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语境中的卡尔·施米特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4-05-13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施米特复兴”从德国本土开始,在欧洲传到了法国和意大利,最后传到了美国并经过美国传播到全球学术思想界,成为当今欧美保守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考察施米特思想在德国、欧洲、美国和中国等不同接受语境中被各自不同的问题意识加以阐释和应用的情况,一方面突出施米特政治思想的基本要义及其时代相关性,另一方面简要勾勒了当今学术思想地图中政治哲学的一些问题线索和论争焦点。

  • 战国思想史脉络中的慎到与《慎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慎子》作为稷下学者少有的保留下来的著作,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慎子》被历代书志列为法家,又有韩非子吸收慎到之“势”的成说加固了这一印象。近年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我们对战国黄老思想有了新的认知,也激活了对战国黄老学相关文献的研究,《慎子》也在其列。从实际的考察来看,《慎子》思想以道法结合、君齐万民、因循无为以及得助成势等特征为主,具有深刻的黄老色彩。深入研究《庄子》《荀子》对于慎到的批判,可以弥合慎到形象与《慎子》文本之间的差距,从而将历史记载形象与文本典籍之思想合而为一。通过考察《慎子》与《黄帝四经》,可以进一步确定今本《慎子》的黄老道家基本倾向。由《庄子》《荀子》对慎到的批判,结合《韩非子》对慎到“势”思想的吸收,可以看到慎子的黄老思想在战国中后期发挥了较大的影响。

  •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时代表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15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涵丰富,强调必须追求人类的普遍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以人类社会的哲学立场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容,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革命精神与马克思经典理论辩证结合,实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这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发展的当前阶段和最新形态,为科学把握共同体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破解全球性治理难题和探索未来世界理论图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马克思文明观的内在逻辑与中国语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历史研究和现实考察,马克思深刻阐述了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强调发展面向未来的“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文明”的深刻论述,将其深远的理论启示对象化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推动马克思文明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秉持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形态,以文明和谐发展与交流互鉴的思路与方法促进我们时代的文明进步。在世界历史的时空交汇中书写文明史的华彩乐章,实现新的文明交往与国际合作,完善文明发展的现代秩序,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进路。

  • 探究当代复杂性科学的新定位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在技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只是基于学术兴趣的纯粹真理寻求(模式1),更体现为基于应用情境对复杂实在的把握(模式2)。依据模式1,复杂性科学的目标是揭示复杂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理论优位取向,力求实现新的科学统一;依据模式2,复杂性科学是基于应用情境对各类复杂系统行为的应对,实践优位取向,强调跨学科、多学科合作解决问题。当代复杂性科学总体越来越呈现为技性科学的模式2形态,正推动科学的不断突破。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一统”图式及其文明向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面对当今各种迫在眉睫的全球性人类危机和全球治理的困境,一方面,需要突破利益与观念的藩篱,增强文化承认与多元团结,谋求最大程度的共识;另一方面,需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思考一种新的治理体系的建构。这一治理体系的建构需要确立世界的本体论地位,将世界视为一个权利主体,以谋求全人类的最大共同利益。而全人类共同利益要真正得以维护,需要在体制上形成一种基于民主共和体制的“大一统”式的政治共同体,由此实现古代政治大一统向现代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在观念上,我们需要超越共同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二元对立,从个体和共同体的内在统一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真实的伦理根基,进而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共同进化”,这便是我们所期冀的世界大同的文明向度。

  • “养形”与“忘形”一一庄子形体观探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庄子之形体观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为“养形”,第二层为“忘形”。养形强调对于形体的重视、养护,以实现“保身”“全生”。忘形强调忽视形体之美丑与残缺,追求更为重要的先天之“德”,即“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养形是庄子形体观的基础性层面,虽重视养形但反对追求长生不死,反对刻意的“以术养形”及过度的“以物养形”,强调养形需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忘形是庄子形体观更为重要的层面,之所以要忘是因为“德”比形更为根本,忘形是为了“德充”,“德充”为了得道。全形与忘形之间,体现了庄子的气化宇宙论和命运观。从气化流行的角度而言,人之形体会有疾病、残缺、生死的变化,庄子认为人应当顺从变化。从命运的角度而言,人之形体受大命、小命的制约,人应当“达命”“安命”才能不受命运影响而追求“德”与“道”。

