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3-17
摘要:作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中坚力量,本土人才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本土人才参与乡村治理能够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本研究基于对G村持续深入的田野观察,创新提出情感驱动的分析框架,为本土人才促进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范式。研究发现,情感驱动以个体情感唤醒引导本土人才资源投入并增强其治理动力,以群体情感联结实现村民主体信任建立与行为激励,以社会情感升华建立治理共同体意识并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最终,情感治理与制度治理、技术治理互融互嵌,共同构建起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情感驱动的主要运行逻辑包括人才回引逻辑、关系动员逻辑、利益联结逻辑、主体共建逻辑。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还需要关注内生性情感治理资源的消亡、情感的再生产能力减弱、缺乏制度设计与激励等现实问题,推动实现长久有效的乡村治理。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识别出 8324个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OLS回归模型,以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先分析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再检验其稳健性、分析其异质性,最后揭示教师支持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明显更差、心理压力明显更大;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显著负向影响有别于非留守儿童,学业压力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更小,而心理压力的影响更大,且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家庭收入水平差异和父母文化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家庭收入水平不高者和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者的学业表现更容易受压力感知的负向影响;教师支持在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中未发挥调节作用,但却显著弱化了心理压力对非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负向影响。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失地农户作为城镇化过程中因征地拆迁而产生的特殊群体,其生计策略选择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为此,构建失地农户“生计资本-适应能力-制度环境-生计策略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利用西安市的调查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法(ANP),分析生计资本、适应能力、制度环境对失地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并构建失地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其应用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失地农户可选择的生计策略包括以农业种植活动为主、以个体经营为主、以外出打工为主和以获取工资性收入为主4种类型。(2)具有不同资本禀赋的家庭在生计策略选择方面存在差异,通过 ANP和 SVM 构建的模型可为失地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提供指导。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产业助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是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为样本,基于政策工具乡村价值的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应用偏好环境型政策工具,但其内部结构不均衡,尤其是策略性措施使用频率较高;结合乡村价值维度来看,不同价值维度下政策工具的运用不平衡,面向文化及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较少;此外,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组合涉及诸多部门和机构,配套机制亟待优化完善。未来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工具实践应用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的内部组合结构,加大面向文化与生态价值维度的政策工具支持,建立健全乡村休闲旅游业政策体系及配套机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源头上看,发展主体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依托。借鉴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可知,主体自觉正是推进有效衔接的核心意涵,不仅能够充实衔接力量和凝聚内生发展动力,还能创造乡村振兴氛围和集聚振兴智慧。但在实践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却面临诸多主体性挑战,包括部分主体对衔接工作理解度较低、部分主体的衔接振兴实践较慢、农民群体诉求发声较少和主体间相互监督虚置等内容。为此,理应强化主体自觉来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衔接。一方面,高效促进主体“脱贫认同”转成“振兴认同”,并确保实现“引导脱贫”指向主体“主动振兴”;另一方面,积极应用“脱贫新路”充实主体“振兴创新”,同时引导“脱贫监督”升级为“主体互督”。
分类: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06-04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围绕青少年与祖辈的隔代关系,依次描绘特征、分析类型、揭示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少年隔代关系中阶段性淡化特征和自上而下的单向特征明显,代际交换特征不明显;青少年与祖辈之间主要有全支持—无反馈、照料支持—无反馈、无支持—无反馈三种隔代关系类型,祖孙地位不对等、情感疏离化、类型阶段性弱化等特征明显,代际交换理论不适用;亲辈是影响隔代关系的关键因素,亲辈向祖辈提供支持对隔代关系有增进作用,而亲辈向孙辈提供支持对隔代关系有疏离作用;亲辈—祖辈和亲辈—孙辈关系是影响隔代关系类型的重要因素,亲辈—祖辈关系对隔代关系类型的影响遵循了代际交换原则,亲辈—孙辈关系对隔代关系类型的影响遵循了动态平衡原则。中国青少年隔代关系中存在替代性投桃报李,祖辈向孙辈投之以桃,亲辈代替孙辈报之以李。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非常规性的组织体系,议事协调机构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有效的统筹与协调作用,是国家治理机制方面的创新。从组织场域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案例研究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分析,发现僵化的职责同构体系使得议事协调机构总量庞大,缺乏地方适应性和创新性;任务与编制压力向下传导使得基层工作应接不暇;常规性的组织体系与非常规性组织体系信息不对称导致基层疲于资料留痕;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单位数量的泛化使基层的负担进一步加重。