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 >> 基础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技术学 发布时间: 2025-03-14
摘要:人工智能作为未来教育的核心驱动力,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新方法和新平台。通过构建多元互联的沟通矩阵、智能适配的资源平台、人机共生的教育生态和数据驱动的评估模型,AI技术显著提升了教育主体协同效率与资源均衡水平。然而,AI的深度应用也引发多重治理困境,具体表现为:技术依赖导致育人者角色解构与学习者数据物化,削弱教育主体性;技术区隔加剧数字资本断层与机会剥夺,固化资源分配壁垒;工具理性侵蚀情感联结与创造力根基,引发人性发展异化。为此,需构建“价值一技术一主体”治理框架:强化“育人本位”伦理准则,遏制技术异化倾向;实施算法透明度审计与数据正义监管,破除资源垄断困局;锻造“全人”素养的教师队伍,重建教育主体价值。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发布时间: 2025-03-13
摘要:【摘要】延安木刻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强烈的抗战救国使命和“前线”意识。全面抗战爆发后,其作为革命的武器,以独特的媒介特性在前线发挥着动员民众的功能。《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华北抗战的向导”,亦是前线木刻的重要阵地,其刊载的木刻以视觉化图像叙事完成对民族革命精神的情感表达,发挥情感动员的功能;并通过历史与文本的互文性叙事,实现多维语境中木刻意义的再生产,强化动员的社会效果。由此以文字为代表的“想象的共同体”转向以图像为代表的“可见的共同体”,这体现了木刻抗战动员的革命化、视觉化和情感化内在逻辑。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2-16
摘要:延安木刻版画在艺术史上独具一格,本文聚焦其图像生产,秉持生活为源、人民为本之理念着力探究。缘起于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深入生活”创作法,探讨革命文艺如何扎根人民生活实践并推动历史发展。研究从新现实主义视角出发,分析“生活”概念的多重维度及“人民群众”的核心地位。采用历史分析与文本解读方法,考察抗战时期艺术家多重身份及革命文艺创新路径。研究发现延安木刻版画借“深入生活”实践,实现艺术形式革新与人民精神觉醒提升,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契合,为民众提供精神引领,丰富其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