  • 程颐易学的卦主说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10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卦主”是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一书中频繁使用的解释体例,但已有研究对此关注甚少。程颐的卦主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一爻为全卦之主,统摄一卦之义。此种体例与王弼所用基本相近,但程颐在各卦卦主的确定上与王弼多有不同,且其中贯穿着对政治主体权力来源及行使方式的关切。第二种是以一爻为上体或下体之主爻,此种体例主要是借助卦体之义来解释此爻之义,以便多方面揭示居于特定位分的个体在面对不同政治局势时所需具备的素质。从《程传》文本早期流传情况以及程颐弟子尹焞的叙述来看,《程传》卷首所附《上下篇义》一文确为程颐所作,然而学者多怀疑其中思想与《程传》不同。但《程传》在使用卦主体例时,对于一阳五阴之卦以阳爻为卦主,而对于一阴五阳之卦则多不以阴爻为卦主,这与《上下篇义》对王弼卦主说的修正恰好一致,这提示着两个文本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思想关联。

  • 论《黄帝四经》中“独”与“观”的双循环结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黄帝四经》具有较丰富的黄老思想特色的“观”与“独”的表述。 “独”与“观”不仅是圣王不可或缺的政治品质,亦是圣王政治实践活动的重要面向。 “独”与“观”二者具有循环互证关系:“独”所开启的“明”为“观”提供源初视域;借此视域,“观”的过程亦是圣王积累政治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 “知”的蕴蓄与沉淀,可进一步助益圣王对“本体之独”即“道”的通达。 在“独”与“观”的循环互证中,还包含“知”与“明”的循环互证。 借助“知”与“明”的中介功能,最终落实“独”与“观”的循环互证关系。“独”与“观”、“明”与“知”的二重嵌套结构的动态循环、互相加强的过程,亦是圣王的政治治理得以不断自我更新、长久维持的内在原因。

  •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观念的理解与改造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根据《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决裂”的思想论断,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传统观念采取的是一种彻底的否定态度。然而,倘若回到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思想进程中,对他们所理解的传统观念予以辨析,便可知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观念三种形态的区分,以及基于物质生活实践,尤其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批判性剖析,从而唯物主义地改造传统观念,为实际地改造现存的事物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指南和可参照的理论范式。

  • 中国哲学“轴心突破”新探——基于斯图尔特-格伦尼“道德革命”理论的分析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从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理论以来,中国哲学是否存在与西方类似的“轴心突破”时期就成为了学术讨论的焦点。斯图尔特-格伦尼的“道德革命”理论,有助于对这一讨论提供新的思考路径。概而言之,可以发现中国哲学与其他哲学传统不同,孔子以降的先秦儒家兼顾“克己复礼”与“学以为己”两端,展现出鲜明的延续性而非断裂性;这种“以复古为解放”的学术特征,不仅使中国哲学的“轴心突破”与其他文明传统鲜明有异,还对轴心时代之后的帝国政治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 建构中国逻辑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建构中国逻辑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和方法论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思想精华,通过融贯古今中外逻辑思想资源,包括形式逻辑、现代逻辑、辩证逻辑、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等,尤其要面向当代逻辑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就,进一步推进对于铸造中华文明和中国哲学的知识体系起到根基性作用的中国古代名辨思维逻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法国与德国文化中对精神性的理解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法国与德国精神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别。现代法国文化秉承笛卡尔身体与精神的二元论,认为精神是纯粹的思想,超出于想象、感觉与激情。法国人不仅把精神等同于理性,他/她还相信世界在其本质上是理性的。法国政治家倾向于通过普遍性的镜片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精神与生物的活动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在德国文化中,生命以及在心理生活之中表达出这种具体的思考着的存在之一切东西构成精神的本质。德国人则关注于不听从于理性感觉与情感的诸般体验,在其中看到人类精神之丰富性与深度。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我们可以见到上述观念的具身化。

