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内蕴的生命伦理批判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3-25 合作期刊: 《浙江学刊》

    摘要:从关涉生命境况、生命目的与生命价值的生命伦理之维解读《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厘清这一线索,从逻辑起点与生成条件出发,探析《资本论》内蕴的生命伦理批判,通过对实然的批判与应然的揭示,可概述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导致的“两极性”是造成无产阶级生存困境的直接原因;工人之于资本家只是其畸形短命的“生命资本”、人格化的“劳动时间”以及驯顺的“人身材料”;生命生存质量决定生命伦理样态,对生命本体的尊重与肯定是生命伦理得以张扬的逻辑前提;拜物教是对生命伦理的物化与消解;无产阶级革命是生命伦理得以有效保障的根本途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生命伦理的最高旨归。

  • 》的西方文明批判及其现代化启示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8-13

    摘要:《资本论》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与反思是马克思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和阶级历史的重要视角。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西方文明的生产力变革、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以及人类历史由“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历史进程,客观科学地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历史进步性。《资本论》对西方文明的剖析视角并非单一、孤立的和形而上学式的视野,而是基于物质生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产生、发展与历史趋势的必然性进行了“病理学”分析:少数人的现代化;财富的两极分化;物的崇拜形成了单向的文明;高速旋转的生产方式造成的是生态“代谢裂痕”;暴力、掠夺和战争的世界化。马克思在西方文明及其现代化的批判研究中,指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特征,即西方文明具有寄生性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自然的剥夺和第三世界的殖民上的,其文明内在矛盾机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不仅蔓延至全球,更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与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新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文明的旧价值、旧路径和旧经验的全方位超越,向世界各国阐释了中国担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 马克思社会发展“跨越”思想的比较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16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通过对德国特殊历史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双重跨越路径:在理论上以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批判为突破口,在实践上以无产阶级为革命主体,论证了德国可能跨越政治解放阶段直接实现人的解放。在晚年关于俄国公社的研究中,马克思进一步运用唯物辩证法,通过具体分析俄国公社的二重性特征,提出俄国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两种“跨越”思想都是辩证法在落后国家发展道路分析中的运用,但是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和成熟程度不同。《资本论》的理论与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是分析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 》中的视差辩证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哲学方法。如果从研究对象和视差的视角看,《资本论》的辩证法也可以被视为视差辩证法:它具体表现为货币之视差、剩余价值之视差等。视差乃是观察同一对象的不同视角而形成的差异。这一差异既取决于主体,也依赖于客体之不同。因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而在“实证客体”与“现实客体”之间就形成了视差的辩证法。视差辩证法通过直面这一视差,把握视差现象背后的“现实”,同时又站在视差“现实”的基础上对仍处于“视觉欺骗”阶段的观察予以批判。从这一视角看马克思对货币和剩余价值的考察也是视差辩证法的体现。

  • 马克思《伦敦笔记》中的货币问题研究及其理论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伦敦笔记》构成了马克思反思 1848 年革命,重新进行经济研究工作,写作《资本论》的重要过渡环节。在《伦敦笔记》关于货币、信用、流通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批判了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借鉴“银行理论”派,区分了货币的不同职能,揭示了危机背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重新考察《伦敦笔记》中的货币问题研究,有助于我们完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创作过程、叙述方式、理论方法上深化《资本论》研究,科学研判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回应金融资本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

  • 》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24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体现在它的结构艺术,即《资本论》创作过程的整体性、结构的整体性以及方法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无比认真的态度和严格的自我批判精神以及他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使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资本论》中融为一体,作为“三大批判”存在,是“超学科”意义上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的称谓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任务使然。为了彻底完成历史的任务,三者必须融为一体,要在三者的互释中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资本论》不仅集中展现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而且揭示了由其构成的“现实的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所以,《资本论》不仅是作为“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而且是追求最严格的科学性的学术著作,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 肇端于《》: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取径再探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7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思想史领域声名显赫的侯外庐的研究生涯肇端于《资本论》的翻译。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为侯外庐转向中国史研究奠定了基础。《资本论》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使得侯外庐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上形成独到见解,对中外尤其是苏联学界的“空白说”进行了回应。其五卷本《中国思想通史》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资本论》的理论视角,呈现出从生产方式出发,经由社会形态判定,最终揭示中国思想发展面貌的研究模式。侯外庐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得以形成系统的研究取径,《资本论》既是时间起点,也是逻辑起点。

  • 》中的“五种社会形态”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发布时间: 2025-01-21

    摘要:“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系马克思本人概括提出,并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的论证和说明。首先,《资本论》通过考察社会生产方式,述及了人类历史上的五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其次,在马克思笔下,原始公有制—阶级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而阶级社会由于经济剥削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奴隶制、农奴制、雇佣劳动制三种形式,从而由低级到高级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构成一个历史的发展序列”。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大量事实和论证说明:生产方式的更迭不是机械替换,社会形态的呈现也不会定于一尊,历史发展的道路更不能按图索骥。因此,五种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只能寓于历史的具体现实中理解,而不能作为创造历史的公式。

