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职业技术教育学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1
摘要: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生,是活跃在基层文化艺术战线上的国家艺术人才的主体,直接参与着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多项战略性工作,对他们的培养应该更加用心。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大学艺术生培育的核心素养内涵可以表述为专业感知、技能娴熟、艺术创造、文化发挥、研究探索五项,后三项都与更高的文化知识要求相关,但艺术生普遍的逻辑思维薄弱和前大学时期不良学习习惯,阻碍了他们吸收更多文化知识和锻造逻辑思维能力可能。根本上讲,就是没有足够的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生理论课程教学中,必须承认和面对的现实。这样的现实,决定了基于相当知识储备的各种前沿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他们身上并无用武之地。立足这个现实,不妨尝试全理论课程的教师全过程指导的有声阅读教学方法,并辅以专业术语一致化更新,立足于文字阅读理解基础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首先为学生锻造出自我学习和逻辑思维起步的根基,方是务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川滇黔边地区是我国内陆历史悠久的铜盐经济区,汉晋之时已是文明比同巴蜀的南中标杆之地,却自东晋开始急剧文明退化,至清初已是持续一千三百余年的“内部边疆”。清代,清廷以铜盐开发为西南边疆经营的抓手,滇东北之铜,乾道之时每年采治输出400-600余万斤以供京局铸钱。但云南食盐不能自给,贵州不产盐,滇黔边铜业开发全部仰给川盐输入,由此形成了川滇黔边的铜盐经济圈。但川盐的输入,不仅是为铜铅开发提供基本物资保障,使得铜铅开采的足够产业链人口聚集成为可能,更为滇黔铜铅的有效输出降低了成本,形成一个大宗物资等量逆向输出的闭环。这与清廷为保障滇铜输出建构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保障体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成为其点晴之笔,将整个川滇黔边渗透式地卷入内地化的经济社会持续增长之中,最终完成与中华内地的文化一致性变迁,“内部边疆”属性消失。铜盐经济的这个文明推动功能,自古有之,但只在清代的川滇黔边才把其作用的原理与动力细致地呈现出来。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发布时间: 2025-04-08
摘要:清代滇铜京运是一项起自四川泸州的国家战略性运输工程,繁盛于乾道之时一百余年。这项运输工程,以其时长、规模、频次,还有当时技术和组织条件的历史限制,必然地让运员面对大量的公务执行困境。得益于道光时期贵州遵义籍官员黎恂充任京铜运员时的日记《运铜纪程》,这些困境得以一一呈现。除了万里长途的风波之苦外,其困境之大端集中在长运制度、公务交涉、小民谋利、传统礼节四个层面而贯穿始终,其间都裹挟着重大利益的诱惑。如何突破这些困境,考验的不仅是运员的公务执行能力,更是对其儒家士子精神信仰成色的检验。运员黎恂以自已亏空的方式,圆满完成了这趟任务,超越了全部困境,成全了自己的信仰,但他的努力并不带有普遍性,对当时儒家士子整体情怀堕落、国势江河日下的悲叹与无力感,才是他记录下这趟差使的欲说之言。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若将明缅战争与清缅战争比较,明可谓是“胜而不胜”,清则是“不胜而胜”。在对缅北诸土司维系上,明廷是当国力衰落之际,不得已而不争,清廷则是当全盛之际战而不争。此两大不同,其实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西南边疆铜盐经济对战争的支持度差异和对边外诸土司的维系度差异。在明代,作为西南边疆主体地域的云南地区铜盐经济体系虽然规模较小,但有丰富的相对铜盐资源剩余,故明军具有较深厚的战争潜力,战争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主观的争与不争;在清代,虽然铜盐经济已成为云南最显著的经济特征,但铜盐资源相对于人口增长和国家主要需求而相对乏,可用于战争和维系边外土司的部分极为有限,过度的耗取极可能引发既有经济社会体系的崩溃,这就决定了它在战争规模控制和缅北土司经营上都必须更为理智。铜盐经济实是明清两朝对缅战争及对缅北土司维系差异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