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法家理论通常被视为中国早期国家建构的主导意识形态。然而,既有研究主要关注以严刑峻法塑造“耕战国家”的秦普法家而忽略了齐法家,从而难以对法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政治影响产生整全认知;也可能仅关注到中国国家建构刚性、专断性、行政自主的传统,而忽视了柔性、协商性、市场渗透的传统。秦晋法家的国家愿景是居于社会之上的“资源榨取者一社会塑造者”,侧重在“力”的对立关系中考察国家,以“赏罚之柄”为统治工具。齐法家的国家愿景是渗透社会之内的“资源引导者一社会协调者”,侧重在“道”的协调关系中考察国家,以“轻重之术”为治理工具。考察齐法家与秦晋法家的异同,能更好还原中国早期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考察大一统集权国家从“多元”到“一统”的动态进程。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子产在儒门内的不同形象,暗示了荀子的贤能观较之孔子时已发生变。透过荀子的政治哲学反思“子产为政”的局限,可以彰显荀子思想的独特意义:其一,苟子认可的政治贤能要实现既使本国强大又能重建周边秩序的功绩,但子产的“取民”却是不充分的政治形式;其二,子产的“制法”并未确立稳定的社会治理机制,也未能摆脱贵族政治的“人治”端。苟子提出第三种贤能思想体系,倡导以士人贤能的“法治”取代宗法贵族的“人治”,并且在“贤贤”原则之下兼顾“亲亲”理念。这一主张使得荀子的贤能政治促成一种“新贤能共同体”,即在“新”非血缘贤能主导下,实现与“旧”血缘贤能的共治格局。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郭象《逍遥游注》试图以“齐一”思维为基础,兼顾《逍遥游》对终极至大境界的推崇,结果陷入“齐一便无所谓大小高下”vs“齐一即是终极至大境界”悖论,以及“性分”之“大小高下”既能文不能为“适性逍遥”所泯灭的理论矛盾。郭象范式及其论在传统庄学史上反复上演,并经由当代著名思想家牟宗三的再诠释,迄今依然占据强势地位。晚明尤其是现当代以来,“以大为逍遥”的议论渐增,但《逍遥游》解读总体上远未摆脱郭象注的“齐一”论底色及前述论。系统澄清《逍遥游》的“崇大”文脉,需针对解释史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公案逐次回答8组问题,包括“至人”“神人”“圣人”是一是异,有待”“恶乎待”之“待”字是否应当释为“依凭”,鲲鹏、宋荣子、列子、许由、尧分别代表何等境界,以及篇末惠庄调侃部分之用意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可获得与“崇大”或“递进的小大之辩”相协调的回答。美中不足的是,虽然《逍遥游》最后以惠庄对话的形式提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用大”、如何言说“用大”的问题,但远未圆满解答该问题,这一剩余问题可作为后续审视《庄子》其他篇章的重要参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善是人“性分”中一种先天的存在,即人先天有一种为善的能力,孟子称之为“分定”,故性善论是一种存在论而不是一种伦理学。人的这种先天为善能力通常表现为本心的震动,孟子通过“不葬其亲”“孺子人井”“以羊易牛”这三个故事说明人之本心的震动与显发是先天必然的,且肇始于居家亲情,发越于同类相惜,完成于泛爱万物;这种本心的先天震动与显发,证明善确为人“性分”中的质实存在,且只有在人中才存在,故性善只能用于人。由此,孟子再通过第四个故事“舜居深山”进一步说明了人禽之别。只有承认人的“分定”中存在善,才能说人的道德定分、禀赋高贵及固有天爵,而这些正是人禽之别的根本标志。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庄子》中的真人、至人、神人与圣人,代表着人借由道走向神的不同阶段。 真人着眼于人之为人的道性的本真性与完整性,是《庄子》生命理想的人格化;至人则强调无形之气在道的作用下所呈现的精神性,代表具备极致技能与智识的生命形态;神人是典型的超越人格,是《庄子》对传统神人观念的超越与想象;圣人乃是《庄子》吸收以上三种人格的相关属性而构建的社会治理者的理想模型。 《庄子》对四种主体人格的述辨,不仅是阐发老子自然无为之道的需要,也是揭示人、神、道之关系,进而建构一个差序化、可操作的生命超越范式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则是为苦难、纷乱的时代提供人性的信仰力量。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敬”与“静”范畴在《管子》中常常对举并用,这不仅表现在政治伦理领域,还体现在修养工夫论上。从政治伦理领域来看,《管子》使用“敬”与“静”,在试图对君主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但二者的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明显不同。从修养工夫论而言,“敬”与“静”的分歧更为明显。“敬”工夫强调精神收敛,但也导致生命力遭受束缚;《管子》引“静”入“敬”而提出“内静外敬”,认为形性可以相葆,德形应当双修,这对解决“敬”工夫遗留的问题无疑具有补偏救作用。需要留意的是,《管子》“敬”“静”修养工夫论是以“精气”作为依托,因此与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主敬”或“主静”有所不同。
