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回顾明至民国时期武夷山区的开发历程,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从发展特征来看,武夷山区较为成功地扮演了三个角色。第一,它成为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国唐宋之后的经济中心即江南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和中介;第二,它成为中国经济区域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它成为支撑中外经济往来的重要地区。明至民国时期包括武夷山区在内的东南山区的开发和发展,得益于东南沿海地区与江南地区的区域分工与区域协作,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明时漳州府城已出现府县级市场网络的初步格局,府城与县级墟市有所沟通。明末清初在贸易的牵引下,府城的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府城近郊的浦头市与附郭县辖区的浦南墟成为连接两级市场的重要节点,推动府城市场网络形成。至清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府城借由石码市镇这一窗口,与厦门港形成贸易往来,市场网络进一步扩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提塘作为政治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是清代维系专制统治的得力工具。提塘的设置、职责以及铨选,均有一套严格且复杂的管理制度。地方督抚在提塘铨选中拥有较大话语权,且在铨选制度上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塘饷银作为提塘的运作经费,需按季于地方督抚处请领,而各省的开支并不在正项中扣除,其来源于地方州县收取邸报的各官,按季出具报资。清代提塘制度在中央与地方的实际运行中与制度设计背道而驰,提塘非法传递政治信息,勾连泄漏买卖机密信息,在中央与地方逐渐出现以提塘为主体,以官员、士绅等为共同参与者,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以信息买卖为中心的经济交易链条。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受建材技术更新、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近代青岛沿海产沙地区建筑沙石采用热潮渐兴,现代化 的城市空间景观亦为之一变。鉴于采沙活动失序给各项市政建设与管理造成的阻碍,1929—1937 年间,青岛当局通过 一系列举措对民间过热的采沙活动加以管束,力图构建起规制严明的采沙秩序。然而官方统一且刚性的采沙制度安排 忽视了海岸沙体对于沿海百姓家园安全的“专有”意义及其利益关切,导致民众围绕“采与护”及收益分配问题爆发 冲突。从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稳定角度计,当局积极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化解了不少争端,既有的制度刚性也在不断被 调适而更接地气。青岛地区围绕采用沙石纠纷及其解决历程,承载着沿海百姓资源取用与利益纠葛的特殊记忆,反映 出沿海地域资源采用秩序与利益分配格局生成的内在逻辑。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清代中叶完成改土归流后,乡约逐步成为中央维系和巩固川东南民族地区山乡社会秩序的主要基层组织形式之一,里甲、保甲与乡约在推进川东南民族地区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同时推行并发挥作用。改土归流初期,川东南民族地区乡约教化职能尤甚,“在地”早期移民因有别于当地乡民、招垦移民的身份与形象而成为乡约的承充主体。乡约初设之时具有基层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多以“中人”“调停人”“证人”“协办者”等身份参与各种山乡社会事务。随着乡约行政组织化发展过程中权力的扩张和权威的泛滥,乡约承充逐步成为早期移民维系自身和人群利益的有效手段。以乡约为中心,不同人群力量的交涉与消长既是川东南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后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对中央王朝力量与秩序逐步进入的回应,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晚清叙永档案里关于团首上禀文书绝大多数都有加盖团首的个人戳记。团首戳记是半官方身份人员 的印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团戳主要用于团首禀文之中,既是团首禀文示信的标志,也是禀文的重要组成部 分。官府对戳记的颁发、更换、缴销等环节均有相应的规章。对团戳的文本进行历时性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团 戳样式经历了从咸同之际的 “单一性”到同治时期的 “统一规范”,再到光绪时期的 “多样化”的变化,这与叙 永地方的办团过程相辅相成,同时也反映出团戳 “工具化”的一面。通过对这种较为特殊的半官方身份的个人印 章的讨论,不仅可以丰富古文书学的研究对象,也为研究晚清国家控制基层社会路径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与 史料素材,对清代团练、基层文书与信息传递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19世纪80年代中叶,随着清政府在国内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票号业率先在传统业务中融入电报技术,推出电汇业务。