教授2003年发现该片时提出的“填补影史空白”论断及其后续研究中的误读问题,通过系统考辨英美烟公司档案等史料,首次确证该片中文标准片名为《柳碟缘》(1926)。本研究破解了这部长期被误读的影史遗珠的身份谜题,对早期电影史料考据方法论亦具启示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数字时代的媒介变革加速了个体家园的失落和“在地宗祠”的消亡,媒介化的生存模式与社交意识也似乎渗入到生死之间的情感裂缝中。前一数字时代,“在地宗祠”在时间、空间、通灵向度上探索了死生沟通的某种可能性;数字时代,由大数据和AI算法生成的“影像宗祠”或许能延续逝者的“死后生命”,超越“在地宗祠”的阅限,成为一个在数字空间促成生一死对话的“灵媒”。然而,“影像宗祠”或许难以在时空与情感这两重维度上让生者与逝者真正建立起死一生联结,它所提供的是一种使生者沉溺其中的“电影幻象”。无论对这一幻象加以拒斥或允诺臣服,生者都将陷入某种两难困境,并被迫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视听理论与实践》
摘要:2024年中国网络电影创作持续发力,涌现出众多优质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听作品的内容生态,拓宽了网络视听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提升了网络视听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不仅在打破观众圈层上进行了宝贵尝试,也为网络电影创作寻求创新与平衡提供了优秀范例。但是2024年的中国网络电影,整体上仍存在生产数量与市场销售情况持续降低的现象,面临着院线电影与网络短视频等竞争压力下夹缝生存的困境,以及口碑与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和网络电影行业创作人才紧缺函待解决的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视听理论与实践》
摘要:2024年,中国电影持续复苏发展,整体上呈现出更加成熟与多元的样貌。电影创作注重现实拓展、文化创新,新生力量不断扩大。同时在AI技术强有力的赋能推进下,电影在题材挖掘、叙事手法、技术应用及文化表达等方面均展现出创新力,呈现出极大潜能的新质生产力。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视听理论与实践》
摘要:中国儿童电影作为一个独特的创作类型,近年来成绩显著,尤其以西部地区作为创作空间的儿童题材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类型样式、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在众多影像类型中大放异彩,不断探索进步,逐步形成了中国西部儿童题材电影品牌。通过观察近年来中国西部儿童题材电影的创作情况,分析其美学特征,总结创作经验,为发展壮大中国西部儿童题材电影品牌提出创作方面的建议。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以粤剧为例,通过对 348 名受众的问卷调查以及对 6 名受访者的半结构化访谈,有助于探究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粤剧作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其传播面临以下问题:受众对粤剧的认知符号化,对粤剧的内容了解有限;受众对粤剧的情感主要源自感性情感,理性情感相对薄弱;受众接触和分享粤剧动力不足,行为意愿和认知存在脱节,年龄结构断层。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发展模式从社会、经济、世界、生活和自然五个方面呈现系统的发展路径。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20 世纪 50—60 年代,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经典剧作多次被香港左派影人改 编为影片。为了摆脱舞台化的束缚,创作者利用电影化的手段突破话剧时空的局限,将舞台空间拓展到现实 中的社会环境,并对剧作的时间线进行重组。在改编曹禺剧作的过程中,粤语电影工作者将戏剧观念与粤语 片的传统及香港的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国语片的美学风格,集中体现在对镜头、景别及 场面调度的处理上。同时,为了因应战后香港独特的政治文化语境,创作者对曹禺剧作的主题、思想内涵、 人物塑造等方面做出种种调整和改写。曹禺剧作的跨地域传播及跨媒介再现,体现了五四精神与战后香港电 影工业的复杂关系,显示出文化冷战对华语电影的深远影响。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代以来,电影作为新兴的娱乐方式,在全国快速发展,边疆地区也不例外。归绥市(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电影市场起步较晚。1934年电影放映商业化起步后,至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前,是归绥市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电影放映总体具有管理松散、票价昂贵、环境杂乱等特点。电影院、报纸广告、意识形态影响,构成了归绥电影放映的物理承载、宣传、教育三重公共空间,呈现电影院数量由少到多、报纸广告由简到繁、意识形态管理由松散到严格的变化特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归绥市电影市场虽然放映的影片数量不多,新上映的影片数量较少,市民的审美趣味和观影取向相对滞后,但是左翼电影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并不迟滞,归绥市引入有声电影的时间也早于国内大多数城市,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归绥市在近代化过程中“落后”与“先进”并存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教育进步、文化氛围不断浓厚的生活图景。