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精准识别农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基于重庆市 2009-2018 年 37 个区县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 DEA 模型、Malmquist 指数和 Tobit 模型实证考察了其农业生产效率的具体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静态的 DEA 模型显示其农业生产效率均值为 0.854,还存在边际拓展空间;动态的Malmquist 指数显示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 12.8%,现已形成“技术进步诱导,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轮驱动局面,尤其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较高;财政支农、城镇化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通达度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正向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有负作用。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了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创新机制和推动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1-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在国家鼓励副业创新、副业创业的背景下,多重职业群体迅速壮大,但从事副业对多重职业者的影响却鲜有学者关注。文章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究副业对多重职业者职业应对效能的双刃剑影响。通过266名多重职业者的调查数据发现:副业通过增加多重职业者自我价值感正向影响职业应对效能;副业同时导致多重职业者产生焦虑感进而负向影响职业应对效能;促进型调节焦点强化了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防御型调节焦点强化了焦虑感的中介作用。文章构建了副业增益与减损职业应对效能的双刃剑模型,揭示了艺多亦会压身,导致焦虑感和应对效能下降,丰富了多重职业者群体和副业影响结果的研究,为如何强化副业赋能、降低副业潜在危害提供了可行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既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8~2020年中国817个县域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既能促进提升农村居民相对收入,也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推进了西部地区共同富裕进程。分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积极效应在县级市中要大于非县级市。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以及乡村生活数字化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渠道,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收敛城乡收入差距。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乡村治理数字化门槛,跨越门槛值后,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由此,在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在西部地区纵深发展的同时,应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差异,搭建区域共建协作机制,兼顾其均衡发展,建立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共同富裕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数字乡村治理能力,以良性数字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实现城乡共享共同富裕成果。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面对“谁来种地”的难题,以“三权分置”改革为制度保障,中国初步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中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方面的政策创新,该经营体系在巩固完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业节本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4-12-12 合作期刊: 《统计与信息论坛》
摘要: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产业转型效应能否契合中国工业转型需求有待检验。以2015-2022年A股工业企业为样本,以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工业转型效应,并从微观企业行为层面分析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存在“非对称转型”效应,其总体上提高了污染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绿色行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利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机制检验发现,对于污染行业,绿色金融政策倒逼企业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但抑制了企业创新行为,导致生产效率短期提升明显但长期增长动力不足;对于绿色行业,绿色金融政策明显激励了企业创新投人,但抑制了企业要素配置优化行为,导致生产效率短暂下降,但在较长时间窗口内稳步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排污收费政策和研发补贴政策搭配使用能够削弱绿色金融政策对污染行业的创新抑制效应、提高绿色行业的要素配置效率,从而缓解绿色金融政策的“非对称转型”效应,促进中国工业整体生产效率在短期和中长期内均衡提升。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8 合作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
摘要:师范生扮演着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角色,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求其具备更高水平的教育技术能力,以引领教育改革和满足未来教师的挑战。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基于SAMR模型构建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概念框架,并以西南地区部分高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PLS一SEM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素养(路径系数为0.268)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影响效果最为显著,研学环境(0.257)、专业培养(0.233)和实践创新(0.218)次之;且信息素养、实践创新和研学环境在专业培养对教育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创新教育技术课程体系、构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实践共同体、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建议,同挤互助提升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4-10-08 合作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担保和偿债来源能够放大其债务融资能力,而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框架,揭示了金融摩擦异质性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加剧了资源错配;其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2009年中央政府放松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制这一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资源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加剧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这一结论在经历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假设,即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相对更多的提高了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和资本边际收益产品,进而拉大了部门间价值生产率的离散程度,造成资源错配的加剧;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引发的资源错配最终降低了加总的全要素生产率。上述结论丰富了现有针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经济效应分析的文献,不仅拓展了理论支撑,还提供了详实的经验证据,对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