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学界一般认为短陌起源于东晋,通过考察传世文献与出土买地券的记载,发现两汉时期市场上已经出现使用短陌进行交易的情况;至于萧梁短陌的形成原因,是在铁钱快速贬值的背景下,市场为了积极适应铜钱价值上升而发生的价格调整,并非人为因素。此外,关于短陌形成初期的交易状态,以及“陌”与“佰”二字的使用关系等方面,本文亦作出了有意义的探讨。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5-02-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县乡区域性纸币,是指在正规货币制度之外,由经营性机构或管理部门发行,在县乡小范围区域流通的纸币券,俗称“私票”。民国前期,由于乡村商品经济发展加速,正规货币制度不完善等,华北地区县乡区域性纸币发行与流通达到鼎盛。考察民国初期至法币改革前后华北县乡区域性纸币发行与流通状况及演变,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民国前期,华北农村商业化程度提高,正规货币制度供给不足,以及集镇经济、农村钱庄业迅速发展,为县乡区域性纸币长期盛行的诱致性制度因素。区域性货币弥补了正规货币不足,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需求,但亦成为扰乱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其次,钱票并非一种完整独立的纸币制度,始终作为正规货币制度之外围与附庸而存在,随正规货币制度的逐步完善渐居辅助地位。再次,基层管理机构对县乡区域纸币发行与流通,经历了由“堵”到“疏”再到“发行”的角色转变。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拜占庭时期的希腊认同研究对于了解拜占庭人的族群认同、古希腊文化在拜占庭的传承情况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大致兴起于12世纪,在15世纪发展到顶峰。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希腊认同从语言、文化认同发展到历史、地理认同,成为当时拜占庭人族群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学者们的希腊认同在古希腊哲学、宗教以及“他者”等方面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15世纪拜占庭的希腊认同是在原先身份认同瓦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拜占庭学者们的现实需求,对于这一时期的希腊认同应按学者们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具体加以分析。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发布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近期公布的荆州胡家草场岁纪简为学界重新审视汉初货币制度提供了新资料。以往学界多将《史》《汉》中的“八铢钱”与出土简文中的“八分钱”相混淆,实际上二者并不相同,八铢指重量,八分为钱径。通过对比胡家草场岁纪简的内容,可知史籍中记载的八铢钱,应为八分钱之误。八分钱并不是吕后专门发行的一种新钱,它是对直径达到8分标准之上钱币的一类统称。吕后推行八分钱制,旨在规范市场用钱标准,避免钱币越铸越小。长期以来,学界依据《史》《汉》记载将文帝“更造四铢钱”与“除盗铸钱令”的时间均定在了五年夏四月,而胡家草场岁纪简却揭示出文帝是先放开私铸,六个月后才发行了四铢钱。如此安排,不仅缓和了中央与诸侯王、地方势力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通过称钱制保障了新钱的发行与流通,遂使四铢钱成为汉初流通时间最长、质量最稳定的一类货币。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东周时期赵国和白狄的融合属于地区性的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目前,赵国和白狄的互融路径尚不清晰。本文运用二重证据法,揭示两者融合的路径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观念五个方面。两者政治融合主要通过互相之间的婚姻、人才交流、朝聘会盟三种方式达成。军事融合主要是赵国开地于胡狄之乡的兼并战争。除鲜虞营救范、中行氏及中山引水围藁等少数冲突外,白狄多是被动的防御战争。双方经济融合主要表现在货币形态多样化方面。白狄原流通刀币,赵国原流通布币,两者货币形态都从单一进化为刀、布并行。两者文化融合多姿多彩,主要呈现在:华夏衣裳和胡狄之服杂糅,赵国和白狄墓葬葬俗趋同,狄族尚武之风和赵国侠义之气融汇为勇武慷慨之燕赵风气以及中山国墓葬随葬品的华夏化。两者的观念融合是双向的。在赵国等华夏诸国的影响下,中山国逐渐接受了仁义、天命、国家、儒术治国等华夏理念。赵国也借鉴狄族的治军方法,实行胡服骑射。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邯郸学院学报》
摘要:新近邯郸学院举办“新时代赵文化的使命与担当”学术研讨会,提交大会的论文,涉及政治制度、军事地理、民族交融、荀子思想、文献考证等领域,发现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认识,取得丰硕成果,反映出新时代赵文化研究大有可为。新时代赵文化研究大有可为,不仅赵文化研究领域广阔,传世文献为赵文化研究奠定深厚基础,出土文献为赵文化研究提供新鲜资料,赵文化研究成果积累丰厚,搭建赵文化研究交流的优质平台,赵文化研究仍大有发展空间,已形成有利于赵文化研究发展的客观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学者们的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赵文化研究,一定会大有作为,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4-08-08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东周时期,原居陕北的部分白狄逐渐东迁,散布于今山西、河北境内。东迁白狄与华夏诸国杂居并处,通过政治联姻、人才流动、朝聘会盟等方式实现政治互融。双方战争频繁,晋、魏、赵诸国运用战争手段,灭亡白狄国家,吞并白狄土地,官方的驻军派官,移民垦殖,俘虏和流亡人员等,实现了政治、文化、土地、人民的彻底融合;借鉴胡狄治军方法,赵国实行胡服骑射。通过互相仿铸货币,推行相同的货币体系,白狄和华夏诸国融汇成为统一的经济贸易圈。通过胡服与华裳并行,葬俗趋同,世风互融、语言文字效仿等方面,两者形成了文化共同体。中山国形成国家观念后,通过吸纳儒家的仁义、天命等道德伦理观念,构建了儒术治国理念。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白狄与华夏交流互鉴,推动了东周时期白狄与华夏互融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