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十世纪初中文报刊连载翻译小说多数作译者身份不明,单凭报刊刊登的翻译作品信息,难以判断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发行于香港和广州的期刊《中外小说林》刊载了若干名为“翻译”的小说文本,但这些小说的文本特征在多方面背离了翻译作品常规特点。1907—1908年发表在该刊物的《毒刀案》,看似是一篇“翻译”侦探小说,却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小说缺乏确实存在的原文来源;第二,文本沿用中文传统小说形式;第三,侦探破案模式不同于彼时西方常规侦探小说模式,不含显著科学元素。多个证据表明,该小说应为伪译。同时,研究发现,伪译者在小说中穿插了外国文化指涉,使其更好地满足彼时中国期刊读者的期待。
[V1] | 2025-02-22 22:20:09 | PSSXiv:202502.01252V1 | 下载全文 |
1. “求胜意志”的救赎:五四落潮期周作人“人学”思想转换的一种思路 | 2025-04-25 |
2. 从Evolution到“进化”——一个西方概念传入近代中国的始末 | 2025-04-25 |
3. 19世纪《曾侯日记》的三次英译:以曾纪泽“西学中源论”的外传为考察视点 | 2025-04-25 |
4. “翻译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笔谈) | 2025-04-25 |
5. 记忆、想象、认同:日本汉文学的洞庭形象及意义 | 2025-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