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新女性写作视野中的“问题小说”创作——以马玉珍小说集《新姐》为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张莉教授发起的“新女性写作”研究强调以真实,切近的文本形式,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镜像,马玉珍的小说创作对河湟城乡女性的生存及精神状况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关照和思考,创作过程中,作家启用了女性视角和写实笔法,尝试将小说这种文体用“非虚构”的笔法呈现出来,进而探寻河湟城乡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我以及女性与整个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真正介入河湟城乡女性的生活场域时,作家所秉持的言说方式和判断尺度,明显带有亲历性和诚挚性的一面。可以肯定的是,作家将塑造人物和提出问题的笔触探向了河湟地区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根系深处,从而以真实、切近的文本形式,呈现出河湟城乡女性的重要镜像,从这个角度而言,将马玉珍的小说写作纳入“新女性写作”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作为乡土小说的一种基本类型,马玉珍的小说对河湟地区民风习俗的书写,无疑成为作品中重要的审美元素。

  • “双循环”新格局下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对策体系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4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作出全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西部高等教育在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学科规划、人才引进、建设对外合作项目和留学生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然而,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需要重新检视其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承担的特殊角色和使命,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西部高等教育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逐步形成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分步走的基本格局,强化优势学科对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支撑功能,以人才“蓄水池”的灵活方式为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持续赋能,以期扩大和提升西部高等教育在“双循环”过程中的影响力、作用力和实力,致力于形成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 吐鲁番晋唐墓葬葬具文书出土形态研究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2-17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吐鲁番晋唐时期墓葬出土文书依其在墓葬中的位置及性质功用可分四类。其中第二类是葬具文书,是从纸棺、纸衾以及停尸席(苇席)等葬具上拆揭出来的文书。这些葬具文书使用的纸张幅面较大,以大宗案卷为主,便于整理。文书的出土形态需根据考古报告记载及考古实际经验进行细致区分,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文书来源,理解中古物质文明。

  • 《异化理论视域下当代青年的平台交往研究——以“搭子社交”为例》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平台逻辑与算法技术的耦合进一步加剧了数字空间中的交往异化问题,平台交往呈现出交往模式异化、交往逻辑异化、交往过程异化、交往体验异化等新表征。“搭子社交”是一种基于平台逻辑衍生的新型社交形式,因其在青年群体中广受欢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景观。“搭子社交”具有随找随搭、交往轻盈、搭完即扔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表层化为数据之间的交往。人类交往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搭子社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平台作为“搭子社交”文化衍生的土壤,应当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社交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止步于搭子,还可以在“搭子社交”的基础上以真诚的态度发展真正的友谊。

  • 算法影响下“数字青年”价值观形塑的隐忧与纾解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4

    摘要:算法推荐技术下的“数字青年”价值观形塑,是青年价值观塑造的算法赋权和数字提升。“数字青年”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呈现出价值信息识别的“量子化”、价值判断标准提取的“个体化”、价值认同建构驱动的“数智化”,契合算法推荐的“识别—筛选—推荐”的运行机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规则和“数据驱动”的强大算力。但同时,算法推荐的“过滤气泡”和“回声室效应”削弱了价值信息传递效度和信度、算法话语权的资本化与流量化诱发了价值判断标准失序、算法的场景泛滥与意识形态侵入消解着主流价值认同,给“数字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了巨大隐忧。为此,应坚持技术向上,打破“数据孤岛”;完善算法规制,提升治理效能;强化主流价值牵引,守卫意识形态阵地。从而推动算法推荐向上向善,助力“数字青年”价值观形成正向发展。

  • 数字化时代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基本样态、关键问题与可为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0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生产力、人才是社会发展中的两大关键要素,二者有着双向驱动的天然内在逻辑。培养适应与反哺以人工智能等突破性革命技术为主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质人才是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能力是师范生亟待强化的内容。以 TPACK 理论为研究视角,Q师范大学师范生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发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内部发展不平衡,在基本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技术支持教学方面存在信息化教学技能素养薄弱、信息化研究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有限等关键问题。提出优化数字化智能环境建设与培养机制、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培养布局、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建设、树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等可为路径。

