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本文以苏南河村人居环境治理为例,结合制度和生活世界两个层面分析村庄公共事务中的女性参与。首先,家庭性别分工造成的女性在地化、网格化管理体系的组织吸纳,以及公共事务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扩展是女性公共参与的制度条件,新职业选择、兼顾母职、重建生活意义等是生活世界层面的原因。其次,“再做性别”的性别实践为理解女性公共参与提供了新视角,家庭式、亲子式的参与方式把家庭带入公共空间,女性在微观互动中尝试挣脱“囿于日常”的困境、突破性别区隔。最后,本文倡导回归生活世界、“活私开公”的新公共性理念,关注公与私、制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主张日常生活的互动系统可以成为变革的主要场域。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发布时间: 2025-03-03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马金莲小说中蕴含着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诸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崇礼尚德、亲善友爱等等。作家在赞誉美德的同时也在反思当下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书写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矛盾,以小见大,引人深思。马金莲的小说呈现了乡土情怀、崇尚自然、女性视角等特点,这些风格和特色由作家自身成长环境、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冲突与怀旧等因素共同铸就而成。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20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不仅是理论追求,也是实践所需,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既指两种活动之间的紧密结合、相互支撑,也指两个主体的协同联动和两项事业的共生互融,它们受到内部与外部驱动机制的共同作用。基于主体地位与联结强度两个维度,可以将二者关系类型划分为主导 – 紧密型、主导 – 松散型、平等 – 紧密型和平等 – 松散型四种。在应对慈善与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现实挑战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实务运作、行业组织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以社区慈善为创新载体,助推慈善与社会工作的深度融合达到互惠共生的目标形态。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2-03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机会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实现村庄集体发展,村庄团结是打破个体化、原子化离散趋势,凝聚村民关系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北京城郊Z 村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社会工作助力村庄发展的逻辑和机理。研究发现,村民过往的集体生活记忆是村庄发展的历史基础,乡村振兴是村庄发展的现实动力。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当地以社会工作提供的社会性服务为切入点,形成村庄内个体、群体、整体间的交互连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公共活动增进村民之间的社会团结。同时,Z 村基于公共意识,为谋求村庄发展采取集体行动,形成由连结、团结到行动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村庄共同体,为村庄发展提供集体动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收集、整理知识体系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厘清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进而提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梳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环境与路径。首先,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议题,提出了从实践、历史和主体三个维度理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其一,实践维度强调知识生产根植于具体社会实践之中,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直接废弃既有的西方知识体系,而应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知识是否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二,历史维度揭示知识体系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应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并通过对外来知识的批判性吸收与本土化改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其三,主体维度关注知识生产者和应用者在特定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路径,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并从知识生产、知识评价和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剖析了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内涵。其次,提出了知识体系自主化的发展过程,并以此回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最后,文章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面临全球化和路径依赖的双重挑战,基于本土历史与实践、打破路径依赖、促进中西方学术交流、推动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化传播构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核心路径。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传统产业的柔性产业链由大量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中小微企业加上本地专业化市场组成,这种柔性产业链构成了传统产业曾经的市场竞争优势。随着以电子交易平台和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柔性产业链需要与新技术、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相互调适。这个调适过程是指数字经济所催生的新产业链环节与传统柔性产业链互相磨合并最终耦合为一个数字柔性产业链的过程。数字柔性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结果。由于产业链中权力过于分散,加上受制于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的短缺,传统产业在面对平台和主播对流量的垄断时,因缺少整合能力而逐渐丧失对流量和生产的控制权,从而产生不确定的经营风险。从本文中H市皮革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历程来看,对产业集群中分散的中小微主体进行整合和赋能,并推动产业链向“数字柔性化”方向发展,是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的一个探索与实践。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24 合作期刊: 《前线》