摘要:本文以“对称的破缺与重构”为理论线索,基于“第三事物”视角构建审美辩证法的分析框架。通过系统考察中西方美学传统对对称范畴的差异化阐释,揭示其在文化符号体系与艺术实践中的表现范式与价值逻辑。研究表明,对称与非对称的辩证关系本质上反映着形式法则与主体创造力的动态博弈,而第三事物作为隐匿的审美中介,通过连接有限与无限、秩序与自由,成为意义生成的核心机制。研究进一步提出三重理论贡献:其一,论证第三事物具有动态隐匿性、关系生成性及价值催化性三重本质特征;其二,揭示技术时代伪结构对审美本真性的异化风险;其三,确证美作为第三事物在文明危机中的救赎功能一一它通过重构主客体对话关系,为个体与集体存在提供意义支点。本文最终形成跨文化比较的阐释框架,为当代审美研究开拓新的方法论路径。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晚清时期,国际市场对红茶的巨大需求带动了湘鄂西地区宜红茶外销贸易的兴起,在区域内建立了以茶商开设茶号制售为主的经营模式,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与茶业社会的形成;1912一1948年,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经营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和产运销体系,但随着国际市场、政治时局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其经营越来越困难,最终纷纷歇业。近代宜红茶茶商茶号发展艰难曲折,是商品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境遇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近代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生产经营与运输销售状况,透视其兴衰历史。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实践,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健康益处。文章旨在探讨茶道对个人健康的多维度影响,为促进现代健康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身体健康方面,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和儿茶素等抗氧化成分,能够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和增强免疫力,以促进人的整体健康;在心理健康方面,茶道的冥想特性和仪式感能有效减轻人的压力和焦虑,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内心平静;在大脑认知功能方面,适量饮茶和进行茶道实践,可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和提升人的认知水平。最后,作为一种心身医学实践,茶道展示了其作为辅助疗法的潜力,促进人的身心平衡与和谐。综上所述,茶道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保持健康的辅助策略,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贡献。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日军侵华时期,耗时四年(1938-1941 年)分阶段精心绘制了17 幅《蒙疆地方兵要给水要图》,旨在满足其在蒙疆地区的军事需求。这些要图展现出蒙疆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东南部充沛,西北部稀缺,主要集中于晋北、察南及绥东等关键地带。日军通过挖掘新井,有效开发地下水,使之成为该区主要水源,同时,辅以自然水体如河湖、泉眼作为辅助。这些要图不仅为日军的军队部署和行动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还成为其对抗中国军队及应对苏联潜在威胁的重要战略资源。日军在蒙疆地区“重东南轻西北”的布局,正是基于对这些水资源分布特征的深刻洞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情缘论是儒家情感哲学的最新推进,不仅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情感哲学史、特别是儒家情感哲学史,而且独创性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情感哲学体系。 情缘论与诸多哲学思想“有缘”。 它与佛学有缘,但它所“缘”非“空”,而且以“缘”摄“实”。 它与海德格尔哲学有缘,但它的“情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情绪”概念,其“本源”也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源始”概念。 它与阳明心学有缘,但它的“心灵”不是本体,而是以情感为本源的主体。 它与蒙培元的情感儒学有缘,但它的情感境界论不具有情感儒学的存在论性质。 