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工智能的革命浪潮已清晰地显示出相关技术进入刑事诉讼领域的必然性。然而,在宏观层面,人工智能以辅助决策的形式介入刑事诉讼存在“非中立”和“不可解释”的正当性困境;在微观层面,量刑辅助系统作为其典型代表,在司法实践中正侵蚀着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但简单地在刑事诉讼中禁用人工智能并不现实,也不利于法治的现代化。更理性的做法是构建非歧视性算法、以“理解黑箱、限制黑箱”的方式走出“黑箱”迷雾,并将“证伪”、出罪作为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边界和追求,由此对其正当性予以证成。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从理念和制度层面双管齐下,通过破除法官“技术迷信”、改革现行考核评价系统的方式消解其为法官自由裁量带来的现实风险。
[V1] | 2025-04-16 11:35:32 | PSSXiv:202504.01975V1 | 下载全文 |
1.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版权性的法经济学思考 | 2025-04-27 |
2. 公司减资董事对“通知债权人”之“注意义务”研究 | 2025-04-26 |
3. 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知识产权制度因应 | 2025-04-26 |
4. 比较法视域下我国金融定期修法制度的构建 | 2025-04-27 |
5. 社会治理变革与行政法主体理论的回应 | 2025-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