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随着互联网、社交软件和短视频产业迅速发展和观看行为的私域化,屏幕折射的主体存在状态成为理解社会结构与时代精神的重要切片。屏幕世界为主体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媒介使用迈入了全觉叙事环境,屏幕形成了它的叙事并且主体依赖屏幕完成叙事。屏幕的当代实践为媒介文化的观念性变革提供核心推动力。主体通过信息叙事来准备行动并更新认知。屏幕与人的共生关系是当下最引人关注的媒介现象,文章以屏幕迷恋的内外部迫力为切入点,将该问题放置于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意识形态的框架之中,以还原屏幕世界的生成缘由。网络空间借由放映、连接和展示的屏幕使营造了出“我们都在寻求未竟之物”的欲望情境。他人的欲望成为我欲望的来源。主体通过数字语言筹划自身,如在社交平台上打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人设,以经常性的自我控制实现对生活的精心设计,这些行动以欲望为驱动,旨在满足他们成为现实社会中的核心的切实需求,即成为现实生活的实际成功者。屏幕世界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欲求未满的产物,主体的媒介依赖性受到他人沉迷屏幕行为和屏幕磁场的影响。此外,屏幕交流对人际交往的改变、屏幕暗面的意识形态、屏幕攫取主体性的力量是屏幕世界表象之后的部分。屏幕并不单纯是显示与操作的亮面,它并以隐蔽的方式塑造社会权力结构的样态,隐藏在透明之后的秘而不宣的部分更值得关注:屏幕操控感知进而影响行动场域,并改变了文化形态、公共领域与主体的思考模式与主体间的交往方式。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摘要:流动者通过电子媒介、社交媒体和城乡流动的复杂棱镜来形成自己的人生剧本,形形色色的文化隐喻在行动者的认知过程中滋生孕育,并且诱发了个体的占有与迁移欲望。河南流离影像以现在或以后将远走他乡的流动者的视角切入口,呈现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失落的家乡的面貌,将视线引向现代化的严重不均衡与离散中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对故乡的生命体验的表达由在别处的现代性的直观感受的映照下产生。在想象的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实践的落差中,河南成为“回不去的故乡”与“要走出的过去”。集体性的离乡宿命和悲剧感影响了河南文化的调性和河南电影的蕴含。在注定去他乡见证现代性的宿命和以出走换取短暂还乡的流浪者命运中,河南电影创作者对家乡命运、传统思维和抽象的地方感进行再思考。从创作层面,流离影像体现出流离者的漂浮焦虑并通过智慧老人的角色进行传统与现代之间矛盾的调和;从关注对象来看,这批影像以家庭为切口关注河南的生产生活、人文习俗和自然风光。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山西情怀电影、以毕赣为代表的西南诗意电影以及东北较为多元的类型创作不同的是,河南缺乏本地成熟的电影产业、代言人和多元的美学表现形式。在现代性而非抽象、固态地方性的理论视角下,推动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各种复杂的空间动力浮现。河南流离电影的冒险意味在于:它进行着打破该地方中的主体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抽象认知。主体在朝向自我认同感基建之地的质疑和解构中重构自身的身份与对故土的感情。在权力结构的敞开和生产力量的真实祖露中,河南流离影像成为质疑抽象地方性的存在合理性并打破幻想棱镜的文化冒险。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城市学刊》
摘要:顾颉刚于1954年后撰写的私人日记,记录了其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观赏电影的不同空间。红星电影院是一间具有特殊历史的电影院,也是其日记中多次提及并记录下所观看电影记录最多的影院之一。顾颉刚日记中的观影史料凸显了“十七年”时期北京城市电影院作为文艺空间和文化规训空间的双重特征。红星电影院的放映活动深刻影响了观影者的个体感知方式、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是特定时代对电影评价标准的现实表达。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摘要:工业化在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裕的同时,资本主义也不断调整经济技术策略对劳动力、性与爱进行控制。现代化的全盘推进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的本质和其他生物的境况,也显露了资本持续积累的无限性诉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物质性转向作为后现代哲学思潮中的新浪,可以被视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审视,为我们理解主客体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空间。电影眼以“物”的视角与质态连续且全面地感知外物,它注视着工业化进程对劳动者感性生命的颠覆,不同时期关注焦点的转变体现了电影眼的灵敏性及电影所蕴藏的革命性力量。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中资本主义扩张手段、危机、修复策略成为其视野中的重要部分。电影眼以“物”的视角和纪录的特性将劳动异化、生态异化、身体异化及情感异化的人类的异化演变过程保留下来。从机械劳动到情感机械的异化链条反映了身体具象性、自然性、生命性和原始性的丧失和资本主义契约正义的不存在。从媒介的物质性转向和身体政治理论出发,聚焦于电影眼对异化进程的呈现与批判实践,为人类审视“我们缘何至此”提供了一份深广具象的信息档案。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2-22
