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典化视域下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规范探析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1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是以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为旨趣的“责任束”,其与《民法典》第1234条及经济法、行政法中的生态环境修复相关条款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特别的关系。行政主导生态环境修复责任适用的合理性在于契合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公法属性,符合法的安定性和成本最小原则。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过程中,应对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基本概念、结构内容、适用认定等展开系统构造。生态环境损害是概念厘定及责任适用的关键,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结构内容应与法典的体例相吻合,使其适用认定与行政主导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目标的高效实现。

  • 自我的封闭与敞开——休谟论同情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1 合作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休谟在其《人性论》和《道德原则研究》中,对现代人的自我与社会之关系有极其精妙深入的讨论,也内在蕴含着18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的历史情境。本文尝试聚焦于休谟的同情概念来展开讨论,揭示现代社会充满想象的自爱之人,如何只有通过“虚心”地开自我,去体会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同悲同喜、同苦同乐,并由此产生基于普遍人道的道德感,才能超越自爱虚幻的自得自满,构建起更大的共同体和社会秩序,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休谟对同情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是理解构成现代社会基础的人心与道德秩序的重要资源。

  • 论李西月内丹学的先后天思想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05 合作期刊: 《周易研究》

    摘要:宋元以降,道教学者广泛论及先天和后天,却并未对其进行严格界定,相关论述亦较为笼统。李西月基于前人对先天和后天的理解,将宇宙的生成次第解释为先出于天者、先原于天者、后天(包括后天中之先天和后天两个层面)等阶段,并强调内丹学由后天所返还之先天合前二义而兼有之。与之相应,丹有二品,即结丹和还丹,其炼养次第为结丹、七返还丹、九转大还丹;药有二类,即内药和外药,其用药次第为始则取外药以制内药,继则由内药以修外药,终则食外药以合内药。李氏的先后天思想不是对前代先后天思想的简单综合和总结,而是在其基础上的一次创新性发展,透显着他对宇宙生命的独到认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讲好中国故事”的VR电影叙事研究

    分类: 艺术学 >> 电影学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08-14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使用新媒介、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软实力、提升话语权。与此同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电影(简称“VR电影”)成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VR技术以其沉浸感、交互性等特征,具有不同于二维平面媒介的叙事功能和移情力量。其有助于深化“中国故事”的内涵,并扩展其叙事外延。VR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主要包括事件叙事和空间叙事两种类型,前者以传统意义的“故事”讲述为主,后者以跨媒介意义的数字空间为主要叙事载体。巧妙运用两种叙事类型,有助于“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呈现,以及提升VR媒介进行国家叙事的能力。

  • 从“绮丽”到“典丽”:六朝至盛唐骈体赋审美形态的转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丽”作为骈体赋与生俱来的艺术形态,在六朝至盛唐经历了从“绮丽”到“典丽”的转变。“绮丽”是六朝至初唐体赋的基本审美形态,它与贵族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侧艳的宫廷书写与华美的驿体表达是士族这一创作主体的自觉选择。隋唐之际南北文化碰撞、交汇,士族意识的淡化与反观念的形成预示着体赋审美形态的新变,这种新变主要表现为典实、重气的创作取向和古拙、庄雅的体形式,由于盛唐体赋表现得最为显豁,赋风遂由此完成了向“典丽”审美形态的转变。而后,余风所及,中晚唐体赋延续着六朝至盛唐“绮丽”与“典丽”两种审美形态的博弈,但这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意味着六朝审美旨趣的失落与散体化、功利化的发展。

  • 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 三种解读方式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概念,对该概念的探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技决定论、自然保护论、财富创造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三种解读方式,深入剖析这三种解读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内涵。科技决定论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却将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决定性要素,忽视了劳动者这一主体性要素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自然保护论以生态环保之名谪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实际上囿于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误读;财富创造论将“生产力”仅仅理解为一个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范畴,仍旧落入古典政治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窠臼。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体现,有着丰富科学内涵和鲜明价值旨归。

  • 数据驱动幼儿区域活动学习分析:逻辑向度、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分类: 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25 合作期刊: 《江苏教育研究》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学习分析基于数据阐释学习表现、揭示学习规律并提供适应性反馈,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目前,学前教育场域下的学习分析多依赖经验观察,以数据驱动幼儿区域活动的学习分析路径尚不明确。从政策指引、理论基础和实践趋向层面剖析数据驱动幼儿区域活动学习分析的理路,揭示了技术供给、学校变革和幼儿个体成长层面的现实困境。为实现数据的有效赋能与价值变现,未来应持续优化智能采集设备,低侵入性感知幼儿数据;秉持生态系统理论,科学化搭建学习分析环境;发挥技术联动作用,多角度分析幼儿学习信息;重视伦理隐私安全,全方位关注幼儿和谐发展,以期革新评价工作、提高保教质量。

  • 心态与共同体:试析巴特菲尔德的农村改革思想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美国早期农村社会学和19世纪末“乡村生活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巴特菲尔德的农村改革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具有一定影响,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师从其攻读博士学位的杨开道。巴特菲尔德将改造农民封闭的“个体主义”心态作为解决乡村问题的关键,并且通过对美国乡村社会的精神领袖传统进行改造,围绕乡村领袖、定期集会等机制尝试将乡村社会重新组织为进步的“合作共同体”。巴特菲尔德的农村改革思想不仅为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还为理解杨开道的乡村社会思想和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早期问题意识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