  • 中共利用敌对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广告事件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摘要:1947年2月,一则推介《资本论》的广告惊现于《中央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被称为向国统区投出的一枚“重磅炸弹”。马克思著作广告何以能刊登在国民党中央党报头版?一方面,它是中共地下党员、革命出版工作者主动出击、周密筹划的结果;另一方面,《中央日报》推行企业化经营改革、急于寻求广告资源应对骤增的成本,减少了敏感广告刊登的阻力。此外,《中央日报》内部混杂的人事变动以及革命出版工作者与报馆职员的私谊,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资本论》广告事件,是中共巧妙利用敌对报刊进行革命宣传的结果,是马克思“用坏蛋打坏蛋”革命宣传思维在中共宣传工作中的生动历史实践,也是中共一以贯之的做法和革命宣传的主要特色之一。

  • 》的阐释:方法论原则与未来空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学术界》

    摘要:《资本论》作为“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而持续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并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资本论》的阐释工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之义,还是一项事关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资本论》的阐释不仅要在“用眼—用脑—用心”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作者—作品—世界”的逻辑与关系,还要正确运用“前结构”“语言”“间距”和“理解的循环”等条件来开展。总体而言,《资本论》的阐释既要遵循诠释学的一般原则,还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展开具体阐释工作。在坚守唯物主义立场、善用辩证方法的过程中,恪守现实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民性和批判性等原则,以积极探求马克思的“原意”、分析《资本论》文本的“原义”。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资本论》的阐释依然要以面向现实问题、面向经典文本的自觉积极推动《资本论》与现实的“对话”,充分呈现文本与思想、历史与未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激活《资本论》的“生命力”。

  • 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新释:从“形式规定”到“悖论生成”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形式规定”是《资本论》手稿中的重要方法论范畴,是“物质规定”和“本质规定”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经济唯物主义的原则。经济范畴的本质关系并不在现象世界中显现,而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因此不能将“物质规定”与“本质规定”混为一谈。资本作为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受到物质载体的多重遮蔽,形成了载体形式对实质内容的层层包裹,资本的复杂形式规定使其成为一种神秘性的存在。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只有站在“形式规定”的方法论高度,才能揭示“生产关系的物化”对本质关系的遮蔽,洞察“物的人格化”所导致的主客体关系的颠倒,从而把握资本所特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只有通过资本的悖论性存在,阐释资本运动中生成的机器悖论、劳动悖论、贫困悖论、人口悖论和生态悖论等多重悖论,才能深化对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认识。资本的悖论性和自反性最终将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效实现对资本的规范、引导和驾驭。 

  • 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世界历史”意蕴——基于《》的创作视角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5-04-14

    摘要:摘要: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的创作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与“世界历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目的在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破旧立新”,计划反映于《资本论》结构的具象调整,意义旨向于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剖析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思想,其在《资本论》创作中指明商品是世界历史生成的逻辑起点,资本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延伸,揭示了资本主义普遍危机必然导致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扬弃。马克思通过“资本一般”与“许多资本”辩证法的空间化展开,解构了“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历史”;指出世界市场作为资本逻辑的“总体性实现场所”,提供了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工具;以爱尔兰饥荒为例对殖民地研究的方法论突破,实现了从实证历史分析到理论批判的多视角转变;基于国际价值转移机制的技术化分析,指明了落后民族国家突破依附性发展模式的批判方向,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基本现象的考察中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发展。

  • 詹姆逊对《》的非政治再现解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10-17

    摘要:詹姆逊对《资本论》的非政治再现只是后现代“认知测绘”的一个基本操作。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的微观考察,詹姆逊认为马克思没有阐述政治与革命的问题,或者马克思把其间隐含或突然出现的政治与革命观点被对立统一的严谨论证表达方式自我否定了,而其中最有政治革命性的历史预言则是一次“更重要的断裂”。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中的时间、空间与辩证法三个维度的专门透视,詹姆逊确认其中没有政治革命性的内容,总结得出《资本论》第一卷没有政治结论的政治结论。詹姆逊对《资本论》的非政治再现,意在告别宏大社会政治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非整体性的理解,也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幻灭,走向后现代微观政治文化批判的生存策略的再现。

  •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之谜的科学解答——以 《 穆勒评注》 和 《 》 为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4-04-09