摘要:本文深度剖析韩国电影《共同警备区》中的经典镜头,从摄影摄像技巧、历史文化、政治内涵等多维度展开研究。通过精妙的构图、光影、色彩解析,揭示镜头的艺术魅力;结合朝鲜半岛历史、民族文化及地缘政治,挖掘其深层意蕴;并从跨学科视角探讨其在电影研究中的价值,为多领域学术探讨提供全新思路与深度见解。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摘要:自Chat-GPT爆火之后,AI似乎席卷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成为一把“利刃”。在平台、媒体公司和个体的不断尝试中,AI已然介入影像创作,并取得了相应的关注。借助于用户生成内容的逻辑,通过影像短片的实操经验,结合业已成型的相关案例,提出AI关键词生成创作的技术逻辑,指出人机协同是AI生成影像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实验论证,在相同时间长度内,AI生成画面的欠丰富性。指出AI的介入创作可以有合理的艺术价值,但由于技术局限性,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越发完善的发展中,AI需要被设定出相应的技术、艺术和道德规范。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在人文学科的数字转向中,电影学在与数字工具和语料库思维相遇后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这对电影史研究尤为重要。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图像检索功能,研究者可以高效地从海量的数字电影语料库中抓取并汇总所需的图像等信息,作为更深入研究的理论前提。文章介绍了利用Snoop算法在法国国家视听研究中心的早期电影语料库中开展的第二轮检索实验:基于对运动影像技术回环的回顾,及理论反思电影画格中反复出现的物如何吸收、反映和塑造历史,研究通过从历史电影语料库中检索特定的物,证明了美学关联会引发历史分析,从而将该电影语料库创建背景的特殊性推至幕前,并分析这一研究路径的潜力和局限所在。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5-01-23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艺术家黑特·史德耶尔以一场名为“自由落体”的“思想实验”隐喻“后电影”时代影像与主体的失重坠落,并认为以“贫乏影像”的形式在新媒体空间里“复活”的散文电影在这场“自由落体”运动中重构了电影的本体。这一思想实验将困扰史德耶尔自身艺术创作与整个散文电影未来走向的难题放置眼前,试图拥抱或反抗“自由落体”的行动分别对应于她尝试以“网络媒介空间”或“博物馆空间”作为散文电影归宿的两种策略,然而,她的这两种探索均陷入了自反性困局。通过分析史德耶尔对于“定义”散文电影和“安置”散文电影的暧昧态度和矛盾主张,可以重新引导人们回到对电影之本身以及主体之本身的拷问。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有关藏族电影的概念,学界各抒已见,出现了命名方式众多、定义范畴不一致甚至语义含混、重叠等现象。对此,有必要在地缘文化的理论基础上,探求藏族电影的通约性,对失焦的概念重新界定,对藏族电影作出清晰、统一的指称。地缘文化意义上的藏族电影以地理景观为标志,以文化生活为根本,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和精神气质;地理景观与文化生活共同构成了藏族电影的本质框架。地缘文化视角跨越传统界限,将藏族电影视为广阔的文化艺术领域。从地缘文化的概念和方法论来看,藏族电影有着独特的空间美学,即物质空间、文化空间与精神空间相交织,作为叙事背景、叙事动因和叙事主题发挥作用,共同支撑起藏族电影的叙事逻辑。藏族电影不仅是少数民族电影或西部电影的一个子类,还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艺术价值的独立类别。地缘文化研究为全面理解藏族电影内涵和价值提供了新视角,促进了全球对藏族文化的认知和欣赏。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4-12-30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一般认为,基于1970年代晚期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治举措与经济改革,1980年代的纪录片倚借据时而起的启蒙思潮、改革理念和人文精神进入了自在自为的勃发阶段。辩证来看,此种表述俨然有意忽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纪录影像一以贯之的体制特征、宣导功能和教育属性,并将纪录电影与电视纪录片的不同媒介呈现形式混为一谈。作为一个延宕既有惯性的影像与文化机制,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创作主体的纪录电影生产,前期迅疾回应时代和社会召唤,寓新闻于纪录之中进行“缝合”,其文本的文化启蒙、道德劝谕和人文关怀都有了产生的土壤;但也因“新时期”晚期剧烈的社会变革、文化转型和价值迁移,纪录影像在经受短暂的缓冲与基本的停滞后呈现为缺席的在场,成为被社会历史与文化美学所遮蔽的主体。因此,在时过境迁之后,于历史的回眸中探究这种先扬后抑又独具魅力的影像场域和文化范型,借以审视延续其时的中国纪录影像的生命体征与舒展状态,也就有了史学的必要与实现的可能;同时,1980 年代的中国纪录电影蕴藏着丰厚的社会历史记忆、人文地理景观与文化美学特征,只因其狭小的文化圈层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尚待学界更进一步地挖掘并进行更为精细的探赜。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发布时间: 2024-12-11
摘要: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得出不尽相同、差异巨大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其中的原因固然不可“一言以蔽之”,但是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就国外纪录片中的中国少数民族形象研究而言,就起码存在着“东方主义”、“跨文化形象学”、“影像地理学”等的理论分野与方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