面对上述难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置规则并强化办事章程,从而为基层减负创造良好的组织场域。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社会保障 发布时间: 2024-10-14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确保乡村振兴无缝链接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着眼整体治理视角可知,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呈现出了“由点及面”的特征,包括治理对象扩大化、治理任务丰富化、治理场域拓展化、治理资源全面化和治理思维合作化等内容。当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依然有着较多治理任务延续,如产业振兴立足扶贫产业发展、振兴主体队伍吸纳扶贫人才、文化振兴承袭扶贫扶智工作、组织振兴借鉴扶贫行动架构以及振兴机制传承扶贫治理经验。同时,为了开展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工作,也要推进较多的治理升级,既要依托乡村振兴发展消解相对贫困,借助多元主体合作改变治理思维,也要积极尝试乡村振兴区域合作模式,并系统构建完整的乡村振兴制度体系。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06 合作期刊: 《开发研究》
摘要:基于213份省级政策文本,系统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省际扩散的时空演进机理,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剖析乡村振兴战略省际扩散的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高位推动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省际扩散曲线呈R型,表现出初期急剧爆发、后期趋缓饱和的特征;空间上,在多中心效应、层级效应和邻近效应的作用下,乡村振兴战略省际扩散整体呈现出由南向西推进的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省际扩散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正、反向结果与影响因素组合之间存在着非对称关系;就路径而言,基于核心条件归纳出了4种乡村振兴战略高扩散路径,分别是双重需求型、个人特质型、社会压力型以及经济基础型。基于此,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省际扩散的持续深入,提出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加地方官员异地调任经历、发挥公众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等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陕西省关中猕猴桃主产区898个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剖析了影响农户采纳新品种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测度了猕猴桃种植户新品种采纳对其农业经营性收入(猕猴桃销售净利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的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户主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拥有交通工具类型、政府支持对农户新品种采纳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家庭距离最近市场的距离及有无自然灾害对新品种采纳产生显著负向影响。(2)新品种采纳对农户净利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可使利润增加约1.846万元。(3)农户兼业化在新品种采纳对农户猕猴桃净利润的影响发挥负向调节作用。(4)新品种采纳对年龄相对较小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户群组净利润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对男性和女性户主的农户猕猴桃净利润均表现出了显著正向影响,对男性户主的影响效应大于女性户主。因此,应持续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降低新品种采纳成本;引导兼业化种植户的专业化发展;对不同类型农户展开分类指导,根据农作物新优品种生产特点制订“个性化”扶持政策措施,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带动新品种采纳推广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陕西省关中猕猴桃主产区898个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剖析了影响农户采纳新品种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测度了猕猴桃种植户新品种采纳对其农业经营性收入(猕猴桃销售净利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的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户主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拥有交通工具类型、政府支持对农户新品种采纳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家庭距离最近市场的距离及有无自然灾害对新品种采纳产生显著负向影响。(2)新品种采纳对农户净利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可使利润增加约1.846万元。(3)农户兼业化在新品种采纳对农户猕猴桃净利润的影响发挥负向调节作用。(4)新品种采纳对年龄相对较小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户群组净利润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对男性和女性户主的农户猕猴桃净利润均表现出了显著正向影响,对男性户主的影响效应大于女性户主。因此,应持续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降低新品种采纳成本;引导兼业化种植户的专业化发展;对不同类型农户展开分类指导,根据农作物新优品种生产特点制订“个性化”扶持政策措施,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带动新品种采纳推广。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合作社是实现产业兴旺的有效主体,也是促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坚实基础,其多维功能对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调研基础上,以案例形式呈现了合作社功能演化的逻辑及其背后的驱动元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牧区合作社的功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在以三产融合、乡村治理的多元化、人才要素聚集以及明确的代际分工等积极因素驱动之下,牧区合作社在生产基础上呈现出了良好社会效益、成为吸引人才返乡就业的有效平台,合作社逐渐演化为乡村治理的新型主体,并且有效实现了牧区产业与文化传播的有效融合。这种转型与超越有效地促进了牧区合作社功能升级,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