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生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发布时间: 2024-12-19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在新时代,如何充分运用民俗文化传统,发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在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浸润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俗学界应当深入探讨的关键性问题。文章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从精神信仰、口头传统与民间文艺、民俗生活等角度入手,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条路径:首先,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最关键的核心部分是共享的精神纽带,对与民族精神传统相关的仪式活动与活动空间,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传承保护;其次,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是民族的历史、情感、价值观与审美意趣的语言与行为载体,从中提炼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传统与表达方式,可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内聚力与“黏合剂”;最后,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民俗生活传统与仪式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形、有感、有效的活动载体。

  • 秘术与乡村社会底线秩序的构建——以湖南省李村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时期,在秩序匮乏的湖南乡村社会,以点穴、药功为代表的秘术发育成为一种私力救济的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共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使乡村社会摆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恐怖平衡”,构建了乡村社会的底线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乡村秩序建设的主导力量,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逐渐建立,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公力救济手段,秘术及秘术恐惧失去社会基础而逐渐消失。这一过程也导致乡村社会中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对待秘术迥然不同的态度。

  • 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和发展的新境界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推进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意义重大而深远。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建设理论取得了新的大发展,但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和发展的任务还很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文化、实践、理论、政策四个维度,从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动员、社会运行六个方面,着力完善社会建设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着力提升社会建设理论思想性、逻辑性、科学性水平,不断开辟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和发展的新境界。

  • 家风亲情的现代承递:孝悌传承式养老的家庭构建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孝悌是家庭养老和社会敬老的精神内核与行为规范。在孝悌生成、淡漠与回归历程中,孝悌传承式养老的家庭构建主要是基于孝悌的追忆、家庭“中人”结构承上启下的孝悌言传身教、当代特色化孝悌中体现家风亲情教育的承递渗透,以及代际间孝悌观的差异化认同。在老年生活照料与情感关爱中,构建包括赡养、敬爱、亲昵、孝顺、扶助、陪伴的现代家风亲情孝养结构。亲情照料应与社会敬老包联服务制度相结合,回应和解决家庭养老需求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延续家风亲情与孝悌传承式养老的现代生活途径,传承与弘扬孝悌美德。

  • 尽其在我 ——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书面访谈录之二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教学学术研究必然成为持续改善和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与行动备选项之一。在这篇访谈中,在教学一线耕耘九年的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师马玉洁提出:(1)从“关系型教育”理念出发,无论是本科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都应该力图做到四个联结,即情感联结、知识联结、应用联结和多元价值联结;(2)妥善处理“教学”与“研究”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指导学校运转的激励机制能否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即现在的教学与现在的科研之间的关系和现在的教学与未来的科研之间的关系。

  • 照料劳动的价值评估与定价:对家政工涨工资的实证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家政工涨工资为切入点,讨论雇佣双方如何对照料劳动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定价。研究发现,中介公司和雇佣双方的社交网络是家政工涨工资的重要装置,前者为涨工资提供了市场惯例,后者将抽象的、概念化的市场转变成经验的、可感知的市场,为雇佣双方评估照料劳动的量和质提供了地方化市场信息和参照对象。对照料劳动价值的评价形式包括照料劳动工作量、照料劳动技能和照料劳动态度。此外,照料劳动的价值评估和定价不仅嵌入雇佣关系结构中,而且会反过来影响雇佣关系建构。作为被雇佣一方,家政工虽然拥有强烈的劳动变现动机,但她们往往采用间接的、非正式化的方式表达涨工资诉求,避免涨工资这一经济行为对雇佣关系产生冲击。雇主涨工资决策也并不是简单地遵循照料劳动价值评估“值不值”逻辑,而是呈现出强烈的“心安”逻辑,即雇主通过涨工资经济行为来构建稳定、安全的照料劳动关系,达到“涨薪留好”“涨薪避坏”的目的。

  • 小农生产何以存续?——社会资本视角的个案考察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小农生产是农业社会学的经典命题,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以往的研究已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角度解释了小农存续的原因,并关注到社会资本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但缺乏从村庄社会资本的视角对小农生产作深入分析和解释。文章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小农依赖村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中实现土地内部流转,在互惠中开展生产管理,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小农生产低成本持续运行。在农产品端,村庄社会网络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面向村内的生产;农产品去向渠道以村庄为生产原点和基点,并依托于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向外延展。社会资本作为小农生产存续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中乡土社会自身的力量。这对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推动和保障慈善力量深度参与基层治理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社会企业、志愿者队伍、社区社会组织等是我国慈善力量的主要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慈善力量通过推进社会政策实施和完善、提升服务能力等路径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日渐凸显,同时还存在政府引导体制机制亟待改进、整体能力有待提升、社区慈善发育滞后等障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重大部署,通过建构良性政府与社会关系、强化本土理论支撑、编制基层治理目录、落实法定促进措施、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等,推动和保障慈善力量全面、深入、可持续地参与基层治理,真正构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 “枫桥经验”中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与生活实践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3-06 合作期刊: 《学习与实践》

    摘要:在从礼俗性的民间社会到法理性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建构与生活实践,探索着中国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可行方案。“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将维系生活秩序的民间社会规约改造为“国家嵌入逻辑”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同时通过“国家制度的民俗化实践”,创造性地保留着民间治理传统对现代治理过程的参与。“枫桥之制”与“枫桥之治”的循环校正、叠加渐进是“枫桥经验”的运作动力,它们共同整合着充满褶皱的日常生活与法典化的制度规则,实现着国家制度与民俗生活的双向建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

  • 以“数”促“善”: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机制研究——基于全国慈善基金会样本的经验证据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摘要:数字技术的兴起赋予了新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动能,也增强了慈善组织的行动能力。既有研究较少从政府数字化建设的角度切入,探讨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变革与本地慈善组织行动、慈善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全国慈善基金会为样本数据,基于2012-2022年期间的年度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对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地区慈善事业发展,具体表现为显著提高了慈善基金会的公益支出比例,且这一效应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保持稳健。基于信息论的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开放效应、信息汲取效应、信息沟通效应三条机制促进慈善基金会公益支出比例的提升。此外,本文还发现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效应在地理位置层面、社会环境层面、政府行动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本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加快数字化建设,释放公益数据潜能,引导慈善组织主动融入共同富裕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

  • 府际财政应急援助的嵌入式协同治理机制构建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05-27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对口支援作为中国特色的府际财政应急援助机制,是突发事件下府际财政协同治理的重要实践形式。然而,“动员式协同”的府际财政应急援助实践在权责划分以及利益激励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纳入法治化轨道。嵌入理论为府际财政应急援助提供了更优的模式选择,“嵌入式协同”的府际财政应急援助治理模式在组织形态、制度基础和动力因素方面有其优势,有利于实现纵向上政府由“主导”到“引导”的转型,横向上政府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构建应急财政权力的新型配置格局。应当基于“结构嵌入(纵向引导与横向协作的有机结合)—规则嵌入(法律体系与互助协议的联合规制)—动力嵌入(权责划分与利益补偿的有效衔接)”的框架构建其相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