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5-04-07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科技创新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重要作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和驱动。通过分析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运行机理,发现目前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存在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不健全、创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作用有限、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完善相关政策,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份额。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12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革命和改革中得以推进的,立与破关系演变深刻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在由大破大立到先立后破的实践探索中,立破并举原则得以确立并贯穿其中,它体现在党的自身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两条主线中,更准确地说是贯彻在党的建设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发展中,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运动式推进到制度化推进的转变。面向未来,要汲取中国共产党在处理立破关系中的历史经验,从保持立与破在目标上的一致性、注重立与破在次序上的衔接性、把握立与破在尺度上的适中性三重维度着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在立破并举中稳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唯物史观既揭示了文明创造建立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 也揭示了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形态致力于扬弃西方现代性中文明与进步的悖论, 达成 “两个和解” ———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和解。 以 “两个和解” 为价值指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道路, 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坚持生产力标准, 尊重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解,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人类与自身和解,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类: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2-26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红楼梦》引用陆游“花气袭人”句时,半遮半掩、刻意安插、营造巧合的精心笔法,显示出曹雪芹对此句非同一般的重视。小说中的这句诗相比陆游原诗,有“骤”改为“昼”的一字之易,这种改动并非误引,而是曹雪芹有意的匠心之举,取得了精妙的艺术效果。分析这一字之易能为红学研究中袭人形象之争等重要问题的探讨提供新的思路。“花气袭人”句的下句“鹊声穿树喜新晴”被隐含于小说文本之中,显现出宝玉在袭、晴与钗、黛间的情感倾向。出自陆游诗的“重帘不卷”一联经《红楼梦》征引,展现出清代陆诗评价的3个维度,并隐含着钗、黛之辨。陆游“风急江天”一联亦于《红楼梦》中留下踪迹,曹雪芹对其进行了恰当的化用,使得诗句符合行文逻辑的同时展露出黛玉的衷曲。《红楼梦》对陆游诗的选用,体现了清人对陆诗体裁和风格的偏好,展现出清代诗坛对于陆诗评价的不同维度,反映了陆诗在清代的风行程度和传播接受方式。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与孟子的道德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一直被有意回避的差异。与孟子不同,孔子从来没有试图将人性问题专题化为一个形而上学的主题。孔子所关注的并非是个人的道德自我,而是个人如何在社会伦理关系系统中过一种合理而恰当的伦理生活。因此,他不会像孟子那样通过一种关乎道德本心和人性的道德形而上学把思想的关注点集中在个人的道德内在性中。孟子把仁义礼智等具体德性提升到人性层面,用以对其善恶属性做出形而上学的规定,这些具体德性因而作为其实质性内涵直接构成人性之善,成为最高的善。这样,他就在一个价值坐标系中对善做了价值定位从而使其价值化了。价值在自身中包含着追求实现的内在趋向,在价值领域内,一切与价值实现不相适应或相互冲突的其他实践取向都会作为无价值的东西被否定和排除。正是出于价值的这种存在逻辑,孟子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都是专断且极度自信的,对人和事的道德要求也从来都是相当严厉的。相反,对孔子来说,重要的不是某种追求实现的价值,不是这种价值的实现,而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与政治秩序中的生命存在及其尊严;他的道德判断以及在实践取向上的取舍也是真正着眼于生命存在及其尊严来进行的。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他的思想也因此而比孟子及其他儒家知识分子要蕴藉宽和得多。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劳动权是我国宪法明文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国家保护义务为基础。当前平台经济的劳动模式冲击了传统劳动法规调整模式,灵活的用工形式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稳定性、确定性、持久性,劳动法律法规无法充分发挥效力。这一现象背后是自动化算法凭借其控制力,对公民的劳动自由、劳动保障、劳动权防御力等方面产生了影响,进而影响劳动权的价值实现。在数字时代,需要积极运用劳动权理论厘清平台经济中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劳动权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重要地位;需要在宪法理论研究基础上完善劳动权的制度保障。未来应继续发挥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利保障的传统路径的作用,拓宽劳动权效力实现的渠道,构建社会层面协商及监督机制,打造数字劳动权保障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权保护。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 华夷之辨”系传统中国民族关系理论之一,于历代诗文多有呈现,尤其处易代之际,激辩之声哓哓不 止。泰山辞赋的华夷之辨与之不同,汉唐时期主要呈现为基于华夏中心主义的夷狄向化、以华化夷;宋元时期集中 表现为华夷会同的想象与理想;明清时期则不辨华夷、不言华夷,以不辨为辨,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泰 山辞赋创作之底色。清代泰山辞赋的创作指向主要呈现为:塑造问俗观风、勤求民瘼、孝慈亲仁之帝王形象,书写 泰山自然地理形胜之美,以泰山象喻圣人圣君歌咏泰山含宏无外之人文意象。“大一统”“不辨华夷”乃中华民族共 同体之必然走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学术界关于“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注解一直存有争议。详考《礼记·大学》篇文本中“盘”与“苟”字的本义,“汤之盘铭”中的“盘”应当理解为“盥頮之盘”,即成汤用来洗手洗面所用之盘匜。“苟”字当为“茍”字之讹,“苟日新”即是“茍日新”,“汤之盘铭”的本义当为商汤盥洗之盘匜上刻着:自己小心告诫(自己)日新,不断日新。虽然汉宋学者都赞同苟为“诚”说,但实际上他们阐释“日新”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汉唐学者释《大学》时强调从国家政治的核心君子阶层即国家为政者的视角进行阐释,而宋代学者释《大学》时强调从有道德的学者视角进行阐释。从“汤之盘铭”“日新”到汉唐学者为政之君子“日新其德”再到宋代学者“自新新民”所发生的三次意义延伸,实际上体现了《大学》学史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社会救助系统为困难群众提供的保障,能够很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需要,并能在心理上为他们带来积极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特征.人民性发展理念更加突出、包容性保障服务更加完善、均衡性协调能力更加健全、共富性实践价值更加显著。对标这些特征,我国当前社会救助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社会救助扩围提标动态推进机制、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多样化发展、构建城乡区域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均衡发展机制、打造基层社会救助“双支型”专业化服务队伍、加强社会救助管理整合与服务的多元化协调及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的法治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的综合保障能力。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03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特殊的地域空间,关涉利益主体多元,其生态环境维护与治理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变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和人民大众发展需求变化,传统乡村生态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时代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中寻求动态平衡,从价值理念、制度设计、管理与协作机制等维度优化发展路径,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协力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质量,共同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