摘要: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新时代,为应对数字社会、老龄社会的到来和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发挥党委领导的关键作用,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序社会有机统一的共同体治理格局,并将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贯穿在社会治理全过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全局性作用。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涵和实践意涵。在价值意涵层面,人民城市建设体现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价值,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所彰显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所彰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价值,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红色基因所彰显的自信自强精神价值。在实践意涵层面,人民城市建设体现出创新的实践意涵、绿色和开放发展的实践意涵、共享发展的实践意涵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意涵,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努力将城市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文明和制度优势的展示窗口、绿色与开放交相辉映的高水平发展平台,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安全的现代化美丽家园。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城市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城市现代化路径之中,彻底摒弃西方现代化城市建设以资本为中心的物质主义膨胀与精神堕落的老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的重要表现载体。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金朝文化交融与族际婚姻是民族交融大趋势的两个侧面。金初统治者积极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文化,广泛搜求图书典籍和金石碑刻文献,女真权贵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其中金熙宗、海陵王、金章宗三位皇帝尤为突出,金朝迅速完成封建化进程。金朝的汉人、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之间相互通婚,虽部分族际婚姻有政策上的限制,但事实上并未禁绝,族际婚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分类: 公安学 >> 公安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这就必须增强识别与防范各类安全事件的能力。个人极端案件,尤其是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犯罪现象在所有的国家都存在,个体的犯罪对象存在任意性并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后果,应建立这类犯罪案件数据库、犯罪预警及干预系统,规范新闻媒体的报道,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机制,完善教育理念与心理救援,加强对相关案件的防范。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的城乡关系呈现三种不同的模式:农村普遍空心化、人口和资源高度集聚县城的集中型模式,城乡相互交流融合的互动型模式,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乡镇的服务型模式。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城乡关系模式,是因为农民流动的推动力已经从寻找就业机会转向获取公共服务,农民的流动模式也逐渐从城乡之间反复迁移转变为在能够满足其公共服务需求的地方寻求稳定生活。受到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成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同,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生活地点的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城乡关系模式。理解城乡关系的多样性与动力机制的变迁,对于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驻村帮扶,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扶贫发展和国家权力的视角,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能动性。事实上,正是驻村帮扶个体的能动性决定了帮扶效果。对帮扶效果的重视使驻村帮扶干部开辟出一个超出制度文本规定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的行为是我们理解驻村帮扶内在机制的关键。本文基于对2022 年夏季所完成的59 名驻村帮扶干部深度访谈及民族志资料的解读,试图理解制度文本规定背后驻村帮扶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制度文本规定的工作内容是驻村帮扶的基本任务,大多数驻村帮扶干部都希望在工作中取得超出文本规定的成绩。为此,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开创了富有特色的帮扶活动。正是这些活动使他们取得帮扶成果,并得到村民和地方政府的认可。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人口与社会》
摘要:[摘要]休闲活动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老年人休闲活动和心理抑郁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使用HLM回归模型对休闲活动和老年人心理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三成以上老人自评处在心理抑郁状态;运动类、社交类、技巧类休闲活动均能显著降低老年人心理抑郁的风险,但效果存在差异。政府应鼓励老年人多参加休闲活动,为老年人开展休闲活动提供空间和物资保障,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对老龄友好型社区建设进行量化考察,不仅有利于增进社会共识,还有助于研判实施政策干预的优先次序和时机。本文基于人境匹配原则,借鉴世界卫生组织老龄友好指标体系,开发出一种信度效度良好的适用于我国城市老龄友好型社区的测量指标体系,并对城市老龄友好型社区建设进行量化考察。结果表明:城市老龄友好型社区建设距离最优状态尚有较大改善空间,且结构性短板突出。从老龄友好型社区评价指标维度来看,短板弱项最突出的是社会环境,其次是文化和物理环境;老龄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区域不均衡性和城市异质性特征明显;区域不均衡性特征总体表现为“东部较高、西部居中、中部和东北塌陷”;城市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城市人口规模越小,老龄友好型社区建设水平越低。针对短板弱项,建议优化老龄友好型社会环境和适老化的物理环境,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文化环境;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和东北地区以及中小城市老龄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