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9-1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的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支撑,根植于中华的大一统历史传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通过高校、社会和网络主阵地的建设,可以强化大学生群体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工作和群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回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保障回族群众的政治权利,构筑中华民族政治互信共同体;改善回族群众的经济状况,构筑中华民族经济互惠共同体;重视回族文化习俗和教育,构筑中华民族文化互融共同体;发展同回族群众的统一战线,构筑中华民族命运互联共同体。这些举措不仅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回族群众的广泛拥护,有效促进了回族群众的解放,而且调动了回族群众参与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凝聚了建立新中国的磅礴力量,为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分类: 新闻传播学 发布时间: 2024-11-21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红色报刊中的《新华日报》通过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连接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纽带,事实性报道,全民族动员等多种形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推动民族意识觉醒与团结抗战。《新华日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过程中,传播中华民族概念、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强化各民族领土主权意识、动员最广泛的阶级联合为新时代红色报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经验启示。为此,坚持“四个大力宣传”“三个讲清楚”的任务和要求、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运用红色报刊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当代要继续重视舆论宣传、历史传承、媒体功能发挥和话语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有四个特征清晰且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因内向的经济地理而生,因各民族参与共同的历史实践而兴,因大一统观念而存,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强。从中西对比的视角看,中国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不同于西方的、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地理、历史实践、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具备有利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条件。基于这四个特殊条件而生成的自然力量、实践力量、人心力量和制度力量强大而坚韧,确保了中国长期以来民族不散、文明不断。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近代回族镖局在中国镖局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以北京的“贯市李”镖局最具代表性。“贯市李’镖局不仅承载着货物安全运送的职责,更是在经济活动、信息交流与民族互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镖局活动覆盖了多个民族区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其在走镖过程中设立的住宿站,成为不同民族成员共同生活的平台,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此外,镖局的信局服务构建了跨地域、跨民族的信息网络,加强了社会联结。其历史实践证明了经济活动与民族团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社会稳定与民族发展的基石,为我们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分类: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真正共同体的思想为后人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当前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14亿人口的巨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索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巨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一个多民族大国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摆在突出位置。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基调和主旋律,为推动民族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背景。民族信任作为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其研究进展直接影响着民族学等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的本土化构建。通过概述国内外民族信任概念、心理机制、培育措施等关键理论成果,尝试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民族信任的概念内涵构成和心理机制新框架。新概念框架包含“熟人 - 陌生关系”和“人际 - 群际自我归类”两个维度,新心理机制遵循“共同内群体—人际信任—群际信任—共同内群体”的积极循环逻辑,包含“去范畴化”“突显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转换策略,体现出“人际信任—群际信任”的良性互动以及内外身份的相互转化过程。以新概念和心理机制框架的视野,提出民族信任研究的未来发展思路,以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构建中国民族学等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干旱区民族发展和群体关系的关键因素,生活在新疆南疆的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生存智慧与饮水思源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进程加快,惠及各族人民,在改善民生中凝聚了人心。当代水利建设使传统饮水思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是衔接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纽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体现。这种基于民众日常生活、在群体发展实践中自然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内在情感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5-08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国家层面建立起最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历史逻辑,近代共同的伟大斗争催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觉醒,新中国的探索实践使中华民族结成更具凝聚力的“大家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形态。百年奋斗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解决多民族国家现代认同的新路,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新贡献。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08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元宇宙作为多种技术集合的空间,对现代社会变革意义深刻,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再次焕发生命力。元宇宙赋能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路。当前,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传承和发展之中的困局”“支持与保障的现实脱节”“个人与文化之间的壁垒”三重困境。