  • 造畜蛊毒:从左道邪俗到法律罪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蛊”汉时已入律,分为蛊罪和巫蛊罪两个罪名,隋代以后,巫蛊罪名在法条中消失不见,而巫蛊罪之相关巫术却和蛊罪一起列于各代律法之中。“造畜蛊毒”罪名出现在唐律,且入十恶之不道,造畜蛊毒罪名在唐律中的出现和成熟,是传统社会巫术思想与法律文化内在关联性的外在表现,后宋、元、明、清律中造畜蛊毒均基本承袭唐律之规定,并不断呈泛化趋势。造畜蛊毒从左道邪俗成为法律罪名并被后世所沿袭,是在巫术与法律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下,皇权社会企图利用法律来规范巫术和迷信的结果,有其必然性因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法治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 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区域。宗教产生与传播的前提是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和此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发展,以及甘青地区的地理区位都密切相关。青海和西藏山水相连,青海省以及甘肃部分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地理的、宗教的、军事的、政治的、民族的,以及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与甘青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牵动与影响非常明显。甘青地区尤其青海和甘南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而甘肃其他区域作为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区在吐蕃王朝势力强大时也几乎被其全部占领,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程度不一的影响,甘青地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控厄西北的核心地带,又是中原联结新疆,西藏等地的锁钥之地,甘青不稳则新疆,西藏必失,甘青地区这种不可替代的区位特征,对历代王朝在这里所推行的藏传佛教的政策具有深刻影响,继而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论三朝《高僧传》文学互见艺术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三朝《高僧传》指梁释慧皎所著《高僧传》,唐释道宣所著《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三部僧人传记,作品资料丰富翔实,一些事迹虽与传主生平主线关系不大,但却能生动地反映高僧生活的另一面,所以三位作者都在文中积极运用了互见法,将这些材料安排到别的传记中,既表现僧侣间的交游,又突出高僧人格魅力,同时更为全面地展示出高僧独特而丰富的个性、贡献,交游等,可谓文美义周,互见法的使用使三朝《高僧传》更具鲜明的文学特色。

  • 地理环境对藏传佛教在甘青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摘 要:甘青地区是我国藏传佛教流布的重要地区,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区域。宗教产生与传播的前提是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藏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藏传佛教在 甘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和此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发展,以及甘青地区的地理区位都密切相关。青海和西藏山水相连,青海省以及甘肃部分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地理的、宗教的、 军事的、政治的、民族的,以及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与甘青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牵动与影响非常明显。甘青地区尤其青海和甘南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而甘肃其他区域作为农牧交错的过渡地区, 在吐蕃王朝势力强大时也几乎被其全部占领,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程度不一的影响。甘青地区是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控厄西北的核心地带,又是中原联结新疆、西藏等地的锁钥之地,甘青不稳则新疆、西藏必失。甘青地区这种不可替代的区位特征,对历代王朝在这里所推行的藏传佛教的政策具有深刻影响,继而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魏晋十六国经略河湟探赜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摘 要: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鲁迅编辑思想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出版编辑家,编辑工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创办和编校书刊,编辑数量之大,质量堪称上乘,他在具体的编校工作中留下了许多精辟思想和宝贵经验。他主张创办刊物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树立为革命斗争的思想;他要求在内容的选取、编校质量、出版周期、定价等方面要遵循于读者有益的原则;他认为办刊物的职责之一便是培育新作者,而编辑要善于充当挖掘新作者的伯乐要甘做腐草,积极培育新生力量;他还特别爱护年轻的编辑人才,不惜甘为人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办刊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的编辑。鲁迅的编辑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优良传统,提升编辑综合素养,仍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新探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0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为纠正朱熹“知先行后”说造成的流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并作了详细阐发。对于“知行合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批评者认为王阳明消弹了知行之间的差别,支持者则通过不同论证为其提供辩护。作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当代捍卫者,郑宗义将知行合一解释为知行本一,董平将其解释为知行同一。如果要为“知行合一”说提供更有效的辩护,则不能把知行等同起来,也不能把知行合一视为本然状态,而是要将知行合一视为应然要求。知行合一具体表现为知引导行和行实践知。

