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自诞生之日起, 政策执行偏差就一直存在。 本文以 D 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实践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 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 从政策执行主体角度探讨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问题。 研究发现: ①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表现为: 政府 “变通性” 执行政策、 残联 “选择性” 执行政策、 用人单位 “替代性” 执行政策; ②这些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是政策执行主体 “理性选择” 的产物。 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受到信息的不完备性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制约, 残联受到社会保障水平低和自身利益驱使的影响, 用人单位对成本 - 利益的理性计算和对残疾人的就业排斥, 以及残疾人短视经济理性下的合谋。 为了有效防治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本研究从政策直接执行主体和政策间接执行主体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本文利用RDS样本数据,使用RDS估计器、收敛图、瓶颈图、经纬度信息等,对违反“随机招募假设”的RDS估计进行综合诊断。诊断结果表明,适度2022 · 1违反“随机招募假设”并不会导致严重的RDS偏差,RDS估计仍然是有效的。CJS因此,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多种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及判断假设违反适度的可能标准,为国内研究者理解RDS方法,推动和发展RDS抽样和统计估计提供了思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自动化、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取代人类成为全球各界热议的话题。既有研究主要以职业为分析对象研究机器换人的程度。文章基于弗雷-奥斯本量表,以广东省606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评估制造业一线工人岗位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取代的程度。研究发现,制造业一线工作岗位易替代的比例近55%。在企业层面,当前自动化、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岗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即各类型企业均有一定比例的岗位易替代,但实现产业升级的企业或地区以及实现深度自动化改造的企业部门将显著减少易替代的岗位;在个体层面,年龄大、无专业、教育年限短以及技能培训少的一线工人更多分布在极易替代的岗位上,这些群体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性失业风险。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以往关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关系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两者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以工具变量法对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偏差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会显著增加初中学生的偏差行为。这一发现揭示了体育活动具有复杂的社会后果,应该以规则、公平、合作和适度的原则去规范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内容提要:市场转型是否导致中国社会中政治(权力)资本的经济回报降低、人力资本回报提升以及性别不平等程度缩小,以往不同的实证研市场转型理论哪一些研究结论是可信的?究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甚至互相矛盾。本文基于1990年至2018年发表的有关市场转型实证研究的91篇英文文献的回归结果,对相关效应值进行Meta分析发现:总体而言,市场转型并没有使得中国社会的政治(权力)资本回报减少,其效应值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发展还会增强;人力资本的回报也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展显著增强;市场转型也没有缩小性别收入差距;影响研究结论的主要因素是变量测量、调查区域和研究质量等。上述结论不存在发表偏倚问题,是稳健可靠的。本文在讨论部分对市场转型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新视野》
摘要:目前推行的积分入户政策是一个精英选择制度,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对于入户城市处于观望状态。农民工所遭遇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二元体制 :劳动力流动的市场体制与劳动力社会保障的计划体制。积分入户制度是一种调节人口流动的计划体制,它追求的是城市的局部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平。在农民或农民工入户城市的过程中,容许他们理性、谨慎地进行选择,不搞高指标、强迫式的入户政策,既是对农民权利的尊重,也是城市化平稳发展的关键之一。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新视野》
摘要:本刊今年第3期围绕"大数据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组织刊发了4篇文章,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探讨了大数据在社会学中的应用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刘林平教授等人特地撰文,对其中潘绥铭教授的文章观点提出质疑。为了推动相关讨论不断走向深入,本期特刊发这篇质疑文章,并同时刊发潘绥铭教授的回应。学术争论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较少见到公开的学术批评,不利于学术的积累与发展。本期刊发的两篇争鸣文章,直面问题,针锋相对,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的坦诚和执着,相信会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大数据性质的了解。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客观、科学进行扶贫的重要基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扶贫开发的三个阶段,确定了 592 个国家级贫困县。评定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都是需要正视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使用 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对贫困县的评定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研究发现: 总体上非弱夜间灯光密度的贫困县数超过四成,这一偏误具有地区差异性; 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老少边”政策因素与领导人“关系上的照顾”产生的交互作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摘要]基于130篇SSCI社会学大数据文献,本文从文章类型、引用次数、作者信息、大数据类型、处理工具、分析方法和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学大数据实证研究偏少;作者活跃度不高;使用比较多的大数据类型包括网络社交数据、行政数据、企业数据和谷歌图书语料库数据;利用R、Python和Gephi等编程语言和软件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仍占一定比例,但机器学习方法开始得到运用。大数据给社会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激发更大的“社会学想象力”获得更好的社会测量和开展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5-04-24
摘要:Previous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 types on mental health have obtained inconsistent or conflicting results, due to problems such as sample selection bias or crude measurement of variables. In this study, we avoided these problems by using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ology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various forms of social network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a sample of 987 Chinese female domestic workers. Thus, we measured social network types in terms of both network attributes (friend networks and family networks) and interaction channels (face-to-face, telephone, and WeChat/QQ channels, where the latter are two popular online messaging platforms in China), and used the coarsened exact matching method to obtain a balanced samp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cial network typologies ha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this sample of domestic workers, as evidenced by (1) In terms of network attributes, family networks we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mental health and friend networks were associated with worsened mental health; (2) In terms of interaction channels, the significant amelioration in mental health from family networks came from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the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in mental health from friends networks came from telephone interactions, and in terms of other interaction channels, family networks and friends network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mental health. Robustness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se conclusions are reliable. We discus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which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networks influence mental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