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摘要:土地及其人地关系作为传统中国家国伦理传承的核心要素,制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并构成普遍性的家国心态,被赋予强大深厚的神圣性意义。乡村振兴中的“家”“国”伦理及其神圣资源象征方式的转换过程中,其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神圣叙事激活并促成家国心态的不同表现及其道德建构。深度分析中原地区张家村移风易俗事件中人地关系及其伦理象征方式的转移,即能呈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伦理在人地关系中所能传达的生命精神,是人通过伦理情感与大地、进而与乡土社会密切相连的植根性家国情怀。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为了反对“意义即使用”,格赖斯在“语言”“思维”“实在”的耦合关系中描述了真值概念和意义概念的原型,刻画了意义的中心性范畴。不过,随着语用学的认知转向,格赖斯对话语意义分析的整体设想遭遇了语言的不充分确定性和“读心”两大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关联理论为代表的第二代语用学抛弃了格赖斯的“所言”概念,寻求“语言”与“思维”的直接对应关系。聚焦于不同类型的语用学理论以及它们对逻辑联结词丰富意涵的解释,澄清不同界代理论语用学的理论关注,并通过实验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其各自的理论预设进行检视,最终得出结论: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语用学的代际转换已经完成,因此格赖斯语用学与认知语用学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面对朱熹“三圣分观"论对孔子易学所造成的价值冲击,孙奇逢以“《易》无二易"说进行了批驳,重申了孔子《易传》对伏羲、文王思想的接续性。他注意到孔子在时的视域下以浑融易理之心释《易》的独特价值,并据此提出"《易》未必尽同”,在生发必然性的意义上为孔子义理释《易》之理路作辩护。孙奇逢着眼于孔子易学与其主体生命的贯通,指出孔子易学是超越文本注释而上达于生命的诠释,故“孔子是一部《易》”。此一生命诠释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了个体之人将《易》之象、交落实于生命中的可能与意义,促使人们以易的眼光重新审视人生,让自己的一言一动皆成为“易"的实现方式,在鲜活的易的世界中践行主体之生命。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 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担的存在身位,如何在当下的中国经历并沉思这种身位,是中国学人的使命。 我们尝试通过儒学的经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觉识到、但未曾充分展开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这种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伦理结构中。 我们指出,揭开这种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们的天命意识,并在我们的生存中正视自由与天命的张力。 在这种深度的思想阐发中,我们能够获得理解和消化近来“自由儒学”热的恰当位置。 简言之,“让”自由身位和天命意识成为奠基性的儒学的自由,取代流行的观念化的“自由儒学”,是“自由儒学”的真正使命所在。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3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人与物的关系显示了人的生存状态,庄子通过考察人与物的关系,揭示了“丧己于物”的生存困境。而对于解除这种生存困境,庄子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拓展生存的视域;一是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展开人与物的关系。庄子哲学选择了后者。因为,在庄子看来,生存视域的拓展不能摆脱对确定性的执着,违背了“物”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本质,从而无法彻底解除“丧己于物”的困境。而“顺物自然”则是在体认天道的基础上展开人与物的关系,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中,主体不再执着于确定性的存在价值,而是因顺“物”的无限性与不确定性展开人与物的存在关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卡西尔对新康德主义传统的继承与超越问题是卡西尔研究的重要范畴,然而这一问题需要在观念史的维度上进行梳理。哈曼、赫尔德与洪堡特对康德哲学中的语言缺位问题展开了批判,强调了语言对于人类精神的重要性。其中,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是康德观念论原则在精神科学中的具体实现。卡西尔高度评价了洪堡特对康德先验方法的坚持与运用,并基于这一原则构建了自己的符号形式哲学体系。他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中发现了对康德哲学进行扩展与超越的可能性,这促使他把先验方法运用到语言之外的其他文化形式中,进而从理性批判走向了文化批判。在上述意义上,卡西尔延续并发展了德国观念论中的康德-洪堡特传统。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循证干预中保障实施质量有利于提高项目成效的可靠性。通过报告一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能力提升项目(ACE-LYNX)的实施过程与结果,以呈现实施研究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应用 RE-AIM 框架的实施维度(保真、调适、采用),通过对四种工具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混合方法研究以评估项目发送、接收和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 ACE-LYNX项目实现较高质量的实施,但干预模型不同过程的发送以及不同团队的实施和受训者反馈存在差异,其中项目预先制定的保真策略和情境化调适促进了实施和干预成效。整合性循证干预项目需做出更细致、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管理策略,并重视不同模块之间、不同实施站点之间的平衡。这为跨专业和跨文化的干预项目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转移经验。