它与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有缘,但它的“本源”概念不是作为存在的生活,而是主体心灵的情感。 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都曾是独立建构的情缘论的“机缘”。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抗战时期,在广告中加入爱国、抗战元素,是众多商家推销商品的重要方法。相关广告在事件、人物、时间选择上大致呈现出紧随时事的特点,尤其是在时间方面,以抗战爱国为名的广告密集出现的时间与抗战时局的发展直接相关。在商家广告创意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几乎各种商品均可以抗战爱国之名进行营销,爱国成为部分商家的营销手段而非目的。其实质、数量的变动情况亦是国民党政府不充分、不彻底的抗战动员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在抵制日货的社会潮流下,广告兼具推销商品与维权的作用,虽皆利用报纸广告这一载体,却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具体实践中的爱国广告营销也呈现出多层次的内涵。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1938年日军侵犯赵城,广胜寺频遭袭扰,为保护国宝《赵城金藏》免遭掠夺,力空法师向赵城县长杨泽生求助,请求将金藏转运至延安。杨泽生向县委书记吴辰和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汇报并获准。在与力空法师商定方案,并征得赵城士绅和广胜寺护法居士同意后,1942年4月25至28日,在赵城县游击大队、洪洞县游击大队掩护下,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抗日县政府护送转运金藏。抢运过程组织严密,未放一枪一炮,也未被日军发现,金藏最终安全送抵太岳区二地委驻地。在这场文化战线的无声战争中,史健、杨泽生、吴辰、刘骞、力空法师等英雄人物及其团队发挥了关键作用,共同构筑了文化保护屏障。重新发掘并记录这段历史,不仅能致敬英雄,更能深刻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当代社会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为后世留下宝贵历史镜鉴与精神财富。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南都学坛》
摘要:法学是人学,法律是人法,研究中西法治理念的不同,离不开它对人性的判断。中国和西方(西欧)传统的人性论存在四大差异:善、恶的根源不同;善、恶可否转化不同;对谁负有“原罪”不同;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居地位不同。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商品经济长期以来比较发达,宗法血缘关系脆弱,人情味淡薄。而中国自然经济和家族制度长期存在,人们的血缘纽带比较坚固,人情味浓厚。中西人性论的差异,导致了西方自然法与国家法的对立统一、中国一元化的伦理法的差异;导致了西方王在法下与中国王在法上的观念差异;导致了西方重程序和中国重实体的差异;导致了西方重视防范人性、权力和中国强化权力、注重秩序的差异。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摘要:“通”是老子之道的重要内涵,老子后学及历代学者对此都有触及,但缺少系统诠释。从词源上说,“道”的本义是“通达”,老子在此基础上对“道”字做了哲学提升。老子之道的通性有三个方面:“遍通”,道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并维系其整体关联;“贯通”,道物双向互动,构成形上形下一体相通关系;“流通”,道以周行不殆的创生活动赋予万物生机。这三种通共同构成了道的整全性、活动性与超越性特征。从范畴上看,“通”对老子之道的诠释,兼具整体性与概括力,超越传统自然、无为等单一诠释语词。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通也具有启示意义。就后世影响而言,庄子、王弼及道教,都承续并深化了道的通性思想,印证了其作为重要哲学范畴的阐释价值,为理解老子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摘要:近现代,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 佛学是否是哲学的议题, 开始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 章太炎、 欧阳竟无、 太虚 等都参与了这一讨论, 其中, 尤以梁漱溟与牟宗三最具代表性, 在该议题上具有系统性论述。梁漱溟一方面认为, 佛学否定 知识, 并不是哲学; 但另一方面, 他又通过指称如来藏、 阿赖耶识等概念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 称此为佛学的本体论, 以哲学 的形式在大学开讲佛学。相较于梁漱溟, 牟宗三则肯定佛学就是哲学, 并且是中国哲学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 他 却明确表示, 佛学是不讲本体的, 甚至认为佛学是否定实有意义的本体论的。