  • 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民精神富裕:价值、挑战与进路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国家战略,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应有之义。具体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旨归,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标识。从共同富裕的结构层级来看,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又包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尤其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跃升,精神富裕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成了乡村社会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面向。因此,需要明确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的重要价值,廓清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在物质基础、价值方向、公共服务等方面所遭遇的一系列挑战,聚焦物质生活的现实基础、主流精神的价值引领、优秀传统的文化底色、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探索农民实现精神富裕的具体实践进路,从而助力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发展脉络、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评价作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发展脉络,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评价指标和地方的实际情况结合度不够、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走样”、针对评价要求地方层面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等现实困境。为此,建议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制度建设、持续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注重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融合等方面入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着力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实践观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6-05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践的理论。具体来说,它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性,要求通过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视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过程性,要求激发各种活力,处理好各类关系,稳步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指出要不断提高实践主体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实践对象,通过科技创新改进实践工具和手段,扎实推进实践创新。

  • 论我国公司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路径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发布时间: 2024-05-31

    摘要:公司公积金制度是公司资本维持原则的重要体现,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股东利益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的公司公积金制度相比,我国公司公积金制度仍然存在公积金使用情形不明确,法定公积金提取比例过高,缺乏有关资本公积金制度的系统规定,以及法律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制度本身的功能作用。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公司公积金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应由作为公司制度基本法的《公司法》对公司公积金的用途以及顺序,进一步降低法定公积金提取的比例,扩大资本公积金的来源以及违反法律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制定出既权威又可操作的制度规定的角度,探讨了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发挥应有功能作用的公司公积金制度的基本路径。

  • 汉藏语系的形成与史前文化的扩散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语言的形成演变与人群的演化、迁徙密切相关,汉藏语系作为世界上较大语系之一,拥有众多的分支。各分支之间存在密切的发生学联系。按照汉藏语系语言谱系树理论,结合考古证据,发现:5900年前的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向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部的扩张,与汉藏语系分化为汉语族与藏缅语族有关。47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向青藏高原内部、东部横断山河谷地带的扩散,与藏缅语族分化有关。而3000年前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现今汉藏语系谱系众多的现代格局。

  •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性结构要素对过程性评价的影响研究

    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过程性评价作为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完善和补充,其宗旨在于强调学生课堂上进行的学习过程,是优化教学质量和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教学评价指向,已然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维度。而教师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体,过程性评价素养的形成和培育不仅是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推动学生发展的手段。立足民族地区,从基础教育教师的社会性结构要素出发,探究其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社会性结构因素都对过程性评价有影响,其中职称、教授科目、是否承担行政工作对过程性评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学历对过程性评价没有显著影响。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电商与旅游耦合水平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安徽阜阳市的实证研究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9-23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旅游与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发展是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文章选取2013—2022年阜阳市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相关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10年来阜阳市旅游业与电子商务耦合发展水平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阜阳市旅游业与电子商务发展整体上处于电子商务主导型,旅游业滞后型阶段,呈现出良好协调趋势,尚需进一步优化提升;消费市场、资源及配套设施等产业基础是影响旅游业和电子商务各自发展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网络零售额对旅游业与电子商务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最大。据此,本文建议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整合旅游产业资源,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推广旅游+电商模式,促进旅游电商产业进一步融合;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提升旅游吸引力,拓展长三角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