借助遍布全国各大商贸中心的电报网络,票号业的核心市场基本上可以使用电报,约7成以上分号具备电汇结算业务,开启了一场金融业的“信息革命”。电汇业务利润丰厚,汇水最高可达汇款金额的近1/10,但高昂的电报费用也使电汇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票号业的电汇业务也面临不小的风险,部分诈骗分子利用业务流程中的安全漏洞,偶尔也能成功骗取电汇款项。电报技术的引入和发展对金融汇兑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变化生动反映了近代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明清时期地方志中的畲族以“刀耕火种”的游耕经济形式为人所知,但明清时期的畲族契约、账簿等文书资料,却展现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图景。福建屏南巴地村,来源于明代设置此地的“包地屯”,该村蓝氏畲族形成了以定居农耕为主的经济形式。对巴地村蓝氏数十份土地契约和家族账簿的分析,可以看到巴地村蓝氏定居该地的契机来自明代军屯的设置,在清代,其土地交易和赋役承担情况已经与周边汉族村庄基本一致。从经济模式来看,巴地畲族已经深深地融入东南汉族社区中ꎬ经济层面的融入构成了民族融合的底层逻辑。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铅书》“永平采作之法”的内容为南宋吴绍古所撰,是关于铅山县绍熙元年至庆元四年间某年矿冶生产的撰述。该撰述最早出现在吴绍古所著铅山县志《永平志》,其成书时间不迟于嘉泰四年,但后来又有增修而书名不改,形成初版和增修版,而且后者包含了前者的内容,《铅书》所引是出自《永平志》初版或是增修版中初版的内容,目前尚无法判断。该撰述对宋代矿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增进对铅山县各类矿冶生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可补缺与阐释宋代矿冶生产技术资料,另一方面可深化对宋代矿冶诸问题的认识。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发布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在明代以后的寺院中,砧基簿由官方赋税册籍演变为财产登记和寺志记录的文册。其原为南宋时期土 地登记的官方册籍,也是田土交易中的重要凭证。明太祖的改革后,鱼鳞册系统的文书成为官方登记土地的主 体,砧基簿作为官方登记凭证的存在逐渐消失,但其形制与名称被寺院继承,用于登载包括田产在内的常住物或 寺院沿革等内容。寺院在置办与清理田产过程中,受不同时期土地清丈政策的影响,除了砧基簿,还衍生出细号 册等满足赋税需求的田产登记簿册。近代,民国政府对产权观念的重视与重构地籍秩序的需要,使得寺院田产登 记簿册开始出现以土地所有权状的内容为中心的产业表、产业清册等类型。通过对寺院田产登记簿册的研究,不 仅可以展现土地册籍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也为理解寺院簿册演变与国家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实例支撑。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六朝闽地的区域开发,从空间上来说,和入闽的交通路线密切相关。根据诗文、地记和墓葬材料,勾勒、考释六朝时期入闽的陆路交通线。它们分别是:泉娇、柘岭道,鄱阳、建安道,临川盱水、东兴岭道,南丰、绥城道。这些道路所构建的陆上交通网络对于移民进入闽地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支撑嘉庚教育、嘉庚爱国情怀的,是嘉庚企业创造的巨大财富。陈嘉庚先生首先是一位企业家,企业经营所得是嘉庚先生捐资兴学、救亡图存、大爱无疆的财政基础。嘉庚企业涉及行业众多,跨越不同地域,显示出“跨国网络”的典型特征;而嘉庚企业相当长时间内的兴盛及其影响,又因为其中蕴涵的文化传承;嘉庚企业是商业诚信等嘉庚精神的重要载体,嘉庚企业及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嘉庚精神的内在核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陈嘉庚的国内投资是他于海外取得成功之后,向国内投身社会之时展开的。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陈嘉庚的国内投资呈现出鲜明特征:跨界,积极投入新式实业,融发展公益与经营企业于一身,服务于教育救国理念及事业,主动担当祖国前途命运等。从企业家的角度言之,他的国内投资一方面充分调用了跨界经验,从而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投资行为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他的国内投资行为又与学界讨论的以“经营地方”为特征的“中国式非凡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多有吻合之处。对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企业家而言,他们普遍经历了由乡而国、从关注地方建设到心怀家国命运的递进,从而兼具多重特征,这给近代中国企业家的话语讨论增添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