梁漱溟与牟宗三关于佛学是否是哲学的不同观 点, 究其原因, 在于两者对传统佛学的核心概念是否具有本体论特质持不同看法。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明清时期徽商的艺术赞助造就了新安画派、扬州画派等艺术的繁荣,是艺术生产和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案例。徽商在明清书画市场中的作用是多元化的,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徽商“士商一体”的独特身份有利于其与文人交游,同时徽商集艺术实践、鉴赏、投资、消费、收藏于一体的多元社会身份对于江南艺术市场的繁荣和江南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徽商大多出身于富庶的文人家庭,耕读传家和诗书礼教的家风给他们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家庭资产。徽商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和推崇促使他们广泛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他们与文人、士商等阶层的交游便于商业行为的推进。徽商艺术赞助将商业行为和非商业行为有机结合,改善了江南书画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明清江南书画文化空间。徽商艺术赞助的有效性与徽商艺术活动方式丰富多样性分不开,主要包括交友结社、文化赞助、交易收藏等,乃至酬客赠答、艺使传情、政客雅贿等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书画艺术活动形式。徽商赞助可以分为不同层次,从获取方式上说主要包括身体文化资本的获取和制度文化资本的获取,从运作的手法上说主要包括付钱请艺术家作画、收购旧时名画、投资当时名家作品,提供艺术家生活所需,成为其艺术赞助人等。通过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发现徽商对书画等艺术品的热衷消费,揭示了其作为社会分层标志的文化资本积累策略。徽商通过物质化、身体化与制度化文化资本的运作,不仅促进了江南艺术市场的繁荣,还提升了地区艺术审美品位,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徽商的艺术赞助行为催生了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与文士阶层形成文化生产共同体,深刻改变了江南文化生产空间,孕育了新安画派与扬州画派等艺术流派。研究表明,徽商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策略性投资与消费,对明清江南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我国文化艺术政策制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文明交往进入到普遍交往时代。西方文明通过资本的全球扩张,由特殊性文明上升为普遍性文明,支配了整个世界文明交往实践。西方文明囿于自我中心论,对待文明本质、处理文明间关系、开展文明交往,形成了西方绝对主导的文明交往模式即“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这一模式内含了单数文明观、文明等级论、文明开化使命论、历史终结论等核心理论环节,致力于论证单一文明全球扩张的合法性,其在实践上有严重后果,理论上有严重谬误。因此,超越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构建人类文明交往新模式,是解决当今世界普遍交往危机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演进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复数文明观、文明平等论、文明互鉴论、文明共存论等核心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理论,构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人类文明交往模式,为推动文明对话,引领世界文明走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28
摘要:20世纪60年代由官方组织、电影界与文学界精英共同参与创作的电影《鲁迅传》,由于各种力量的相互牵制而半路天折。遗留至今的只是六个不同版本的电影文学剧本。尚未公开发表的《鲁迅传》的第四稿是夏衍根据陈白尘的三稿,在周恩来、周扬的指示与陈鲤庭的要求下修改的结果。夏衍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与电影艺术的自身规律,修改时偏重表达鲁迅内在的主体形象、淡化鲁迅与政治的联系、充分凸显影片的民族风情与时代特征,但并未得到认可。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值得深究。反映了60年代电影在政治要求与艺术表达、强权与民主之间艰难成长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