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代际流动研究往往以大类阶层框架为基础分析阶层间的流动模式与机制,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探究了大类阶层内部家庭出身对个人劳动收入的影响,即家庭出身的“长影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长影效应”在精英阶层和工人阶层内部同时存在,精英阶层出身者的收入显著高于其他阶层出身者,分别表现为“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第二,“长影效应”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工作机会等机制实现,精英阶层出身者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更有可能进入规模较大的组织与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第三,“长影效应”在不同的体制环境中存在差异,“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均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中更加明显;第四,“阶层天花板”效应和“阶层地板”效应在我们研究的时期内呈现愈发明显的趋势。本文揭示了大类阶层内部的异质性,提供了一个评估社会不平等及其再生产的新视角。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本文以广西南部一个乡镇为个案,以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实现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农业经营体系变迁前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对农业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小农经济体系下,通过整合村社本土资源与利用熟人社会机制,农机服务主体的乡村精英身份、组织内外的关系协调与服务市场的扩展,共同构建了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内生型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但随着大规模土地流转对农业经营体系的重构,农机服务市场开始脱嵌于乡土社会,其后果是对小农户的全面排斥。本文提出,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农业机械化中人的重要性和社会关系基础,并积极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1-08 合作期刊: 《江海学刊》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及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表明,出生于不同世代和居住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农村居民在住房空间选择上存在明显分化。 相较于“60前”和 “60 后”农村居民,“70 后”和“80 后”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进城购房,并呈现出“城乡两栖”的生活与生计方 式。 居住在县级市的农村居民进城购房的概率最大,其次为市辖区和县,并且这种差距随着世代推移而逐渐减 弱。 “城乡两栖”生活方式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要素流动的加强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突破居住 空间壁垒的重要因素,建议适应高流动时代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性住房制度,以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是其功能彰显的应有之义。基于嵌入性视角,对四川林县橘香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衔接小农户的生产性服务体系构建机制进行分析。该联合体经历了初步联合规模户、融入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引领共生三个阶段,力求实现农资采购、技术标准和销售服务环节的“三统一”。在此过程中,为了缩短龙头企业和本地农户的社会距离,联合体通过行政嵌入形成合作型产业治理、通过关系嵌入融入乡土社会、通过文化嵌入适应农户生计发展和通过认知嵌入增强农户对联合体运行稳定性预期。龙头企业在与乡土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完成了“外来者”到“本地人”的身份转化,实现了联合体联农带农的目标。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文史哲》
摘要:荀子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以“秩序”为思考视域,以“正名”为理论方法。在还原“公共秩序”视域的基础上运用“正名”方法,堪称探究荀子人性观念的内在要求。在葡子那里,“性”有“本然之性”“自然之欲”两种内涵,“伪”有“知虑之伪”“能动之伪”“行成之伪”三层意蕴。所谓“善”,指在平正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善”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得到满足的“基础善”,以及“义”之独特价值获得实现的“究竞善”;与之相应,“恶”指的是在混乱的公共秩序这一“根本恶”情境中,人之“自然之欲”无法得到满足的“基础恶”,以及“义”之独特价值无法开显的“究竞恶”。与之相应,“性恶”可从三个方面得到解释:“根本恶”由“性”之流弊推衍而来,“基础恶”道明的是“性”之无法自治,“究竞恶”意味着“性”对“究竞善”的全然遮蔽。在荀子那里,“礼义之善”源自圣王“道心”的考量与筹划,并通过“教化”而归于常人“智心”的理解与认可。总之,在首子那里,“心”为良善的公共秩序的建构以及符合礼制、追求道义的个人生活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堪称其人文理想中融通性伪、沟通圣凡、贯通始终的枢纽。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易象问题是尚秉和易学的难点,这一难点集中于“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这句话上。从字面意思看,辞和象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尚氏的易学著作中,相同的辞并非都用相同的象来表达,因此,人们认为尚氏此言过于绝对化。其实,尚氏对于象辞关系的理解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尚氏认为象和辞具有层次性,这植根于其阴阳观。其次,尚氏对于辞的认识,突出地表现为辞意的扩充,这主要体现在其复象的取象方法上。再次,尚氏通过察象、观象发现辞所指之象的变化在不同卦画之间具有特殊意义,这表现在其取象方法上即此象彼意。