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5-01-11 合作期刊: 《甘肃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协同多元媒介共同讲述故事的方式,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向。其多平台、互文性、参与性的特征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度性具有一定的契合度,跨媒介平台能够丰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维度,互文性建构能够深化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空间,受众的参与式互动则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共鸣。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显成效,但在这过程中仍然面临西方文化霸权的威胁、叙事主体缺乏合力、叙事内容现代文明融入有待强化、叙事效果差强人意等挑战。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叙事主体方面,协同多元叙事力量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聚合力;在叙事内容方面,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方式方面,准确把握跨媒介叙事逻辑和叙事技巧,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分众化表达,增强目标受众的叙事投射,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实效。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工作和群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回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保障回族群众的政治权利,构筑中华民族政治互信共同体;改善回族群众的经济状况,构筑中华民族经济互惠共同体;重视回族文化习俗和教育,构筑中华民族文化互融共同体;发展同回族群众的统一战线,构筑中华民族命运互联共同体。这些举措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回族群众的广泛拥护,有效促进了回族群众的解放,而且调动了回族群众参与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凝聚了建立新中国的磅礴力量,为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041篇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研究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数据基础,运行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8R2版本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从发文量、作者、机构、高被引文献等方面对研究的总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从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对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整体分析,从关键词时区、关键词突现等方面对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依照发文量浮动曲线可大致将研究划分为4个阶段,且发文量变化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发文量迅猛增长,目前已形成多个显性研究主题和关键词聚类,逐渐呈现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的重大转向。但研究的协同性、综合性、系统性还略显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学者间的对话与合作,以期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创新与突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实践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丰富的文明内涵、现实内涵和价值内涵。具体来讲,文明维度呈现出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现实维度表现为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導循:价值维度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的发展属性和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党组织是基层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受到人才、资源、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陷入发展困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找准功能定位,建立内育外引的人才制度,以“促民富”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兴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谋创新”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0-0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若深入分析,较之西方传统价值观,中国古代价值观有三大特点。一是对价值的先天性的强调,二是对价值优先于认识的强调,三是对价值的差序性的强调。无独有偶,一旦我们进入当代人类伦理最新形态——马克斯·舍勒的伦理学,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价值观三大特点无一不在其中得以体现。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价值观的根本颠覆和批判,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不朽魅力在新时代的重新发现。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从语言学上讲,中国古代诗歌和语用学有着不解之缘。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古代诗歌从语用学的语言“语境”走向诗歌的“情境”上,还以一种更为完整、更为全面的方式,表现在其与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三个维度严格的重合上。认识到这一点,除了有助于我们把握古代诗歌增进社会“理解”的性质,同时也使中国古老的“诗教”政治之旨从中彰显,易言之,“诗教”与其说关乎“温柔敦厚”的人性教化,不如说旨在使一种“交往型”的而非“权力型”的“政治美学化”的社会得以真正实现。如果说这种“政治美学化”在当代西方哲学家眼中仅仅流于一种理想的“乌托邦”的话,那么,在中国唐代社会,古人通过“以诗取士”,早已将之兑现为可以躬行的社会现实,并由此使自己阔步走向了彪炳千秋的大唐盛世。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进阶迭代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数字胜任力成为重要议题。必须厘清从注重数字工具运用的“形”向强调技术化赋能衍生的“神”转变,从着眼算法布控下的“规训”向关照个体“生命自觉”的培育转变,从倚重技术理性向构筑技术在场和价值引领并存的生态转变的发展理念。以教师角色理论为底,探索基于“认知域”“功能锚“伦理层”“生态位”的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路径,即秉持技术因子和价值共识深嵌共融的数字化育人思维,培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技术动态演进的共生关系和数字能力,重塑与主流价值体系匹配的道德智慧、伦理演绎与精神标识,构建高质量且更具开放度、柔韧性、可持续的教育生态。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发展已历四十五年。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中最具本土性、基础性的学科,相较以往更显其重要价值。站在四十五年后的新起点,本文在重新审思学科研究意义与使命的基础上,评析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及发展成就,并从多个角度探讨未来的研究进路。四十五年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通过六个面向的具体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和范式成熟。未来的研究可从八个方面着力,在提升学科发展自性的同时,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构建和中国社会转型及治理实践做出这一学科的独特贡献。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2-05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要求,而数智化已然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未来趋势。促进生产力的数智化转型,运用数智技术推动各行业交叉融合从而衍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旨趣和逻辑必然。着眼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目标导向,以数智化赋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把握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的产业体系数智化;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嵌入重组促进传统生产要素系统数智;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智能化应用能力增强劳动主体数智化。进而坚持以数智化生产方式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数智化生产要素应用调整和塑造新型生产关系、以数智化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培育造就新质人才,才能深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驱动路向。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发布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文科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关于新文科的观念误区仍然存在,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对文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凸显了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疏离现实”、传统文科学术研究“依附西方”、传统文科学科建设“画地为牢”问题的严重性。新文科建设要优化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文科学术研究自主性、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摘要: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擘画了蓝图,具有重要意义。 为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我们特邀相关领域专家撰写了一组文章,以飨学界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