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合作期刊: 《财经法学》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侵害人格权是否会导致损害,须结合具体人格权类型加以判断。基于生成的侵权内容而发生的下游损害不应纳入服务提供者应承担的损害范围;潜在的再次生成侵权内容的损害需视再次发生的几率来决定是否予以赔偿。因被侵权人的损失和侵权人的获利难以准确计算,酌定赔偿或法定赔偿是确定赔偿金的主要方式。在生成阶段,服务提供者侵权的过错程度是过失,人机交互的侵权方式使得侵权影响范围往往有限,故服务提供者应承担的损害赔偿金不宜高,且通常也不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责任承担方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场景中可以表现为服务提供者向接触过侵权内容的使用者推送澄清声明或专门开辟页面来发布澄清声明,且不宜再适用赔礼道歉。相较于传统损害赔偿理论,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的特殊之处在于改变了事实基础、冲击了价值选择和影响了治理逻辑。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发布时间: 2025-03-07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法藏敦煌文献P.3438V 为沙州官告国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王鼎状四件,记述其在沙州赴宴、参与打颙活动等事迹。又据书道博物馆藏第116 号《观世音经》王鼎写经题记纪年“天福十四年三月六日”及BD09522V 王鼎某状封筒,可将P.3438V 的撰作时间确定为乾祐元年十二月(公历949 年初)。王鼎等带来了后汉朝廷授曹元忠节度留后、检校司空的官告及“归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印”。对该状的释读有助于廓清后晋、后汉之际沙州与中原的交聘史事,官告国信判官王鼎在敦煌的活动亦体现“天使”受到曹氏归义军使府的特殊招待。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行政与法》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迫切需要进行源头治理。运用扎根理论对我国18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研究揭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风险的复杂来源涵盖数据、算法、系统和人为层面的多层次关系。在数据风险方面,包括非法获取、泄露、留存以及数据质量的瑕疵等问题。算法风险涵盖模型设计、黑箱风险以及歧视、霸权和操纵等潜在风险。系统风险包括失控、社会性、侵权性和责任性风险。人为风险主要表现为数据投毒、恶意使用和技术依赖等风险。对数据风险,倡导建立语料来源黑名单、获得信息时取得个人同意,并加强训练数据管理。对算法风险,包括技术治理和制度治理,应提高服务透明度、规则可解释性,促进模型更新升级,并建立安全评估和内容审核等制度。对系统风险,治理侧重于强化安全技术研发、完善技术标准,关注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保障和明确责任认定。对人为风险,治理涉及主管部门、研究开发者、设计制造者、部署应用者和用户,建立法规准则、推动技术发展、提供清晰说明、保障用户选择权,并强调用户的主观善意和积极参与治理。这些措施构建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源头治理体系。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发布时间: 2024-12-17 合作期刊: 《河北法学》
摘要:第三方资助面临的诸多困境与ISDS的系统性缺陷密切相关,探究其兴起的法理依据和发展表现是有效规制的前提。尽管投资仲裁机制在设计时未设想到第三方资助的蓬勃发展,但投资条约的实体待遇条款和仲裁程序规则共同促成了第三方资助在投资仲裁“合法性危机”下的应用发展,使投资者获得竞争优势,并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国际投资体制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通过完善仲裁规则和强调缔约国的回归,可以缓解第三方资助所引发的负外部性。为适配国际上第三方资助的规制动态,中国有必要在仲裁立法中对相关问题进行规范性安排,以实现实践和立法的有效对接。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发布时间: 2025-04-24 合作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土地改革在发展中国家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是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和不平等的重要战略。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继承了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带来的土地空间扭曲,失败的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未能实现土地权利转换和空间正义,致使激进土地改革成为当代南非政治话语的核心议题。以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作为南非土地改革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基于类型学的非均衡性竞争理论框架,可以解释南非土地改革结构性失衡的理论根源与现实表征。南非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从温和到激进的演变趋势蕴含深刻的政治逻辑,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议程作为政治精英妥协的结果,为激进土地改革埋下政治根源,此后的政党竞争、公民社会力量扩张以及持续性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土地改革对于发展中国家超越新自由主义土地改革案白具有一定镜鉴意义。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真实性是国际化后本土品牌保持本土性的核心,文章研究的是国际化前后本土品牌的真实性差异及其对本土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在真实性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品牌真实性、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购买意向以及合作地位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377份样本的层级回归结果表明:本土品牌国际化后其真实性水平显著下降;在国际化合作中,本土品牌的合作地位越高,其真实性水平越高;国际化后,本土品牌的真实性显著正向影响本土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在品牌真实性对购买意向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合作地位负向调节品牌真实性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之间的关系。文章明确了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国际化后的真实性感知和行为进行解读和反馈的心理机制,从而为国际化后的本土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的品牌策略提供启示。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深入,为建筑设计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主要聚焦于知识传授和技能模仿,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建筑人才的需求。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教育中的赋能潜力,分析了通过生成算法、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工具优化教学模式的具体途径。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三阶段模型”(模仿、探索、创造)。通过结合理论模型与实践案例,验证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以图书馆建筑设计教学为例,本文设计了一个具有反馈机制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力特质对建筑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促进了教学模式从“模仿”向“创造”的转变,也为未来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