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推进的理论与实践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发布时间: 2024-11-10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思想家的中华民族观、毛泽东的民族理论为周恩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来源。在理论层面,周恩来深化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理论、丰富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思想、拓展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涵。在实践层面,周恩来从制度、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推进国民整体性塑造,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规范化,以民族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立足人类命运与共立场促进世界民族互惠共荣。

  •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的三重审视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2-2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重大使命,离不开坚持“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两个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方向之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又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明特质,在实践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团结之基、铸就和睦之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立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际,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中,建设凝聚力强、认同度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 全方位嵌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探颐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新时代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念,彰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价值遵循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目标。从“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到“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围绕全方位嵌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开展科学内涵、理论阐述和目标向度研究,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各民族之间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支撑。新时代,全方位嵌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要深刻认识二者理论同源、建设进程同步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链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和谐共居共同体增进情感认同、互帮共学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团结共事共同体树立共同理想、共享共乐共同体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全面交流、广泛交往、深度交融。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马克思共同体理论视域下的三重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4-03

    摘要:建构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民族工作实际,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概念,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缘起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承继于“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变内塑。同时,就其实践方向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从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政治保证、价值共进、经济统一、空间互嵌、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着手推进。

    同行评议状态: 评论中 评论中 评论中
  • 民族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与 ——空间分异与互补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发布时间: 2025-02-08

    摘要:作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双碳工作已从中央到地方得以积极而稳妥的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亟需不同地区之间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协同。其中,绿色低碳转型要素供需的空间分异从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本文基于大陆31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综合规模、碳脱钩水平、绿色低碳潜力等特征的空间分异,以及民族地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和中长期碳排放情景预测,以清洁能源为介质,讨论了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间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互补发展需求和可能路径。认为,只有全国一盘棋框架下,推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之间的要素对流、合作共赢,才能有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富裕物质基础的同时,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更为坚实的精神纽带。

  • 宪法对的价值论析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发布时间: 2025-04-27 合作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