  • 董仲舒“六科”说的政治哲学意蕴——《春秋繁露·正贯》篇绎读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六科”说是董仲舒天人哲学与《春秋》学高度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完备的政治哲学体系。首先,“六科”说从取法于天与圣人制作的意义上理解《春秋》之义,以确定《春秋》之义对于政治生活的根本意义。其次,“六科”说以春秋时期的兴衰成败作为基本内容,在勾勒政治生活由乱到治的进程中,确立了以君主心志为核心的王道政治哲学体系,描绘了从宇宙秩序到人间秩序,从王者到诸侯,从朝廷到天下的扩散性结构。最后,“六科”说以“名伦等物”为基本原则确立了君主臣辅的基本政治形势与礼序格局。“六科”说充分展现了以《春秋》之义为治理论,以阴阳之理为宇宙论,以五常之学为修身论的儒家王道政治哲学。

  • “金色河流”与“乌贼”——公元前1世纪亚里士多德哲学复兴事件探究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有过一次复兴,这被当作是严肃的哲学史,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命运曲折的传说流行甚广,可它却被当成了一个“故事”。实际上,如同硬币的两面,它们反映着同一件事。罗德岛的安德罗尼科被认为是这次复兴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但他究竟是谁,又做了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来聚焦这段哲学史,借此说明这个故事是一段真实历史,它解释了公元前1世纪亚里士多德哲学复兴的真正原因,也正是由于斯克普西斯事件造成的影响,才出现了与“金色河流”(1)截然不同的另一类著作“乌贼”(2),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具有“对外”与“对内”双重教导的说法就是为此而作的辩护。

  • 再论谭嗣同“仁”哲学观点——基于儒家传统仁学思想发展脉络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谭嗣同仁学理论,主要批判的对象是礼。礼为体之用,是名之又名,而为封建网罗。如此一来,礼便被弱化在仁中,对人而言也最为束缚。把礼剔除,便可以达到通,通也是仁的第一要义。对礼的剔除,最根本的方式是,破人我对立以彻底取消私意。谭嗣同对礼的批判有其时代意义,但对礼的理解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 再论康有为“去家界”问题——以“人为天生”说为中心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大同建构是康有为思想的重心,“去家界”问题是当中最独特和关键的部分。此前的研究着眼于康有为利用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学说,反对封建家族制,存在解释的困难。本文以康氏发掘传统并重构的“人为天生”学说为中心,通过对照传统秩序中的家国、公私结构,理解“去家界”的性质、意义与限度。并且,本文着重分析《大同书》稿本卷三的论证脉络,揭示康有为深刻认识到家庭的意义与限度,并已经预见到“去家界”的困难。

  • 西方现代化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转化——以马克思的思想为视角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在马克思思想中,现代社会以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为主要的实现形式,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它基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和运行模式,对前现代文明具有批判性、革命性和否定性的一面,它虽然具有积极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内涵深刻和普遍的矛盾,具有狭隘性和消极性。西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积极的转化,它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赋予“秩序、财产、家庭和宗教”等传统文化理念以现代性的内涵,尤其是对自由理念进行了彻底的转化,使之成为能够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价值设定的重要理念。以马克思思想为视角呈现的西方现代化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转化为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探析唐伊德的Quasi概念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唐·伊德的quasi概念源于保罗·利科的解释学,直译为“准—”,例如准科学(quasi-science),指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但仍达不到真科学的标准的尝试。在伊德哲学中,quasi发挥了特殊作用:它的使用帮助伊德超越人与技术的二元论,创建概念连续统一,揭示了技术的朝向性,并可延伸至更广义的工具性与中介性活动的论述当中。伊德的quasi概念在理论层面提升了其技术现象学解释的广度与深度。就此而言,虽然伊德对quasi的某些用法存在模糊和随意,与技术独特性的联结不够紧密的问题,但quasi的引入仍旧清晰直观地表达了作为中介的技术在人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 论庄子“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思想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庄子《天运》中的“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思想,在庄学史上常遭人误解。“性不可易”常使庄子被误解为“本性不可变论”者。而“命不可变”,因“命”常被误解为“命运”,故使庄子常被误解为“宿命论”者。本文通过“性不可易,命不可变”的准确释解,表明庄子在此乃是以“互言”形式,申说人之“性命本性”不可更易之理;并提出,庄子的“性不可易,命不可变”包含有实然与应然两层思想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