    摘要:学界对 《 穆勒评注》 的研究多聚焦于交往异化问题, 然则还可从下述维度解读: 《 穆勒评注》 是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货币形式的历史生成过程、 对货币本质之谜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文本。 在 《 穆勒评注》 中, 马克思基于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揭示, 批判了英国国民经济学家的错误货币观, 运用辩证法揭示了货币范畴的历史性, 将其本质聚焦到对价值范畴的理解上, 表明货币是价值生产的产物。 《 穆勒评注》 暗含了对货币本质的科学思考, 借助这一重要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 《 资本论》 中进一步澄清了 “价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 的表现形式, 是 “需要被迂回表现的劳动时间”, 即劳动和产品互相交换的普遍中介。 “价值” 通过形式运动, 从简单价值形式直至发展为货币形式, 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继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由此解开了货币本质之谜。

  • 广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与“人类学笔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3-26

    摘要:全面把握《资本论》与“人类学笔记”的关系,是厘清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脉络的关键。所谓马克思晚年由经济学研究转向经验人类学研究的论调不能成立。《资本论》与“人类学笔记”主题的差异,只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视角的变化,而非研究兴趣的转向。进一步的,不仅“人类学笔记”关于原始社会生产状况、土地关系的内容,直接为《资本论》第一卷完善有关原始社会的叙述、第三卷补充地租起源的内容提供支撑;而且《资本论》为“人类学笔记”的原始社会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这表明马克思晚年并未放弃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需在广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透视《资本论》与“人类学笔记”差异表象背后的联系,才能正确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总体脉络。

  • 劳动教育的缘起、演变与当代指向 ——基于《》的阐释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劳动体现出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之中人的观念也呈现出对劳动教育的不同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教育以未来教育的样态真正作为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基于19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考察结果提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一劳动教育的原则。具体而言,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兴起,现代劳动教育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劳动教育历史性演变的探赜,更加深入理解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劳动教育具体形态发展。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要求,将自身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目标最终指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的时间辩证法:资本逻辑的时间叙事及其解放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资本论》的时间概念与资本批判紧密相连。马克思在该书中分析指出,时间在资本的作用下呈现出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质。具体时间与个体的社会劳动结合在一起,抽象时间则表现为价值的独立运动。资本周转与时间转化交织浸润,资本逻辑的建构体现为从具体转化为抽象的时间规范。作为一种将时间抽象化的强制力量,资本将个体的生命时间统摄于它的结构之内,这导致劳动者无可规避地处于被奴役和支配的异化状态。除了建构时间的抽象统治结构,资本主义还造就了一种瓦解资本逻辑的历史动力——从抽象还原到具体的自由时间。资本增殖的空间来源于劳动者被压缩的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对资本的批判“代表一个阶级”,劳动者才能真正推翻时间的抽象统治。要完全超越资本,必须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解放自由时间。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时间才能从异化劳动的空间转化为自由发展的空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上述分析,不仅解开了“资本之谜”,也解开了“时间之谜”和“自由之谜”,在揭示资本逻辑限度的同时,为当代社会主义世界中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

  • 迈向《》阐释的第三种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资本论》 虽然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科学著作, 但其中也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理想。既往对《资本论》 基于“拜物教”批判的价值逻辑阐释以及对之反拨的科学逻辑阐释,均有所偏失,故有必要走向一种基于科学理论与价值理想相互中介的实践逻辑: 一方面, 科学理论服务于价值 目的,其研究领域和对象的选择受价值理想指引或限定; 另一方面,这一服务的方式是对价值理想进行中介, 即根据所揭示出的事实性规律限定行动的 目的与方式,使之具体化为可行之方案。这样一种价值理想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中介、价值逻辑与科学逻辑的交互中介,方才构成了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实践活动之构架, 因而, 对《 资本论》 的阐释便当在这一综合了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第三种逻辑”的视域下进行。

  • 论《》的美学问题:如何破解“审美拜物教”之谜

    分类: 哲学 >> 美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3-25

    摘要:“审美拜物教”是研究《资本论》美学思想的重要问题。研究“审美拜物教”的主要任务是破解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秘密,而拜物教性质在于“物化”和“物象化”,故对前者秘密的揭示应分两步走。首先,“审美物化”是指美的属性在价值形式中成为价值对象性的外化表现和先验镜像,审美价值成为表征剩余的使用价值。其次,“审美物象化”指的是社会关系通过艺术/审美商品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价值关系一审美共通感一艺术/审美商品体系”是揭示其秘密的研究理路。对“审美拜物教”的研究,拓展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为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第一卷第一、二版和《<>第一卷的补充和修改》手稿中的价值论

    分类: 哲学 发布时间: 2025-01-19 合作期刊: 《哲学家》

    摘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正确把握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价值量由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是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广泛接受的传统观点。与边际主义的论战促成了传统观点的流行,它简化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复杂性,同时也遮蔽了其中的重要因素。随着新MEGA的陆续出版与“新马克思阅读”思潮的出现,学界开始注意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二版和《第一卷的补充和修改》手稿对劳动价值论表述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到,价值不是仅由生产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和交换决定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劳动时间来衡量,而只能用货币来衡量。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价值论可以被称为“货币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