最后,尚氏对于辞与象关系的判定展现出卦象的收缩和辞所指之象的相对稳定性,即象形引申。基于以上几点,尚氏解决了复辞异象的问题。尚氏处理象辞问题的方案具有创造性,但也缺乏逻辑的严谨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循证干预中保障实施质量有利于提高项目成效的可靠性。通过报告一项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能力提升项目(ACE-LYNX)的实施过程与结果,以呈现实施研究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应用 RE-AIM 框架的实施维度(保真、调适、采用),通过对四种工具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混合方法研究以评估项目发送、接收和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 ACE-LYNX项目实现较高质量的实施,但干预模型不同过程的发送以及不同团队的实施和受训者反馈存在差异,其中项目预先制定的保真策略和情境化调适促进了实施和干预成效。整合性循证干预项目需做出更细致、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管理策略,并重视不同模块之间、不同实施站点之间的平衡。这为跨专业和跨文化的干预项目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转移经验。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5-03-12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摘要: 依 据 中 国 劳 动 力 动 态 调 查 (CLDS)数 据 ,运 用 个 体 固 定 效 应 模 型 ,考 量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对 我 国 已 婚青 年 劳 动 力 生 育 意 愿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显 著 促 进 了 已 婚 青 年 劳 动 力 的 生 育 意 愿;这 一 影 响 存在 异 质 性,对 36-45岁 、男 性 、农 村 、家 庭 收 入 较 低 的 青 年 劳 动 力 生 育 意 愿 的 促 进 作 用 更 为 明 显 ;机 制 分 析 表明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对 生 育 意 愿 的 替 代 效 应 不 明 显,而 是 通 过 提 高 生 活 幸 福 感 和 当 期 消 费 支 出 从 而 提 升 已 婚 青年 劳 动 力 的 生 育 意 愿 ,表 现 为 显 著 的 收 入 效 应。鉴 于 此 ,需 要 注 重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和 其 他 社 会 福 利 政 策 的配 套 和 协 调 ,从 而 有 效 释 放 生 育 需 求 ,促 进 我 国 育 龄 劳 动 力 生 育 意 愿 的 提 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31 合作期刊: 《河北学刊》
摘要:[摘要]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在本土应用过程中交互促进发展的必然过程,其具体解决的是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方法应用的本土适宜性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的本土性表现在,社会工作只要进入实务状态,就会不可避免地本土化、在地化、个体化,出现专业性、实践性、标准性、在地性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社会工作实务分为不同的类型,但在实务展开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更宽广的视域、系统性的视角与整合性的方法。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结构会随着实务的展开而出现本土性强化的特点。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能力建设要通过提升社会工作从业者实务资质的认定标准,强化社会工作教育实践教学标准化建设,加大社会工作者的在职教育力度,拓展不同类型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05-1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后,2024年 1月 20日,济南大学召开“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建设座谈会,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岛大学以及《新华文摘》《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期刊编辑部的 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深入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提出了真知灼见,本期我们将各位专家学者对“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专栏建设所提的宝贵建议编发一组笔谈文章,以期对本刊的“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重点栏目的新阶段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残障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下,该领域的研究也迅速涌现,学界需要对研究的发展状况、主要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本文采用范围综述的研究框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筛选出440 篇残障社会工作文献,综合运用CiteSpace 和GIS 等软件,对论文发表年份、残障类别、地域分布、研究方法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残障社会工作研究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经验研究及实践研究相对不足;基础知识主要受通用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影响,尚未与残障理论和知识进行有效对接;研究主题紧扣国家政策,主要聚焦于残障福利政策、社会组织与服务递送及残障人士就业、家庭等议题。未来我国残障社会工作研究需要发展多元研究范式,关注更多微观实务议题,在知识层面将社会工作通用知识与残障议题进行有效对接,以此回应残障相关的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