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历史小说结构的伦理阐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明代历史小说的结构可以从 3 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外在表现上的编年式结构和纪传式结构, 二是内在理路上的线性结构和网状结构,三是深层逻辑上的二元对立和同类相应。这 3 个方面的结构都有其 伦理意蕴。编年式结构通过时间更替、王朝更迭显示历史沧桑感,纪传式结构通过三段论、按类分卷、版块 对照、设局解密等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以人物为线索的糖葫芦式单线结构、以事件为线索的串 珠式单线结构、多线并行的复线结构、牵一发动全身的网状结构,都与小说的伦理说教宗旨有关;二元对立 主要表现为忠奸对立的伦理冲突,同类相应主要表现为善恶有报的伦理归宿。

  •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探寻现实洪流里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遗存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呈现独具温情底色和人本关怀的人文精神;它凝聚着充满完美性和理想性的积极现实主义内核,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蕴含着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精神,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和理想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三个支柱,最终达成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当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品格。

  • “褐(毼)”与“毪衫”: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13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羌族的“毪”“毪衫”传入中原后,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汉族的接纳与认同。从依据颜色和方言音译为“青顿”,到与汉族传统服饰“褐”同音的“毼”,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褐”与“毼”的混用消除了民族间的语言文字隔阖,成为羌汉民族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广泛融入各民族生活并促成新名称“毪”的出现。毪衫形制与材质的变化记录着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服饰背后蕴藏的不同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和审美特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 理性与情感的张力:论《孤独者》中的传统礼俗书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孤独者》,显示出现代知识分子面对传统礼俗时的复杂心摘态。鲁迅将魏连殳对于祖母葬礼的“照旧”与“不哭”统一于批判庸众的启蒙逻辑之下。而在批判庸众之外,魏连殳的选择中包含着更为幽微的情感指向。鲁迅以魏连殳之“大殓不哭”,体现出现代情感主体对于传统礼俗情感异化机制的反思,这一反思路径的形成,与鲁迅在父亲临终时的礼俗创伤体验有关。魏连殳之“照旧”,从情感角度而言,乃是出于对祖母葬礼情感纯粹性的维护。而现实中鲁迅之“照旧”,则更有对母亲礼俗情感需求的尊重。鲁迅现实选择与文学书写间的关联和差异,正体现出转型期知识分子启蒙理性和个人情感间的冲突与张力。

  • 自私非“恶”:小议荀子与韩非子的人性论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荀子和韩非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往往被贴上“性恶论”的标签并受到贬斥。然而荀、韩论人性,不过是指出了人具有好利恶害、自私自利的特性,但这种特性本身并不是一种与道德之“善”相对立的“恶”。先秦哲学家所说的“恶”未必具有今人深受西方形而上学影响而根深蒂固的善恶范畴对立之“恶”的意义。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观来看,所谓善恶只是相对的、程度不同的价值,未必是两个绝对对立的范畴实体。好利恶害、自私自利不仅不是“恶”,而且还可以说是“小善”“次善”,是由近及远、由低向高推导出大德大善的基础。确认自私不是“恶”,不仅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先秦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特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