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意味着理性平和、和谐有序、优美纯真的道德良序的全面建构。新时代道德良序的全面建构,可以从价值认同、利益协调、制度创新以及德法耦合等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协同优化。其中,价值认同是道德良序建构的内在机制;利益协调是道德良序建构的现实机制;制度创新是道德良序建构的保障机制;德法耦合是道德良序建构的实践机制。只有通过新时代的价值引领、利益调适、制度驱动以及德法兼备的优化机制,才能在实践层面建构起符合美好生活、契合时代精神、体现人民意愿、彰显国家形象的新时代道德秩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强大道德力量。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2024 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这就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是面向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征程的理论需要。这就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重新阐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各国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这是一个越来越开放包容、越来越充满自信的中国所需要面对的新征程。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8-2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毛泽东作为一位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战略家,最为重要的军事业绩是他领导和指挥了三场以弱胜强的伟大战争——新民主主义阶级解放战争、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这在人类战争编年史上是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 毛泽东指导这三场战争的基本军事理论——持久战论,其核心思想——敌我力量对比的科学方法论、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思想,仍然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彻底战胜美西方的遏制打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宝藏和智慧源泉。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对于国内大循环而言,新质生产力能够打造高质量供给进而满足居民高品质需求、提升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进而促进国内消费、加速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进而提升国内循环效率;对于国际循环而言,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帮助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促进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拓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关键挑战包括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薄弱、制度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体系不能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及西方科技打压和经贸围堵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水平国际循环形成外部阻碍。为了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基石,二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土壤;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四是要深化国际经贸和科技合作,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动能;五是要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水平制度保障。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政治、文化与技术的三维视角,建构乡村治理偏差的分析框架,通过黔地N镇案例阐释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结果表明: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实践样态,会引致治理实效与预期目标的相互脱节、信任危机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偏差、治理手段僵化与秩序稳定的张力矛盾等多维负效应。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在政治上主要由多重压力与利益的驱动导致,在文化上主要由传统文化认同缺失与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导致,在技术上主要由治理手段的单一与数字化应用的反向掣肘导致。基于此,从政治、文化以及技术三维度出发,构建有效治理路径体系,以期消解乡村移风易俗中治理偏差现象,旨在促成乡村治理现代化。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8-21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数字赋能碳治理的内在逻辑,即政府通过搭建碳排放总量控制数据平台,运用数字技术政策工具和治理手段,形塑数字赋能碳治理的标准体系和体制安排,推动政府碳治理数字化转型。数据授权理念是政府依法开展碳治理的核心要素。在纾解纵向府际关系下碳排放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体制、破解横向府际关系下碳排放数据资源壁垒的基础上、整合斜向府际关系下碳排放数据资源孤岛,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碳数字鸿沟,构建以“数据驱动—政企耦合—资源互通”为基础的协同增效和互联共享“三维”架构,解决“双碳”目标落实中产生的“运动式减碳”问题。政府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追溯与问责机制,实现碳源多种数据比对,全面提升碳排放数据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我国有效落实“双碳”目标提供精准的决策安排。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迁升级为基本内涵,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生产力的高级形态,新质生产力在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与中国式现代化逻辑联接、相互啮合、共促共进,二者统一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立足新发展阶段,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遵循,以新发展格局为条件保障,加快培育和发展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使新质生产力在竞相迸发与充分涌流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推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学海》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诞生于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实际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逻辑下零和式发展模式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品格和明确的实践指向。创新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理念,颠覆了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将其转化为人、自然与现代化的和谐统一。创造性地作出“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为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辩证统一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以“发展绿色生产力”增强转型动力,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释放建设活力。可以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将与生态文明建设一道推进,共同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2-09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全面系统阐释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从历史长周期和全人类共同发展繁荣的高度把握历史大势,强调应该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这些重要倡议和举措展现了宏阔的全球视野,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回应了全球南方求平等、促变革的强烈意愿,必将对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释是新时代新征程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纽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一个函待回应的学理命题。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涉生产力的新型质态,更展现先进生产力对于人类文明形态的物质创造力量,指向了科学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未来方向。在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上,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时代发展,其渐进性、创新性、辩证性特征分别通达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历史性、科学性和矛盾性发展。在政治经济学维度上,新质生产力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危机批判,其扬弃了固定资本的技术危机,否定了生产领域的生产危机,批判了帝国主义的垄断危机,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瘤疾和发展限度。在科学社会主义维度上,新质生产力不仅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幻想,以历史规律指引新型文明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议题的不断深化;还践行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实路径,以质态的变革筑牢生产力基础,以制度建构韧性释放生产活力,更加通达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未来可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国家治理》
摘要:企业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和综合竞争力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既是时代的精神产物,又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企业发展。充分认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与主要特征,对于企业端正经营管理的价值取向,以勇于改革创新的姿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壮大,迈向世界一流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从“国家一社会”关系角度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全社会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优化,通过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等举措来增进人民福祉,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社会关系改变会对国家制度、治理体系等政治形式产生“冲击”,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交互作用和相互适应。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从更加具象化的“场景”维度切入,理解两者相互作用机理,有利于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深化对有关问题的辩证性反思,则可催生更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场景创新,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2-03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博弈更加复杂突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功能性要求更高,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 建设应以现代化为基调,以发展为导向,从理念导向和制度设计的双重维度,建设具有鲜明特征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为:型塑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创设优良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意识形态的法治化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强大的意识形态动能。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淡淡综合症”是在当代青年群体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新型生活观,具体表现为青年群体在情绪状态上的平淡、在兴趣爱好上的寡淡、在社交活动上的冷淡以及在学习工作上的看淡.在主体需求、加速社会、多元思潮及新兴技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淡淡综合症”迅速产生并在青年群体中“爆火”,在促进青年心理健康发展、构建青年良性社交活动、强化青年主流价值认同及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从提升青年素养、加强社会保障、强化价值引领、增强网络监管等多个维度出发,科学应对青年群体的“淡淡综合症”,共同构筑青年成长、成才的安全屏障.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12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开启、推动和引领中国改革事业的进程中所凝练出的一系列深邃而独特的改革话语,绝非简单的实践映射或经验归纳,而是对改革 实践内在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改革理论核心逻辑的精准表达,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展开来讲,这种意蕴内在地包含于改革的整体进程、内在规律、基本原 则和目标指向之中,外在地表现为求真务实、人民中心、平等追求、正义法治、敢闯敢试以及核心权威等突出特征。当前,深入剖析并准确解读这些改革话语,不仅有助于增强改革话语的科学性与合法性,强化其解释力与影响力,也有助于洞 悉改革的本质规律与正确方向,从而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2-18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具有促进现代化理论边际拓展、推动现代化格局局部突破、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范例等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篇,“强富美高”是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典型样态,与中国式现代化国情特色高度契合,具有对现代化省域实践的长期指导功能、动力增进功能、价值实现功能、战略引领功能。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6-14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既符合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如果仅从单一视角对其进行学理性阐释显然是不够的。 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来看,理论渊源、历史演进、现实问题、文化价值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整体性逻辑。研究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发展、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反思超越的理论逻辑,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多样化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路径,复杂曲折的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本质要求;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逻辑,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民为邦本、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文化逻辑,内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追求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