建议借助于元宇宙,从“塑造共生一搭建红色文化社区空间”“续文化—红色文化的程序规范”“拟合身心—个体红色文化沉浸体验”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01 合作期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毛泽东多次赴民族地区调研,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由“自决”转向“区域自治”,将民族区域自治由理论带入实践,由局部地区推广至全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将发展经济视为一切工作的前提,显著改善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情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制定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团结奋斗,为推动各民族共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毛泽东从社会条件、制度保障、物质基础、科学思想、宏伟目标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奠基和开拓性贡献。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4-12-27 合作期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标识。其生成演进经历了从自然存在到自我觉醒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和科学凝练使蒙古马精神从自在发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蒙古马精神有助于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弘扬和践行蒙古马精神,要不断加强科学理论研究以提升蒙古马精神的阐释力,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以增强蒙古马精神的影响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以激发蒙古马精神的感召力。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发布时间: 2024-12-27
摘要:作为我国早期历史上西部地区生活的族群,羌人自商周到两汉时期与生活在中原的华夏民族产生了广泛和悠久的接触和互动,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在族群文化和宗教信仰上实现着与华夏民族的融合。考察先秦到两汉羌人“融华”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羌人在地理分布、族群概念以及族群互动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新的内涵,并且在与华夏民族的交往中吸收和内化中原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在民族情感上亦实现着民族融合,建立着早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2-26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实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以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挽救、形塑、充实和发展促成了朴素的中华民族完成质的转化,使各族人民越来越以共同体样态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以破解生存危机、突破发展瓶颈和保持团结稳定为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刻契合了多民族国家打造新型一体化结构、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和塑造成员集体性认同的必然要求。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应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命题,以新质生产力为关键赋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增进共同性为准绳优化涉民族领域政策法规,以“五个认同”为着眼夯实中华民族共有价值基础,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力量。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4-22 合作期刊: 《三晋基层治理》
摘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以其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既带来机遇,但也面临着信息失真、文化冲突以及隐私问题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在未来的实践中,要从理念、机制、内容、用户等四个维度发力,让优质网络文化产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5-04-16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社会国防教育以其自身独特的内容与价值,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维系着共同体成员的情感,维护着民族团结,夯实共同体的基质结构。社会国防教育通过形成认知共识、情感共鸣、意志驱动及行为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要重视社会国防教育,从政策层面、观念层面、文化层面不断探索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手的行动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3-26 合作期刊: 《民族论坛》
摘要:在古代中国,清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帝王的思想观念与情感态度发挥了关键作用。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见证以及文明标识,对其的认知必然蕴含着对共同体意识的表达,而长城诗歌则成为承载这一表达的主要形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对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作用重大,深入研究其长城诗歌,可以清晰洞察他们的共同体意识,具体表现为:内外一家的疆域意识、内外一家的文化意识、内外一体的审美意识。康雍乾三帝长城诗歌蕴含的共同体意识,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有助于从文学角度挖掘清朝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的深层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3-04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党和国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过程中取得亮眼成绩,包括制度体系趋于完备规范、制度优势的社会认可度明显增强、民族事务与民族地区的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但与此同时,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放大制度运行风险、制度执行主体的认识相对滞后迟缓、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以及缺乏权威科学的评价标准等,为此还需要从增进制度自信、发展制度体系、提升主体制度素养、利用数字技术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2-08 合作期刊: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从新疆与中原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寻找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民族艺术是各民族精神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兼具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蕴含着各族人民的审美理想和文化追求,能够发挥美育作用,加强各民族之间认识、凝聚各族人民共识、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把民族艺术作为加强各族人民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用民族艺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充分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发布时间: 2024-11-15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民族院校致力于培育民族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核心教材,对学生教育具有深远影响。通过综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探讨其在民族院校教育中的多维应用,涵盖理论、情感、实践教育及课程构建、社会服务等方面。研究表明,《概论》有效促进了知识传授、情感认同、价值观塑造及能力培养。然而,面对文化差异、多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个性化需求及教育国际化等挑战,建议民族院校强化师资建设、文化交流、价值观引导及就业指导,以充分发挥《概论》作用,培养具备深厚民族认同与国家意识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