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财政学 发布时间: 2025-02-11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财税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被明确表述为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和理顺中央地方间的财政分配体制关系三大任务。我国财政体制的现状为:中央与以省为代表的地方间维系着1994 年配套改革建立的分税制框架,只是共享税规模已越来越大,省以下却并未实现分税制的贯彻落实。而这正是基层财政困难、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和土地财政短期行为等遭各方诟病问题的体制机制成因。本文认为,须在“问题导向”下解决问题:在坚持分税制改革的大方向下,远景目标是“政权—事权—财权—税基—资产权—举债权—预算”的制度安排在扁平化的“三级”框架中环环相扣地内洽,并配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使各级、各地政府主体达到“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具体化的支出责任相匹配”的长治久安境界。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十分突出的两项“攻坚克难”任务,为财政层级架构扁平化与地方税体系建设,应当由此促进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得到落实。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回顾人类历史可发现,数学的发展可由“基础理论认识”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革命,进而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既往社会上人们对数学的刻板印象一般是空洞的解题训练,这种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形式推导的能力,却不易导致对事物真正的理解与深入的独立思考,在过于强调抽象思维的同时,会忽视数学的应用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实为科学思考与行动的基础,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数据的使用不仅仅是取得计算结果,还可以用于科学探索中的解释、预测、归因和理论建构,而数学的这种用途也恰好可以在公共政策与制度设计、评价或解读政策、评估或监督人类行为、前瞻未来等方面发挥其功能作用,是促进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梳理数学对科学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以数据建模分析在税收征管实践领域的应用为例,进一步认识数据赋能公共政策的广泛应用潜力与前景,以助益我国公共政策效率与公共性的提升,满足数字科技加速发展及良法善治的时代诉求。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发布时间: 2025-02-26 合作期刊: 《财会月刊》
摘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其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和正确处理金融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简述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从金融双轨运行框架中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两大方面,以及政产学研金结合的机制创新,分别论述勾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工作要领,并结合实务操作提出改进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发布时间: 2025-02-21 合作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摘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推动乡村发展, 旨在推动城镇资源向乡村流动, 实现城乡要素的优化融合和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这与以城乡要素流动为内在动力的城乡融合发展相契合。乡村PPP 项目中的城乡要素流动方式, 受政策导向、项目的盈利能力与规模经济、行业属性、毗邻城乡的公共需求的同质性和要素的互补度等因素综合影响, 可分为产出完全服务于“三农”、城乡产出一体、城乡打包和城镇产出辐射乡村四类, 其表现存在行业和区域异质性。在新机制出台背景下, 因乡村PPP项目盈利能力天然弱于城镇PPP 项目, 政府旨在实现公共品供给提质增效的公益性与社会资本旨在逐利的商业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乡村PPP 项目中更突出。因此, 以提高投资回报率为指向的规模经济是融合城乡资源、平衡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杠杆。城乡产出一体和城乡打包方式, 可成为新机制下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品供给的主流方式。下一步, 应加强乡村要素市场培育、完善相关制度、以城乡要素流动为纽带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新机制在乡村公共品供给上发挥更积极、更可持续的作用。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08-05 合作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如何依靠内生动力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在为破解农业新质生产力难题开辟新路径。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八大综合经济区和不同时期的异质性;农业技术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政府干预能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作用效果,当政府过度干预时,则会降低这种正向作用。为此,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均衡发展;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释放数字普惠金融潜力;优化政府干预,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